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海口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究时遇到一些问题,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予以解答。(12分)

 

正确答案

(1)不正确。(2分)

海口每年都有两次阳光直射,直射时阳光不能照射到屋内。(2分)

(2)不正确。(2分)

正午旗杆影长应短于日出与日落时的旗杆影长。(2分)

(3)见下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东半球(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点的经度是______________。A、B两点所在的经线中属于晨线的是_____________。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_____,此时北京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___(月、日)_____________(时、分)。

(3)此时全球以_____________(经线)与_____________(经线)为界分属于两个日期。

(4)这一天冰岛首都昼长为_____________小时,如果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京的夜长将_____________,那么,此时的南半球是_____________季。

正确答案

(1)20°W  B点所在的经线是晨线

(2)(0°,110°W)  3月22日(或9月24日)3点4分

(3)180°  70°E

(4)12 缩短 秋

(1)图示为东半球,而东半球的范围是20°W—160°E,则A所在经线为20°W,B所在经线为160°E;图示部分为黑夜,则B点所在经线刚好是晨线;

(2)由图可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则太阳直射赤道,该日为春分或秋分;东半球全为夜,则70°E地方时为0时,故110°W地方时为12时,则太阳直射110°W经线,故直射点坐标为(0°,110°W);由70°E为0时可计算出此时北京地方时,即116°E的时间为3点4分;该日为春分或秋分是指直射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3月21日或9月23日,而直射点在110°W上,则116°E的北京日期应为3月22日(或9月24日),因为由116°E向东要经过180°日期变更线才能到达110°W,而向东经过日期变更线要减一天。

(3)两天的分界线是0点所在经线和180°经线。

(4)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将昼变长夜变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7分)

(1)图中EF线为               (晨或昏)线。

(2)此刻,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                       

(3)此刻,北京时间是          (日期)        点整。

(4)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潍坊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正确答案

(1)昏线

(2)东经90度,南纬23度26分(前后可对调)

(3)12月22日  14

(4)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    昼短夜长

(1)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判断,过EF由白昼变为黑夜,所以为昏线。

(2)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夜半球中央经线为90°W,直射点的经线为90°E。

(3)根据90°E为12:00,计算120°E的地方时为12月22日14:00。

(4)此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潍坊市位于北半球,昼短夜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8分)

小题1:写出①②③④点的节气名称。

①              ②              ③              ④             

小题2:图中冬至日到夏至日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变化规律为            

小题3:当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它刚好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附近。

小题4:当地球位于⑥位置时,太阳直射的位置正处于下图中的       (a、b、c、d) 段。

正确答案

小题1:①夏至日  ②秋分日   ③冬至日   ④春分日

小题2:先变快再变慢

小题3:C

小题4: a

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图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①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③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则②表示秋分日,④表示春分日。

小题2:地球公转速度最快为近日点(1月初),公转经过远日点(7月初)附近,则公转速度最慢,故从冬至日到夏至日,先经过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先变快,之后远离近日点,故公转速度变慢。

小题3:地球公转速度最快为近日点(1月初),最接近冬至日③位置。

小题4:图示⑥位置位于春分日到夏至日之间,太阳直射点应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故a段符合。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基础性强,解题关键是抓住图示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二分二至日,并结合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太阳光照”图,回答:(13分)

(1)从南北半球看,此所示的是_____半球,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___日(节气)。图中所示地区是______季

(2)此时,阳光直射__________纬线。

(3)这一天,A地昼长______小时,F地昼长______小时。南极圈以内有_________现象。

(4)图中DEF三处当天正午太阳高度按由大到小排列__________

(5)此刻,图中A处地方时是几点钟________。B点地方时是______点钟。图中E点的经度是______。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___(度数),E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___

正确答案

(1)北 夏至日 夏季

(2)北回归线

(3)12 24 极夜

(4)E>D>F

(5)12  18 东经45   6634  90

(1)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可知,北半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方向。北半球中当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时,北半球是夏至日,北半球是夏季。(2)根据太阳直射点作回归运动的规律可知,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3)赤道上始终是昼夜均等,昼与夜个为12小时。在北极圈上发生极昼现象,白昼的时间是24小时。此时南极圈发生的极夜现象。(4)北半球夏至时,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直射点向南北二侧递减。(5)A点平分白昼,所以时间是12点;B位于赤道上,且位于昏线上,赤道上昏线及日落时间是18时。根据A点是0º,全球被经线平分8份,所以经度差是45º.C位于赤道上,直射点纬度是北回归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H=90º-|0±23º26´|=66º34´.E正好位于北回归线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所以太阳直射的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是90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据德国《世界报》2010年12月1日报道,德国和美国天文学

家首次在一超级类地行星的大气层中发现大量水蒸气、甚至是云层,这一结

论被刊登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该行星大气中富含水蒸气,甚至在地表有海洋,但由于距离其所环绕的

恒星距离仅有200万公里,因此其地表的温度有摄氏200度。

材料二: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发射成功。

(1)天文学家发现的这颗超级类地行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简述其理由。

(2)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相比,其最大优势是  (  )

(3)太阳活动能否影响“神舟八号”的运行?简述理由。

正确答案

(1)无生命存在。 因为其地表温度达200 ℃,水为气态水,不具备生命存

在的条件。 (2)C

(3)能。太阳活动释放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卫星与地面控制接收系

统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本题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运动的综合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地表温度约200度,判断不可能有液态水,故不可能有生命。(2)西昌较酒泉所在纬度低,故自转线速度较大。(3)太阳活动扰乱电离层,产生磁暴,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故可能影响卫星运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地球公转轨道图”(从北极上空垂直俯视轨道平面),回答问题。(9分)

(1)在公转轨道上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2)在A、B、C、D四地中,近日点位于        点,每年   月初地球

经过此点;远日点位于        点,每年   月初地球经过此点。

(3)A、B、C、D四地中,地球公转速度由快到慢的排列依次是        。

(4)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1个      年,时间是         秒。

正确答案

(1)逆时针方向   (2)D 1  B  7 

(3)D>A>C>B (2分)(4)恒星    365  6  9  10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2)图示地球距离太阳最近的位置D即表示近日点,经过近日点约1月初,远日点为B,经过远日点为7月初。(3)地球公转速度的规律: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4)地球公转一周为一个恒星年,时间365日6时9分10秒。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 “某日南北两半球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甲图属于   半球俯视图。

(2)图中D点所在弧线是   (晨、昏)线;C点在A点的   方向。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B点的地方时为   ,北京的时间是月日时分,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4)这一天D点白昼长  小时;该日过后,杭州的昼夜变化情况是   

(5)在从C→D的行进中,连续经历两次正午的时间间隔  (>、 < 、=)1个太阳日。

(6)下图能正确反映A地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图是()(注:横坐标为北半球节气)

正确答案

(1)(1分) 北    

(2)(2分)晨, 西北         

(3)(7分)23.5°S,135°W;         3时       12月22日4时44分      3/8

(4)(2分)6;  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春分时昼夜均分

(5)(1分)<     

(6)(1分)丁

试题分析:

(1)根据乙图中的经度信息可以确定,乙图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而该半球为南半球,所以甲图为北半球示意图。

(2)由于甲图为北半球,所以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因而顺着自转方向,经过D所在的晨昏线,昼夜状况是由夜到昼,所以这段晨昏线为晨线,所以C点为赤道与昏线交点,该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由乙图的经度数值变化,可以推断出A点为135°W,结合光照图,推断出A所在的经线为12时;结合上面的判断,推出C点在A点的西北。

(3)由于乙图为南半球,甲图为北半球,所以看出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太阳直射南回归线,135°W为12时,所以直射点的位置为(135°W,23°26′S);C点地方时为6时,B点比C点晚3小时,所以地方时为3时;A点的时间和日期为12月22日12时,经度为135°W,所以推出北京时间和日期为12月23日5时,此时45°E自西向东到180°经线都为23日,因而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135°/360°,即为3/8.

(4)由甲图可以明显看出D点所在的纬线圈有1/4属于白昼,因而昼长为6小时;冬至日过后杭州处于昼短夜长,且昼长在不断增长的阶段。

(5)在从C→D的行进中,由于是与地球自转同向,所以连续经历两次正午的时间间隔,要比一个太阳日短一些时间。

(6)A处于南极圈上,它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是这样的,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0°,6月22日至9月23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到12月22日达到最大,46°52′,然后减小,直到次年的6月22日达到最小,为0°。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

⑴ 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

A ∠XOF    B ∠TOF    C ∠FON    D ∠TON

⑵ 在地球自转过程中,XOY始终指向_     _______附近。

⑶ 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多项选择)                  (        )

⑷ 假设黄赤交角变为2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     ______(纬度)纬线向南、北降低。      

正确答案

(1)C

(2)北极星

(3)ABD

(4)25°N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MN表示与地轴相垂直的赤道面,E'F表示黄道面,故黄赤交角为∠FON。

(2)XOY表示地轴,自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故全球终年昼夜平分;全球各地没有四季的变化,但由于昼夜更替,故有气温的日变化,C错误。

(4)若黄赤交角变为25°,则回归线的度数变为25°,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故夏至日的太阳直射点将位于25°N。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抓住图示的地轴、赤道面、黄道面的分布判断黄赤交角,并调用课本相关内容掌握黄赤交角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其余部分代表白昼。读图回答问题。(8分)

小题1:此图以       为中心,当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小题2: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与A点相同的另一条纬线的纬度是       

小题3:该日,乙地的日出时间是       ,日落时间是        

小题4:若从甲地到乙地要走最短距离,则行进方向为先向     ,再向     

小题5:此时,全球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时区范围是                   

正确答案

小题1:南极点(1分)23º26’S,90ºW (1分)

小题1:19º42’N(1分)

小题1:3(1分)  21(1分)

小题1:西南(1分) 西北(1分)

小题1:东六区-(向东)- 东十二区(1分)

下一知识点 : 地球的圈层结构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球的运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