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运动
- 共13201题
读下面的太阳光照图,回答问题。(每空2分,共12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此日节气为________
(2)此时A点正值____________(日出或日落)。
(3)此日,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______。
(4) 图中D点此刻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_时。
(5) C点该日昼长为____________小时
正确答案
(1)23°26′N 夏至
(2)日出
(3)A、B、C
(4)12
(5)24
试题分析:
第(1)题,由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北回归线,北极圈内为极昼现象,故此日节气为夏至日。
第(2)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此时A点处于晨线上,正值日出时刻。
第(3)题,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的点A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度。离北回归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故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A>B>C。
第(4)题,图中D点处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那条经线上,故此刻D的地方时是12时。
第(5)题,C点处于北极圈上,0点日出,24点日落,故C点该日昼长为24小时。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与极圈内的现象判断节气。另外本题还可考查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各点角速度线速度大小的比较等知识点。
读“北半球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图”。若图中m、n数值相差20,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的纬度为________。
(2)P的值为________。
(3)A日期该纬度各地日出、正午和日落时,物影的朝向依次为________。
正确答案
(1)10°N
(2)76.5°
(3)西南、正南、东南
略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 ),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 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 ),与太阳直射点位置( )。同纬度地区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 ),而且一年中昼最长+昼最短=( )小时。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地区,北半球的昼长等于南半球的夜长。
正确答案
昼长于夜 无关 越大 无关 相同 24
本题主要是考察昼夜长短的判读: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且距二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
下图为某两日昼半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甲图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纬度差异。
(2)简述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②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正确答案
(1)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2)甲图时,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小值,此日后,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到9月23日前后,②地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大值,然后由最大值逐渐减小,到乙图时,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小值。
(1)甲图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夜长短的规律据图或教材内容回答即可。
(2)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②地位于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结合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分析。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非阴影部分表示昼半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比较甲、乙、S三地随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6分)
(2)比较该日乙、丙两地日出时间早晚(地方时)和昼长。(8分)
(3)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该日丙地太阳能热水器吸热面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应当调节为________。(2分)
(4)该日南京竖直旗杆顶端日影轨迹是(4分) ( )
正确答案
(1)甲、乙角速度相等,线速度甲大于乙,S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日出时间:乙地8时,丙地6时,乙地比丙地晚2小时。昼长:乙地8小时,丙地12小时,丙地比乙地长4小时。
(3)23°26′ (4)A
(1)结合甲、乙、S三地的纬度差异以及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判断。
(2)地球上任一点所在纬线的昼弧长度决定了其昼长。根据乙、丙两地昼弧跨越的经度数可以计算出其昼长,进而可计算出日出时间,从而得出该题结论。
(3)由光照图可知,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丙地在赤道上,从而可得出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要使吸热面板获取的能量最多,需使太阳光线与吸热面板垂直,从而计算出吸热面板与水平面夹角的大小。
(4)夏至日南京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正午时日影最短,从而可知日影轨迹。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4分)
(1)该日,我国吉林省吉林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同海南省海口市正午太阳高度角哪
个大?_______。吉林市当日正午日影朝向_______。(4分)
(2)图中所示,A处为______时,C处经度为_________ 。(4分)
(3)图中,A处昼长______小时。(2分)
(4)B地的日落时间是______________时。(2分)
(5)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2分)
正确答案
(1)海口市 正北 (4分)
(2) 8 60ºw (4分)
(3)16 (2分)
(4)16 (2分)
(5)北回归线为90°、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图形信息:北极圈及其以北形成极昼,因此此时为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因此吉林的正午太阳高度比海南小。吉林位于太阳直射点北侧,因此正午时影子朝北。
(2)根据图中信息,太阳直射90ºE,地方时为12点,A点与直射经线相差60º,地方时相差4小时,位于西侧,因此为8点。C点与直射点经度相差150º,由90ºE向西走150º为60ºE。
(3)根据同一纬度日出,日落,昼长,夜长相等,由图可判断A点日出时间为4点钟,昼长=(12-4)*2=16小时。
(4) 根据同一纬度日出,日落,昼长,夜长相等,由图可判断B点日出时间为8点钟,关于12点对称,因此为16点日落。
(5)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北回归线可得。
读图“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的AB、CD、EF三条线,表示地轴的是 ,表示晨昏线的是 。
(2)图示日期是 ,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
(3)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选择填空)。
A.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
B.乙地最早见到日出
C.丙地出现极夜现象
D.三地正午人影等长
(4)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 (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 ,昼变 ,且昼 (长于,短于)夜。
正确答案
(10分)
(1) FE CD
(2) 6月22日前后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3) B、C
(4) 南 减小 短 长于
试题分析:
第(1)题,地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地球始终不停地绕着这个假想的轴运转。故又称地球自转轴。这个轴通过地心,连结南、北两极,与地球轨道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始终正对着北极星。通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赤道面。晨昏线与太阳直射光线垂直。图中的AB、CD、EF三条线,表示地轴的是EF,表示晨昏线的是CD。
第(2)题,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故图示日期是6月22日前后,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第(3)题,如下图所示,阴影部分为黑夜,故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A.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不对。甲地昼长夜短,丙地昼短夜长。
B.乙地最早见到日出,正确。由下图可知,乙地处于晨线上,处于日出时刻,而甲丙两地处于夜半球,故乙地先看到日出。
C.丙地出现极夜现象,正确。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D.三地正午人影等长,不对,因为三地不在同一纬度。
第(4)题,该日后一个月内,即由6月23日至7月23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昼变短,且昼短于夜。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知识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地轴的含义。(2)知道晨昏线的特征。(3)明确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4)明确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7月1日,地球位置最靠近上图中 位置附近,此时全球昼夜分布大致与下图中的 (填字母)图相符合。(2分)
(2)地球位于上图③位置时,晨线正好与100°E重合, 经线正好与昏线重合。此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为 。(2分)
(3)当地球位于上图②附近时,地中海沿岸地区受 影响;此时,在北印度洋自西向东航行的轮船遇到的情况是 (填选项字母)(2分)
(4)南极地区气温最高时期,地球位于 位置附近,亚欧大陆受 气压控制。(2分)
(5)当地球位于上图①处时,极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之后,太阳直射点正向 (南、北)半球移动。(2分)
正确答案
(1)④ C (2)80°W 7:04 (3)西风 B
(4)② 高 (5)0° 北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④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②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则①表示春分日;③表示秋分日。7月1日最接近夏至日④位置。A图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判断为北半球的冬至日;B图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判断为北半球的冬至日;C图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判断为北半球的夏至日;D图晨昏线过极点,判断为春分或秋分日。(2)结合上题分析,③表示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日出时间都为6:00,其经度为100°E,日落时间都为18:00,计算其经度为80°W。根据100°E为6:00,116°E的地方时较100°E早1小时4分钟,故北京的地方时为7:04。(3)图示②表示北半球冬至日,故地中海沿岸受盛行西风影响,北印度洋都东北季风影响,海洋自东向西流,则自西向东航行的轮船,将逆风逆水。(4)南极地区气温最高,为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故为②位置。此时亚欧大陆上冬季,气温低,受冷高压控制。(5)当地球位于上图①处时,为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地球运动的常规考点,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公转轨道图上,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二分二至日;②根据晨昏线的分布特征判断二分二至日;③掌握地方时计算的基本方法: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等基本内容。对于地球运动的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对解题基本方法和规律的整理和归纳。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将左图中的A、B、C、D标在右图适当的位置,并注出两至日。
(2)在右图中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3)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___________的椭圆轨道,地球运行到图中___________点时,接近远日点位置,其公转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半球,并且正在向____________移动,此期间北京白昼在不断变_____________。
(5)当地球运动到D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恰逢夏至日 B.我国昼长大于夜长
C.我国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月 D.赴南极考察合适
正确答案
(1)(2)略
(3)正圆 B 慢
(4)北 北 长
(5)D
(1)左图中A、B、C、D依次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从右图中地轴的倾向可找出夏至、冬至点,再据公转方向即可判断出各点的位置。(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其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在北极上空可标出逆时针方向。(3)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七月初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4)自A到B,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此期间北半球各地白昼渐长,而夜渐短。(5)D为冬至日,为南半球夏季,是考察的好季节。
读某日的“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 在图上画出太阳照射光线,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 。(2分)
(2) 图中EF线为____ (晨线、昏线) ,长度约是 km。(2分)
(3) 该日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______,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
该日图中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___(写出度数)。(3分)
(4) 图中 A、B、C、D、E五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在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 。(2分)
(5) 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C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这一天D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 B点的昼长是______ 。(4分)
正确答案
(1)入射光线画法略 (150°E,23°26′S)(2分)
(2)晨线 20000或2万(2分)
(3)C B 66°34′(3分)
(4)D E (2分)
(5)12时 8时 6时 20小时(4分)
试题分析:
(1)太阳光线画在白昼的一侧,并与晨昏线垂直。从图中来看,整个北极圈均为极夜现象,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应是正午12点。图中EF为晨线,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为当地时间6点,则图中90°E为8点,可推出正午12点为150°E.
(2)图中EF线是沿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是晨线;晨昏线为过地心的的大圆,其长度与赤道一样,为40000千米,EF线为其一半,长度为20000千米。
(3)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A、B、C、D四点中,C点离南回归线最远,故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该日全球越往南白昼越长,A、B、C、D四点中,B点最靠南,故B点白昼最长。D点在赤道上,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差(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之间),可算出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
(4)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快。A、B、C、D、E五点中,D点纬度最低,线速度最快。纬度越高的地点,其一年中的昼夜长短变化越大,A、B、C、D、E五点中,E点的纬度最高,昼夜长短的变化最大。
(5)根据第(1)题,90°E为8点,可推知A点为12点,C点为8点;D点在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故日出时间为6点;B点在晨线上,此时该经线的地方时为2时,即B点2时日出,其昼长为(12-2)×2=20小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