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运动
- 共13201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星,呈金黄色,是天空中最亮的星体。金星,中国古称“太白金星”,若处早晨称“启明星”,若处黄昏则称“长庚星”。人们常称金星是地球的姐妹行星。令人费解的是:金星自转方向为由东向西(与地球自转方向截然相反)。
材料二:
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机遇”号火星车按照原计划于太平洋标准时间2004年1月24日晚9时05分(北京时间25日下午1时05分)在火星表面登陆,以寻找火星上是否存在水的线索。
材料三:
(1)由材料一可以看出:在金星上看太阳是
[ ]
A.东升西落
B.西升东落
C.直升直落
D.不见太阳
(2)运用已学知识,分析火星是否有极昼、极夜现象,若有请说出它们的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火星上是否存在四季更替现象,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
(2)极昼、极夜现象,因为火星存在赤道平面与公转平面夹角(23°59 ′), 导致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其范围是66°01′~90°
(3)火星有四季更替现象。因为火星存在赤道平面与公转平面夹角(23°59′),导致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同一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时间变化,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能不同,从而产生四季更替。
下图是两至日太阳光照图,图中AC为赤道,BC为晨昏线的一部分,B点的地方时比A点早,此时D点地方时为15点,读后回答:
(1)图中A点的经度为_____________,B点的纬度为________________。
(2)画出晨昏线的另一部分,并用阴影表示图中的黑夜部分。
(3)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在______________,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____。
(4)这一天北京(39°54′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_________,与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度是________。
正确答案
(1)30°E;66°34′N
(2)“略”
(3)23°26′S;冬至
(4)26°40 ;86°46′S
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的日期约为______________。
(2)此时,地球运行在______________(填“近日点”或“远日点”)附近。
(3)弧MAN是_______________(填“晨”或“昏”)线。此刻,下列各地的地方时分别是:B______,C_______,E___________。
(4)此时,A地的太阳高度是 ,E地的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E地此刻的太阳高度又称为_________,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_______。
(5)字母所示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时,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月以后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6月22日
(2)远日点
(3)晨线;0时;8时;12时
(4)0°;90°;正午太阳高度;90°
(5)C=E;B=D
(6)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附近有极昼;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附近有极夜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济南市某校“地理社团”在2011 年暑期用一周时间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研究了该时间内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图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社团成员们发现,有许多地点经度或纬度相近,但自然现象却差异明显,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按要求补充下表中内容。
(2)社团成员们调取了①地7 月10 ~13 日气象资料统计表(见下表),请写出该时段影响①地的天气系统名称,并分析判断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述苏门答腊岛地形的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门答腊岛素有,曾多次发生重大泥石流灾害。试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方面简要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见下表
(2)冷锋;该天气系统过境时:风向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风力加大;出现强降雨天气;天气系统过境后与过境前相比,气温明显下降。
(3)西( 南)部为山地(多火山),东(北)部为平原(多沼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4)苏门答腊岛位于多火山地震带(或板块交界出),导致周边山体松动,岩石破碎;地形崎岖,坡度大;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且多暴雨;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
读某区域图,AB 为晨昏线,甲地常年受西风带影响,此时甲地刚好看到日落,流经甲地的河流注入某大洋。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其气候特点是 。
(2)图中河流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北球? 。其流向是 ,如果该河流位于西半球,则其注入的大洋可能是 。
(3)此时北京地区的昼长与长沙相比 。
正确答案
(1)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2)南半球;自东南向西北;太平洋
(3)长
读世界局部地区略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连接东北亚与美国、加拿大西北部的航空线通常选择安克雷奇作为中转饥场,选择这条飞行路线的理由可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市游客张先生到达F市(经度约为122.5°W),在旅馆住处上网想与在A市的李先生进行网上聊天,传递用数码相机拍摄的风景照分享旅途快乐。假定A、F两市的工作时间各是当地区时的8~20点,在此工作时间内,两人可以同时上网聊天的时段是:李先生(北京时间)__________;张先生(F市区时)__________。
(3)张先生在F市拍摄的民居多为独户、低层的木质结构,李先生认为该国家经济繁荣,存在这种民居不可理解。请从自然地理的角度为李某解释这种民居景观存在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距离较近;沿线有加油站可补充油料。
(2)李某(北京时间):8点-12点;张某(F市区时):16点-20点
(3)当地处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多地震;独户、低层的木质结构的民居,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恢复重建也快。
中国是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材料一:
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示意图(图1)
材料二:
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图2)
(1)中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是亚洲、_________洲和_________洲。
(2)2010年5月8日21时(北京时间),一艘货轮从上海出发,沿图示航线航行,经过的甲海域洋流流向
为_____________,经过的乙海域洋流性质为_________。该货轮航行720小时抵达纽约(西五区),此
时,纽约的区时是2010年6月_____日_____时。航行中,可用于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____。
(3)2000~2006年,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_____分之一(填整数),该时
期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总体呈_________趋势。
(4)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如何减少CO2排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北美;欧
(2)自西向东;暖流;7;8;GPS
(3)三;上升
(4)①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耗能产品生产和出口;
②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③更新生产设备与工艺,节能降耗;
④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的船队从西班牙的圣罗卡出发,踏上了环球航行的征途。1522年9月6日,麦哲伦船队的“维多利亚”号历经磨难返抵西班牙,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到南美洲南端的航行中,在非洲沿岸和南美洲沿岸主要借助________和________(洋流)航行,船队在南美洲南端发现了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________海峡。
(2)麦哲伦船队于1520年11月至1521年3月初,在南太平洋及赤道附近航行3个月,在此段航行时几乎未遇到巨浪袭击,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麦哲伦船队返回西班牙时,船员发现船队按昼夜更替记录的日期比西班牙当地人________(多或少)了一天,请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人口迁移和新大陆的开发,巴西成为欧洲移民的主要地区。巴西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请分析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麦哲伦
(2)航行期间为南半球夏季,海水温差较小,气压差小,风力较小,所以风浪较小;大部分航线在赤道附近,位于无风带内,所以风浪小。
(3)少;船队向西航行中,跨越180°经线,日期应加一天,但船员所记录的日期是根据昼夜更替所记录的日期,所以少一天。
(4)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地形较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开发较早;临近海洋,海运便捷;工、农业经济较发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1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后,我国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
材料二舟山群岛的地理位置图
材料三舟山群岛新区规划示意图
(1)分析说明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区位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目标之一是建设成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请你分析说明这一建设目标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说明舟山群岛新区在开发建设中可能诱发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地理位置优越,背靠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面向日本、韩国、台湾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出海口的结合部,是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海上门户;多优良港口,海上交通便利,扼守我国南北海运和长江水运的“T,利于江海联运;海洋资源丰富,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有,方北戴河”嵊泗列岛等旅游资源);政策条件优越等。
(2)舟山群岛新区深水海岸线长,港口资源丰富,利于筑港和利于大型轮船的停靠;舟山群岛新区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与我国沿海各港口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西太平洋海域的主要港口形成扇形辐射,利于大宗商品的集散;以上海、杭州、宁波等地高速交通为依托,舟山群岛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和长江沿岸工业带的交汇处,经济发达,进出口货物量大,腹地广。
(3)海上航运、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海水污染,诱发赤潮;海洋化工造成大气、水污染;近岸工程建设不当导致海洋生态破坏等。
中国是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商品生产碳排放问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翘识,完成下题。
材料一: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示意图(图1)。
材料二: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二氧化碳排放(图2)。
(1)中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是亚洲、_________洲和_________洲。
(2)2010年5月8日21时(北京时间),一艘货轮从上海出发,沿图示航线航行,经过的甲海域洋流流向
为_____________,经过的乙海域洋流性质为_________。该货轮航行720小时抵达纽约(西五区),此
时,纽约的区时是2010年6月_______一日______时。航行中,可用于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
(3)2000—2006年,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____分之一(填整数),
该时期中国生产出口商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总体呈________趋势。
(4)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如何减少CO2排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北美;欧
(2)自西向东;暖流;7;8;GPS
(3)三;上升
(4)①调整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减少高耗能产品生产和出口;②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③更
新生产设备与工艺,节能降耗;④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