- 地球的运动
- 共13201题
读材料一和表二、三,回答下列问题。(14 分)
材料一:太阳升落于地平面的方位随季节、纬度而异,日出、日落点偏角是指日出、日落点分别相对于正东和正西的偏角。
(l)据表二可归纳出同一地点不同日期的日出点和日落点偏角,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是: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日出点和日落点的偏角都是偏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日出点和日落点的偏角都是偏 ,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日出点和日落点的偏角越 。(6分)
(2)据表三可归纳同一日期的不同纬度地点日出、日落点偏角的变化规律是:同一日期随纬度的增加,向北或向南偏角逐渐 ;春秋分两日,各纬度日出、日落点偏角均为 。(4分)
(3)湖北省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观测了该地学校旗杆日出时的影子 OA 和正午的影子 OB 之间夹角∠ AOB 的变化情况,在 6 月份观测到∠ AOB的变化规律是 。( 4分)
正确答案
(1)北;南;大(6分) (2)增大;0。(4分)
(3)先变大再变小(2分);且夏至日最大(2分)
试题分析:(1)直接根据表示数据,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即春分日到秋分日之间,则北京的日出点和日落点的偏角均偏北。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即从秋分日到春分日时,则北京的日出点和日落点的偏角均偏南。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即夏至日和冬至日较其他节气相比,其偏角越大。(2)直接根据表三数据归纳,同一日期,纬度越高,则日出点和日落点的偏角越大。春秋分日,日出日落方向为正东和正西,即偏角为0°。(3)结合第(1)小题结论,同一地点,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日出点和日落点的偏角最大,故在6月22日,∠ AOB最大,故在6月份应观测到∠ AOB先变大,在变小。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根据表格资源认真归纳分析即可解题,答案即完全在题干的信息中。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完成下列各题。(每空2分,共20分)
(1) 此图中阳光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是 ,图中D点的地方时为 时,AB是 (填“晨”或“昏”)线。
(2)这一天,连州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是 。
(3)图中A地的昼长为 小时,E地的昼长为 小时,地方时 时日出。
(4)图中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
正确答案
(1)23°26′N 120°W 60°E 6 晨
(2)昼长夜短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3) 12 4 10
(4)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运用。一般可从图中获得基本信息,比如晨昏线的分布特征、自转方向、时间信息等等。根据本图的晨昏线特征: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为极昼,判断时间为夏至日。
(1)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为23.5°N,太阳直射点的经线为图示B点所在经线,根据与180°经线的关系计算为120°W;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即A点所在经线,与B点所在经线相对,故为60°E;D点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AB即将进入昼半球,判断为晨线。
(2)图示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北半球都是昼长夜短,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
(3)A点出现极昼,昼长24小时,E点图示的日出时间为10点,故计算昼长为4小时;(4)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7分)下表为某季节某日地球上部分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节气为北半球的 。(1分)
(2)当太阳直射180°经线时,请在图中画出此刻夜半球(用阴影表示)的范围。(虚线为南北极圈)(1分)
(3)此时地方时与北京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1分)
(4)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分)
E. 北京的小学生正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5)若该日甲地(20°N,50°E)的昼长为13时14分,则乙地(20°S,130°W)的昼长为 ,
日出时间是当地地方时 。(2分)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和晨昏线的综合分析。(1)根据90°N正午太阳高度为23.5°,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5°N,故判断为北半球的夏至日。(2)夏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是极昼,南极圈内为极夜,由于太阳直射180°经线,故切点为0°和180°.(2)此时180°为12时,则北京时间为8时,与北京所在同一日期从0时开始,计算为0°,即0°向东到180°范围。(4)此时为夏至日,90°N的正午日影朝南,A错误;东北林海雪原的主要观赏时节为冬季,C错误。(5)甲乙两地南北半球相反,纬度相同,故甲地的昼长与乙地夜长相等。结合昼长10小时46分,故日出时间=12:00-1/2昼长。
读“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____,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____________,除________外,各地角速度相等。
(2)自转线速度与纬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等于0的地点是________。
(4)当A地时间为6点时,F地时间为______点,C地时间为______点,可见同一经线上________相同。
正确答案
(1)23小时56分4秒;15°∕小时;极点
(2)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纬线最长,往两极递减
(3)极点
(4)7;7;地方时
读下图,并根据要求完成以下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自转方向。
(2)比较图中A、B、N三点的自转速度:A_____B_____N;线速度:A_____B_____N。
(请填入=、<、>)
(3)本图中当A点自转一周后又回到出发点时,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小时_______分_______秒,叫做一
个______日。
正确答案
(1)“略”
(2)=;>;>;>
(3)23;56;4;恒星
图25中ABC为昏线,且与极圈相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C点的昼长为 小时,D点的日出时间为 时,昼长为 小时,此时,B点的时刻为 时。
(2)在图26中画出此时晨昏线,并用 表示出夜半球。
正确答案
(1)0 9 6 18
(2)如右图,晨昏线、夜半球各2分
(1)ABC为昏线,且与极圈相切,南极圈内是极夜现象,南极圈上昼长是0小时。D点日落是15时,则日出是9时;昼长是6小时。B点是赤道上日落始终是18时。
(2)根据自转方向看是北半球,北极圈是极昼现象,晨昏线平分赤道。
读 “地球自转示意” 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北极点附近,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此图所示的日期是____月_______日前后。
(3)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___。
(4)A 、B 、C 、N 四点中线速度和角速度为0 的是________点,线速度最大的是___点。
(5)L 线是______(晨、昏)线,A 点地方时为_______时。
(6)如果C 点所在经线经度为0 °,那么B 点经度是_________,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 。
正确答案
(1)“略”
(2)6;22
(3)23时56分4秒
(4)N;A
(5)晨;6
(6)30°E 18
读图,已知阴影部分为2006年10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2006年10月7日,图中心为北极,回答下列各题。
(1)在图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NA的经度为_________, NB的经度为_________。
(3)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为2006年10月_________日_________点。
正确答案
(1)“略”
(2)180°;135°E
(3)6;23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A、E、C、F四位置表示地球上的二分二至日,完成下列要求。
(1)在B、D两点中,地球绕日公转至______点附近时,速度最快;公转至______点附近为7月初。
(2)当地球运动至A点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___;运动至F点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状
况是_______________,此后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F分别是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中的______日和______日。
正确答案
(1)B;D
(2)昼最短夜最长;昼夜平分(或昼夜等长);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
(3)春分;秋分
下图为某两日昼半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6分)
(1)请在图中画出太阳的直射光线。(6分)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6分)
(3)描述甲图中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纬度差异。(7分)
(4)写出乙图中北京的日期和时间(北京时间)。(8分)
(5)简述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②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9分)
正确答案
(1)图略。要求:与地心在同一条直线上,甲图、乙图各一条直射光线,分别指向两个直射点。
(2)A
(3)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12月23日2时。
(5)甲图中,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小值,此日后,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到9月23日前后,②地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大值,然后由最大值逐渐减小,到乙图所示时刻,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小值。
(1)绘制太阳的直射光线,首先要明确太阳直射光线的延长线一定经过地心;其次要明确甲、乙两幅图的时间,从甲图可以看出北极圈内全部为昼,因此甲图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的昼半球,乙图南极圈内全部为昼,因此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的昼半球。
(2)甲图表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①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要比②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大,因此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于①地和②地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图示时间①地旗杆的影子要比②地的长。乙图表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京昼短夜长,当地应当是东南日出、西南日落。从甲图到乙图,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先是变慢,在7月初经过远日点时最慢,然后逐渐加快。①地和③地经度相同,但①地地方时为12:00,③地地方时为0:00。
(3)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是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于夜,而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乙图表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日期是12月22日;根据图中0°经线的位置判断出90°W的时间是12月22日12时;北京时间采用的是120°E的地方时,要比90°W的时间早14小时,因此北京时间是12月23日2时。(5)从甲图到乙图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②地位于赤道上,因此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再变小。秋分日最大,达到90°,夏至日和冬至日最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