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运动
- 共13201题
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共11分)
(1)此图以为 中心,是 (节气)。(2分)
(2)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1分)
(3)A、D、E三点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________。D点此时的日影是 。(2分)
(4)E点的地方时为_____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时。(2分)
(5)A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A点此时的太阳高度为______度。(2分)
(6)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 ( )(1分)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
(7)此日,北京的太阳能热水器要想达到最佳受热效果,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应调整为__________。(1分)
正确答案
(1)南极点 冬至(2分)
(2)23°26'S,90°W(1分
(3)D>A>E 西北方(2分)
(4)12 3(2分) (5)12 0(2分) (6)D (1分) (7)63°26′(1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地球自转方向顺时针,确定该地位于南半球,中心为南极点;根据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现象,确定该图表示的冬至日光照图,节气为冬至。
(2)根据冬至日,确定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根据图中的45°E经线,得到90°E的时间为0时,90°W的经线为12时,得到太阳直射在90°W经线上。
(3)根据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得到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E点与直射点纬度差异较A点大,正午太阳高度最低。D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时间是上午9点,太阳在它的东北方向,得到此时的日影朝西北方向。
(4)根据E点位于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得到E点的地方时为12时,根据乙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间为3点,得到乙点的日出时间为3时。
(5)根据A点位于赤道上,得到A点的昼长为12小时,根据A点位于晨线上,得到A点此时的太阳高度为0°。
(6)根据90°E的地方时为0点,得到90°E以东到180°进入新一天,得到90°E向西到180°未进入新一天,得点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大于1/2。
(7)要使北京冬至日的太阳能热水器达到最佳受热效果,正午太阳光线应与集热板垂直,集热板倾斜的角度应与当日的正午太阳度互余,与北京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值相等,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其纬度差值为63°26′。
(9分)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假如图A、B、C、D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所处的二分二至日,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此时为北半球 (节气)日;由C运行至D,地球公转运动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
(2)地球位于B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之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 。
(3)北半球夜大于昼,昼长又逐日增加的时段是从 到 ,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少的时段是从 到 。
(4)地球位于B点这一天,合肥的昼长达全年最 (大、小)值,当地球从C至D时段内,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向 移动。
正确答案
(1)春分,逐渐加快 (2)23o26′N及其以北
(3)D A C D (4)大 南
本题考查地球的运动。(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B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为夏至日,则A为春分日;由C到D位置,从秋分日到冬至日,地球公转逐渐接近近日点,故公转速度不断加快;(2)B点位置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3)北半球夜大于昼,且昼长逐渐增加,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但直射点向北移,则判断为冬至—春分日之间。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逐渐向南移时,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4)B点为夏至日,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从C到D表示从秋分到冬至日,由于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故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填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节气名称:
A ;B ;C ;D 。
(2)地球位于A处时的日期是 月 日前后。
(3)地球位于B处时,杭州的昼长为 小时。
(4)地球位于图中 处附近时,公转速度较慢。
(5)地球位于图中 处时,北极圈以北到处有极昼现象。
(6)从A处到C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的方向是 。
正确答案
(1)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2)12月22日 (3) 12小时
(4) C (5)C (6)北
(1)根据地球公转位置可知,A—冬至日,B—春分日,C—夏至日,D—秋分日。(2)A—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左右。(3)B是春分,昼夜均等,时间是12小时。(4)地球公转远日点附近速度慢,近日点附近速度快。(5)夏至日,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6)A是冬至日,C是夏至日,从冬至日到夏至日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
读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下图中最外圈为赤道,虚线表示回归线与极圈,AB代表晨线,OM、ON为日期分界线,∠MOC=450,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在图外围正确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图上相应位置用斜线画出夜半球(2分)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1分)
(3)如果有一架飞机沿着晨昏线从A飞到C,其飞行方向是 。(2分)
(4)此日,地球公转速度较 。(1分)
(5)此日过后,北京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是( )(1分)
(6)此时A点正午太阳高度为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2分)
正确答案
(1)见下图
(2)135°E,23°26′S;
(3)西南—正西—西北;
(4)较快 (5)D;
(6)66°34′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
本题考查为光照图的综合运用。一般可从图中获得基本信息,比如晨昏线的分布特征、自转方向、时间信息等等。
(1)根据图示表示南极上空俯视图,故标注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根据AB表示晨线,判断顺着自转方向,AB是由夜转为昼,即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2)根据晨昏线的特征: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判断此时表示北半球冬至日,故太阳直射的纬度为南纬23.5°;根据ON、OM表示日期分界线,则一条为0时,一条为180°经线,根据ON位于夜半球的平分线,判断ON为0时,则OM为180°,则计算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正午12时的经度为135°E;
(3)结合图示沿晨昏线从A到C飞行,分解成南北方向,先逐渐接近南极点,即先南飞行,后又远离南极点,即向北飞行;东西方向,结合图示,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即始终向西飞行;故先向西南—正西—西北;
(4)图示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故接近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5)由于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但还位于南半球,故北京出现昼短夜长,但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
(6)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自直射点(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地球由A转到B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及纬度变化的范围是
(2)此刻,①地的太阳高度是 。
(3)地球由C转到D的过程中,10°S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是:
(4)地球由D转到A的过程中,地球表面极昼现象的变化范围是
。
(5)当地球处在D位置时,在下图中转画成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3分)
要求: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太阳光线、晨昏线和夜半球。
正确答案
(1)向北(1分) 0°—23°26′N(2分)
(2)0 (1分)
(3)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最大—变小(3分)
昼夜长短:昼夜平分--昼逐渐长,夜逐渐短--昼最长夜最短(3分)
(4)极昼范围由南极圈内向南逐渐减小至南极点(3分)
(5)图略
试题分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加归线移动,方向向北,范围0°—23°26′N。
(2)①地为晨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3)地球由C转到D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10°S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最大(直射时最大)—变小,昼夜长短变化是由昼夜平分--昼逐渐长—最长,夜逐渐短--昼最长夜最短。
(4)D转到A的过程中,由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到赤道,地球表面极昼现象的变化范围南极圈内向南逐渐减小至南极点,范围由最大到0。
(5)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为南半球,地球自转为顺时针,南极圈内为极昼。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在北京开幕。下图为此时的北半球太阳照射投影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在图中用“☆”标出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2分)
(2)弧线AC为 (晨线或昏线)。(2分)
(3)若从图中A处乘飞机沿最短航线飞到C处,则飞机的航程大约为 。(选择填空) (2分)
A.5 000千米 B.6 371千米
C.10 000千米 D.20 000千米
(4)此时,世界时为________日________时,与北京日期相同的范围占________。(选择填空) (3分)
A.全球四分之一 B.全球三分之一
C.全球二分之一 D.全球
(5)写出此日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奥运会期间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3分)
(6)此时,图中与C点太阳高度相同的地点为________点。D点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正确答案
(1)略。(提示:画在0°经线上的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中间位置)
(2)晨线
(3) C
(4)8 12 D
(5)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6A、B 0°~23°26′
试题分析:
(1)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太阳直射点位于白天的中央,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中间位置。
(2)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弧线AC是由黑夜进入白天,为晨线。
(3)A处到C处比A处到D处略长,A处到D处为90°,经线上1°大约为111千米,距离大约为10 000千米。
(4)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根据东加西减,世界时(0°经线)时间为8日12∶00;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0时经线,另一条是180°经线,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0时和180°经线重合,与北京日期相同的范围占全球。
(5)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北京昼长夜短;奥运会期间,昼渐短夜渐长。
(6)C点位于晨昏线,太阳高度为0,与C点相同的是A、B。D点为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23°26′,最小为0°。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图,回答有关问题
(1)A点的地理纬度为________。
(2)C线表示北半球________(节气)时正午太阳高度在纬度上的分布。
(3)正午太阳高度在纬度上的分布与D线相符时,这一天,太阳直射的地理纬度是________;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________现象。此时,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吹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未来一个星期内地球公转的速度将________。
(4)当0°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E时,此时地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________。
正确答案
(1)66.5S
(2)冬至
(3)23.5N 极夜 西南季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变慢
(4)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
(1)利用图示信息: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0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距离);
(2)利用23.5°S,正午太阳高度为90°判断为冬至日的分布规律。
(3)D线表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我国西南地区受南亚季风影响盛行西南季风。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此时为6月22日,故未来一周内,将逐渐接近远日点,故公转速度将变慢。
(4)当0°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E时,表示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一幅以_______(填南极或北极)为中心的太阳光照示意图。
(2)图形反映的是 (月、日)前后的光照情况。此时,我国的节气为 。
(3)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地的纬度是 ,经度是 。
(4)图中C点位于 (晨线或昏线)上。此日,其昼长为 小时。
(5)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
正确答案
(8分)
(1)北极
(2)12月22日 冬至
(3)23°26 ´S(或23.5°S或南回归线) 90°E
(4)昏线 6
(5)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此题考查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掌握情况。
(1) 此时地球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可知是由北极上空观察到的俯视图。
(2) 北极出现极夜,北半球为冬至日,即12月22日,
(3) 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经度为昼半球最中间的经线上,为90°E
(4) 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C点正由白昼进入黑夜,因此是位于昏线上,某地的昼长计算公式为(12-日出时间)*2或者(日落时间-12)*2。由于此时90°E为12点,根据经度每隔15°时差相差一小时以及时区计算东加西减的原则,可知此时C(135°E)的时间为15点,因为C位于昏线上,所以C的日落时间为15点,根据公式(15-12)*2=6,所以其昼长为6小时。
(5) 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并向南北两侧递减。
读下图回答问题。(11分)
1.太阳系中与地球相邻的两颗行星是 和 ,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具有 、 和近圆性特征。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即地球处于甲
图中 位置时,速度较 。
2.当地球公转从甲图④运行到①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 )。
A.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B.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C.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D.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3.甲图中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③时,全球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
4.乙图中的“某地”位于(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北极圈 D.南极圈
5.当乙图中某地昼长由b到c变化期间,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
正确答案
1、金星 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 ④ 慢(小)2、 A 3、太阳直射在赤道,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4、C 5、(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
试题分析:
(1)主要考查了八大行星的位置和特征;公转轨道上速度的变化及位置。
(2)甲图④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①为秋分日,当地球公转从甲图④运行到①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3)甲图中地球运行在位置③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4)乙图中的“某地”为北半球某地,出现极昼和极夜,可以判断该地为北极圈。
(5)b为秋分日,c为冬至日,由b到c变化期间,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在图中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2)A地与B地相比, 昼长, 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3)如果B地的时间为6日20点, A点的时间可能为6日12点,是否正确 ,
理由是
(4)此时,将要进入黑夜的是 ,将要进入白昼的是 。
(5)沿0o经线向北极发射炮弹,有可能落在偏 (A 、B)侧。
正确答案
(1)略(2)A B(3)不正确 A点在B点的东侧,时刻比B要早 (4)B A(5)A
(1)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2)纬度越高,昼越长。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3)根据地方时的分布可知,越向东,时间越早。(4)将要进入黑夜的是昏线附近的B;将要进入白昼的是晨线附近的A。(5)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