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运动
- 共13201题
读地球的光照图(如图),回答:(12分)
(1)此图是_______月______日前后的光照图。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经度是___________.
(3)如果长沙在28゜N,那么它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
(4)根据A.B.C三地的昼长状况,从长到短依次排列是______________.
(5)C地的区时是_______时,C点这天的昼长_________小时。A地的夜长是__________小时. 北极圈内出现了_________(极昼或极夜)现象。
(6)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___6_______;____22______;___夏至_______;
(2)___23°26′__;___90°E_______;
(3)__85°26′__;
(4)___ABC____;
(5)___10_______;____4______;____8______;__极昼 ___。
(6)____C A B __。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相关知识。做题的关键是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读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应为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0°经线地方时为6点,长沙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28°-23°26′)=85°26′;此时从南极圈到北极圈白昼越来越长;第5小题注意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CA两地地此时在晨线上,日出时刻为10点和4点,根据昼长公式:昼长=2(12-日出时刻),求出CA的昼长分别为4小时和16小时,ABC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按照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即可排序
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10分)
(1)图中行星A B
(2)八大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是 、 、
(3)图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是 ,最低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
(4)图中地球因 ,使地球上的温度适中;因 ,使地球外部聚集大气层;同时由于地球具备一种比较安全的 。从而使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
正确答案
(1)A 土星 B金星
(2)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太阳 地球
(4)日地距离适中 适宜的质量和体积 宇宙环境
本题考查太阳系。
(1)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距离判断。
(2)结合图示反映八大行星的公转特征:公转方向一致;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内;公转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
(3)图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为太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为地月系。
(4)考查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决定行星表面温度:距太阳的距离;引力大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气;而地球上生命的存在除了地球的自身条件外,还有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较安全。
正确答案
(1)大于0° 小于0°
(2)0°正午
(3)24 太阳
位于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当太阳高度大于0°时,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上,为白昼;而当太阳高度小于0°时,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为黑夜。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在图7上画出地球公转方向(画在答题卡上),在④位置的地球上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3分)
(2)图中地球位于②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此时北京地区正午人影最 。(3分)
(3) 表一
上表是北京地区连续三天日出日落时间。读表可推断这三天地球运行在图7中的 段(填字母),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向 (方向)移动。其间北极圈以北地区极夜范围 。(扩大、缩小)(4分)
正确答案
(1)图略(3分)
(2)北纬23°26'(或23°26N)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短(3分)
(3)C 南 南 扩大(4分)
试题分析:
在图上,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画出。在④位置上过地心做一条垂直于太阳光线的线,该线的右侧(即背对太阳的一侧)为夜半球。
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的方法:将太阳光线与地心相连接,该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据此可知,地球位于②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京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日影最短。
从表中数据看,北京的昼短夜长,且昼依然在变短,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仍在向南移动,北极圈以北地区的极夜范围扩大。
图15为南半球俯视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图15为北半球 (节气)日的太阳光照图。(1分)
(2)此时, 图15中C地正处于______(日出、日落),该日C地的昼长为 小时。
ABC三地夜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是 。(3分)
(3)图15中ABC三点相比,正午太阳高度由小到大的排序是 ,自转线
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2分)
(4)图15所示的日期,地球位于图16中的 (填数字序号)位置,此时地球的
公转速度较 (快、慢)。(2分)
(5)地球运行到图16中的 (填数字序号)位置时,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
度达一年中最小值。(1分)
(6)图16中当地球运行在 位置至 位置(填数字序号)期间,芜湖昼长夜
短,且昼渐长。(1分)
正确答案
(1)冬至日
(2)日落 18 ABC
(3)CAB ABC
(4)④ (1分) 快 (1分)
(5)④(1分)
(6)① ② (1分)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综合分析。
(1)图15为南半球俯视图,反映晨昏线特征: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
故判断为冬至日;
(2)利用南半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判断,顺着自转方向,C点即将由昼半球转为夜半球;
故为日落;根据图示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点为6时,昏点为18时,每两条相邻经线差
经度45°,计算C点此时的时间为21时,即为C点的日落时间为21时,则昼长18小时。
由于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全球的昼长分布规律: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越往北昼
越短夜越长,故三地的夜长由长到短,即由北向南排。
(3)图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自转线速度的规律:自
赤道向两极递减;
(4)图16中,根据②④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判断,②表示夏至日;④表示冬至日;则③表示
秋分;①表示春分;故图15表示的冬至日为④位置;冬至日接近近日点,故公转速度较快;
(5)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为冬至日,即④位置;
(6)芜湖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即太阳直射北半球,而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
向北移。则春分到夏至符合。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20分)
(1)在图中A处和公转轨道上分别标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
(2)在地球位于A处时,北半球是 (节气),阳光直射在 纬线上,南极圈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
(3)当地球位于B、D两处时,太阳直射在 ,此时宜昌昼长为 小时。
(4)当地球位于C处后,南半球进入 (季节)。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 (最大值或最小值)。
(5)当地球从A转到C时,宜昌的昼长 (渐长或渐短),正午太阳高度 (变大或变小)。当地球从转C到A时,宜昌的昼长 (渐长或渐短),正午太阳高度 (变大或变小)。
(6)当地球从D转到B时,宜昌的昼夜状况是 ,此时段为北半球的 (夏半年或冬半年)。当地球从B转到D时,宜昌的昼夜状况是 ,此时段为北半球的 (夏半年或冬半年)。
正确答案
(1)略 (4分)
(2)夏至 23°26′N(北回归线) 0°
(3)赤道 12
(4)夏季 极夜 最大值
(5)渐短 变小 渐长 变大
(6)昼长夜短 夏半年 昼短夜长 冬半年
试题分析:
(1)注意标出的自转方向、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2)读图,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地轴北极靠近太阳,太阳直射北半球。图中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所以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在 23°26′N(北回归线)上。此时,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为0°。
(3)读图,当地球位于B、D两处时,是春分或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除极点外,全球各地都是12小时白天,12黑夜。所以宜昌昼长为12小时。
(4)当地球位于C处时,地轴北极远离太阳,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是夏季。此时南极圈有极昼,北极圈是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5)当地球A转到C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宜昌位于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所以宜昌的昼长渐短。宜昌离直射点越来越远,所以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当地球从转C到A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昼长增加,所以宜昌的昼长渐长,此时段宜昌离太阳直射点越来越近,宜昌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6)当地球从D转到B时,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北半球,所以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宜昌在北半球,所以宜昌的昼夜状况是昼长夜短。此时段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当地球从B转到D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此时是昼短夜长,所以宜昌的昼夜状况昼短夜长,此时段北半球是冬半年 。
读下列“太阳光照图”和“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每空1分,共16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 ,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位于“公转轨道示意图”中_______位置附近。
(2)此时A点正值日出还是日落?_______。A点随地球自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_____小时。
(3)B点此时的太阳高度为 ________度,地方时为______时。此日,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________,昼长由长到短排列是_____________。
(4)B地处于五带中的__________带,此时我国正值_________季,西安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
(5)图中D点此刻的地方时是 __________时。
(6)若黄赤交角为3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热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减少
②地轴与赤道面夹角变小,与黄道面夹角变大
③全球出现极昼、极夜的区域范围扩大
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范围扩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由B点向正北发射炮弹,落点将___________偏(东或西)。
(8)若D点的经度为120°E,则全球属新的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 ( )
A.3/4 B.2/3 C.1/4 D.1/8
正确答案
(1)23.5°N 夏至日 C (2)日出 24
(3)0 6 A﹥B﹥C C﹥A﹥B
(4)热 夏 昼长夜短
(5)12 (6)A (7)东 (8)B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的晨昏线特征: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判断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结合公转轨道图示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A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则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C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判断为夏至日;结合地球公转方向判断,B为春分日,D为秋分日。(2)图示顺着自转方向经过A所在的晨昏线,即将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故判断为晨线,即为日出。连续2次看到日出,即1个昼夜交替周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3)B点位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图示B点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故地方时为6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上)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全球的昼长分布规律:越往北昼越长,越往南昼越短。(4)B点位于赤道上,有太阳直射,故判定为热带。此时我国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大,昼长最长,故判断为夏季。西安位于北半球,此时昼最长夜最短。(5)图示D点位于昼半球的平分线上,故地方时为12时。(6)黄赤交角从23026/变为300,即黄赤交角变大,则回归线度数变大,则热带范围变大;而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度数互余,故极圈度数变小,则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即寒带的范围变大,则温带的范围变小,故①③④正确。(7)由B点向北发射的炮弹,则运行于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落点将向东偏。(8)东十二区为几点即为全球处于新的一天的范围,由于120°E的地方时为12时,则180°的地方时为16时,故全球处于新的一天的范围为16个时区,占全球的2/3。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地球运动的基础性试题,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根据晨昏线的分布特征判断二分二至日;②掌握公转轨道图上,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二分二至日;③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判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④掌握晨昏线图上时间问题计算的基本突破:寻找6点、18点或12点;⑤掌握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度数的关系,进而分析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变化的影响。对于地球运动的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对解题基本方法和规律的整理和归纳。
读图6回答下列问题:(20分,每空2分)
图6
(1)这幅图表示的是_____月_____日太阳光照射情况,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纬______度。
(2)A点的昼长_____小时,B点的昼长_____小时,C点的昼长________小时。
(3)这一天,你家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北半球哪个半球得到的光热多?答:________。
(5)南、北半球各进入什么季节?答: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6 22 北 23.5 (2)24 12 0
(3)(北半球)昼长夜短 (4)北半球
(5)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北半球进入夏季,南半球则进入冬季
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1)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2)图示A点出现极昼,故昼长为24小时。B点位于赤道上,故昼长12小时,C点出现极夜,昼长为0.(3)我国位于北半球,此时由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北半球昼长夜短。(4)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北半球获得光热多。(5)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正午太阳高度大,进入夏季,而南半球反之。
分析下列的太阳系部分行星数据表,完成下列问题:(5分)
(1)说出火星上是否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1分)
(2)金星上是否存在四季现象:__ __ ,请分析原因。(3分)
(3)由于“昼长”比地球长,金星表面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400多度,但其“昼夜温差”却比地球小,请结合你已有的知识分析主要原因。(1分)
正确答案
(1)山峰; 山脊(2分);(2)C(1分);(3)100(1分);(4)图略。评分点:写出垂直比例尺给2分,图形正确给4分(6分)
略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约28°N、102°E)长征三号丙火箭带着“嫦娥二号”直冲云霄。
资料二 19:05-19:11,作为陆基测控站的最后一站,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厦门测控站(约24°N、118°E)“深情注视”了“嫦娥”6分多钟,圆满完成了测控、跟踪任务。
资料三 10月9日报道,“嫦娥二号”卫星第三次近月制动结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此时卫星距离月球100公里。按照计划,10月26日,“嫦娥二号”卫星还将与月球有一次更加亲密的接触,她将把飞行高度下降到距离月球表面只有15公里的地方,对未来我国月球探测器的着陆点进行拍照,这无疑又是一次惊险、刺激的探索之旅。
(1)在“嫦娥探月工程”中,专家重点研究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嫦娥二号”在发射升空的陆基跟踪弧段内,朝________方向飞行。
(2)“嫦娥二号”点火发射时,在美国纽约的华人于当地时间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________分57秒同步观看现场直播。
(3)预计“嫦娥二号”飞临月球最近位置时,地球绕日公转最接近下图中的________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南、北半球),地球公转速度________(加快、减慢)。
(4)月球表面温差比地球大得多。试分析月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5)“嫦娥二号”飞往月球期间( )
正确答案
(1)地月系 东南
(2)10 1 5 59
(3)b 南半球 加快
(4)①没有大气,白天不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晚上不对月面起保温作用;②昼夜交替的周期长。
(5)D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