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运动
- 共13201题
读图1和图2(图2中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在图1中地球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地球从图1中A点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 。
(3)图2所示节气时,地球公转至图1中A、B、C、D的 点附近,此时,我
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是 。该节气后,太阳直射点向
(南、北)移动。
(4)当地球从A运行到C过程中,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偏 (南、北)。
正确答案
(1)略 (2)365日6时9分10秒 (3)B 高温多雨 南 (4) 北
略
读下面的太阳光照图,回答问题。(14分)
⑴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每年 (节气)日的情况,此刻太阳直射点纬度是 。
⑵图中,CE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 线上,E地日出的时刻是 点钟。
⑶A、B、C、D、E五地中昼长由长到短顺序 。
⑷按图中所示情况,北京时间是 点钟,中国中山科学考察站(69°22′S,76°22′E)的夜长 小时。
⑸在图示的这一天,下列地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
A.北京 B.广州 C.A地 D.B地
正确答案
⑴夏至(1分); 23.5°N(1分) ;⑵晨线(2分);4点钟(2分);⑶ A>E>D>C>B(2分) ;⑷ 10点 (2分) ;24小时(2分)⑸ B (2分)
试题分析:(1)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故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2)图示CE所在的晨昏线部分,顺着自转方向即将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故判断CE位于晨线上,图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C点,其地方时为6时,则E点所在经线位于C点经线西侧30°,故地方时较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晚2个小时,故为4时日出。(3)图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此时全球昼长分布规律为:越往北昼越长,故五地昼长由长到短应为自北向南排序。(4)根据图示150°E所在经线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正午12时,故计算120°的地方时较150°E地方时晚2个小时,为10点。图示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故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夜长为24小时。(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离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比较选项中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为广州。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晨昏线图的综合性试题,常规性考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解题关键是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比如晨昏线的分布特征、太阳直射点位置、时间信息等,进而确定二分二至日、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的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等。
下图为某地某天太阳视运动轨迹,日出时北京时间为7时。日落时北京时间为19时。B地为正东方向,回答问题。
1.该日正午人影朝向为_____ ,该地经度是_____ ,纬度是 _____ 。
2.该日过后,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该日的日期是 ____ 月 ______日前后。描述该日全球昼夜长短情况________ 。
3.三个月后,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是.
并请在图上画出该日的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要求标出太阳的位置、正午太阳高度角,日出、日落的位置。各0.5分)
正确答案
1.北,105°E 40°N ,
2.9月23日,全球昼夜等长,
3.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的最小值。(2分) 图略(2分)
1.本题考查太阳视运动。根据图中B地为正东方向,则A为正南方向,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影子位于正北方。该地正午北京时间为13时,所以该地经度为105°,该地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为50°,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所以该地纬度为40°N。
2. 该日过后,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则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3.三个月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则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为26.5°。
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________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35°N;热带、寒带
题中当黄赤交角变为35°时,则南北回归线变为35°S和35°N,南北极圈变为55°S和55°N,由此知五带中热带、寒带范围将扩大,温带范围则缩小。
(13分)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坎昆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定于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
材料二 图是坎昆世界气候大会期间某时的光照图。
(1)在下图(地球公转轨道图)中绘出赤道平面和坎昆世界气候大会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2分)
(2)从__________(字母)到__________(字母),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此时北半球处于_____半年。此半年时间为186天,请简单说明较另半年长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1,判断材料2光照图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___ (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2分)
(4)下图中能正确示意此日期前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间气压分布与大气环流状况的是:( ) (1分)
(5)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3分)
正确答案
(1)画图略(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坎昆世界气候大会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画在A的左侧且几乎靠近D处)(2分)
(2)B D 夏半年 因为夏半年公转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5分)
(3)顺时针(2分)
(4)C(1分)
(5)减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种草提高植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3分)
(1)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轨道。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坎昆世界气候大会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画在A的左侧且几乎靠近D处。
(2)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为夏半年公转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所以夏半年较长。
(3)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所以图中为南极点,顺时针旋转。
(4)该季节为冬季,亚欧大陆为高压控制,等压面向上凸起,海洋为低压,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5)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防治。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应减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种草提高植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读图,回答:(12分)
(1)C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_______,C点关于地心对称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
(2)沿A向B沿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在B的_________方向;B在C的__________方向。
(4)BC间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米。
正确答案
(1)(50°S,45°E)、(50°N,135°W)
(2)前半段向西南,后半段向西北。
(3)正东; 正北
(4)5550Km。
(1)根据图中地球为顺时针旋转,图中极点为南极点,则C点坐标为(50°S,45°E),C点对趾点的坐标为(50°N,135°W)。纬度数相同,符号不同,经度数互补,符号不同。
(2)沿A向B沿直线运动,逆着地球自转方向,所以为向西,先向南极点靠近,后远离南极点,所以方向为前半段向西南,后半段向西北。
(3)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根据图示:A在B的正东方向;B在C的正北方向。
(4)BC间的纬度间隔为50°,所以最短距离为50°×111km=5550Km。
(12分)图3表示的是“地球公转”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二分二至4个节气,图4表示的是“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读图3,完成下列问题(用图中数字表示):
(1)地球从春分日(北半球)运行至夏至日(北半球)的这一时段,在图中用 表示。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 、 。
(3)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时段是 、 。
(4)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增大的时段 。
(5)北半球白昼逐日缩短的时段是 、 。
读图3和图4,完成下列问题(用图中字母表示):
(6)请把图3中的A、B、C、D和图4中a、b、c、d的对应关系表示出来。
A--- B--- C--- D---
正确答案
(1)在图中用I 表示。(2)是 I 、 II 。(3)时段是 II 、 III 。
(4)时段是 I 。(5)的时段是 III 、 IV 。
(6)A---d B---c C---b D---a
略
读下列图表回答:(8分)
(1)1.这一天,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纬线)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
(2)这一天,在纬度大致相当的上海、成都、拉萨三城市中,日出最早的是 ;
(3)这一天,下表所列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地,纬度最高的是 地;
(4)这一天的前一个月内,上海的昼夜长短情形是 ( )
A.昼长夜短,昼渐趋短
B.昼长夜短,昼渐趋长
C.昼短夜长,昼渐趋短
D.昼短夜长,昼渐趋长
(5)这一天,地球在图中的位置是 (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6)这一天,上海地区的月相最接近的是( )
A. 新月 B. 上弦月 C. 满月 D. 下弦月
正确答案
(1) 北纬23度26分 , 北极圈 ;(2) 拉萨 ;
(3) 甲 , 丁 ;(4)( B )(5)( A )(6)( A )
略
读日地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在A图中的适当位置,用线段表示出赤道和黄道平面。(2分)
(2)两图中公转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_。(2分)当地球公转到A 位置时,
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____。(2分)
(3)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__
__________(垂直、平行),再过三个月时又如何?__________(垂直、平行)。
正确答案
(1)
(2)B(1分)夏至日(1分)
(3)垂直 平行(2分)
(1)根据图示:图中斜线为地轴,则赤道与地轴垂直将地球分为南北半球。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呈一定的夹角,太阳位于黄道平面上。
(2)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为12月22日,接近近日点1月初,所以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当地球公转到A 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
(3)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平行,再过三个月时为春分日,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平行。
“地球一小时”是由国际环保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一项环保活动,2009年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计划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各时区的区时3月28日晚上8时30分至9时30分,第二次活动在6月21日夏至日当天,第三次活动安排在七夕节前夕的8月22日。(5分)
(1)3月28日“地球一小时”活动时,熄灯时间比上海迟一小时的是 ( )
A. 马尼拉(东八区) B.河内(东七区)
C. 东京(东九区) D. 墨西哥城(西七区)
(2)以上所说的各时区的划分与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关。与时区划分直接相关的是( )
A.地球自转360度所需的时间 B. 恒星日
C.太阳日 D. 23小时56分4秒
(3)6月21日夏至第二次熄灯活动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地方是( )
A. 北纬3度 B. 北纬23度 C. 北纬43度 D. 北纬63度
(4)8月2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农历7月7日),当天的月相最接近 ( )
A.新月 B.上弦月 C.下弦月 D.满月
(5)“地球一小时”行动倡导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哪一种成分急剧增加?
正确答案
(1)( B )(2)( C )(3)( B)(4)( B)(5) 二氧化碳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