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的社会作用
- 共2163题
低碳文化正逐渐变成影响我们发展的一种战略。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竞争之下,低碳文化的感染力和作用力使企业和个人的生存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在低碳文化氛围的营造中,通过各种活动,宣传低碳的重要性,感悟自己带来多大量的碳排放,让人们可低碳生活。企业主动承接低碳战略,低碳环保的特性促使低碳品牌实现品质和品味的统一,品牌展现出的绿色文化浓郁飘香,吸引更多忠诚度高的用户。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让我们抓住低碳带来的战略机遇,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感受身边低碳文化”所蕴涵的《文化生活》的道理。(12分)
正确答案
(1)(12分)①低碳文化的感染力和作用力使企业和个人的生存方式发生重大转变。蕴涵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作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通过各种宣传活动蕴涵着文化的影响要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③企业发展低碳战略,使低碳品牌实现品质和品味的统一,吸引更多忠诚度高的用户蕴涵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④低碳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振兴和国家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蕴涵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本题以感受身边低碳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范围文化生活,考查知识点文化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题目类型体现类。本题知识限定较为宽泛,有一定难度,需要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根据材料,“低碳文化变成影响我们发展的战略”、“低碳文化的感染力、作用力”、“低碳文化氛围”“各种活动”“跨越式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分别体现文化的作用,即包括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同时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即包括文化对人影响的内容、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未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具体论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党的十八大在总结群众实践、吸取中华文化传统精华、借鉴人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凝炼,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2分)
②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3分)
③文化影响人、塑造人,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3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结合材料,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本题实质上是考查文化的作用,考生可以从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知识回答。
材料一: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 用更加重要,要大力促进文化发展。
材料二: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科技含量低,特色文化产业缺乏龙头企业 和品牌产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相对较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高,走出国门 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还较少。
(1)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说明我国文化企业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6分)
(2)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如何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8分)
正确答案
(1)①文化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特别是品牌战略;
②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文化产品增加值;
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国际竞争力。(6分)
(2)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2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2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另一基本途径。(2分)
本题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企业知识的理解。(1)可以从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方面回答。(2)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可以从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等方面回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河南省文化底蕴深厚,“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靠改革创新这个生命线,选择文化资源各具特色、文化元素多样、发展基础较好的开封、登封等八个市县作为“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产业集聚,以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突破。为充分利用河南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新步伐。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开展中原文化宝岛行、澳洲行、欧洲行等一系列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文化大交流、经贸大合作。紧贴人民群众这个需求线,创造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河南省是如何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10分)
正确答案
①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河南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2分)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河南立足本省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作品。设立八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产业集聚,进一步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发展。(2分)
③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河南充分利用本省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繁荣。(2分)
④博采众长,不断地交流、借鉴、融合。中原文化、澳洲行、欧洲行等一系列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文化大交流。(2分)
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创造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发挥本省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建设文化强省。(2分)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河南省是如何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从对本题设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是如何促进文化的发展、如何实现文化创新。解答本题学生可从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继承传统与博采众长、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等角度展开说明。
(26分)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当前,不少国际朋友对中国历史、传统的四大发明等很熟悉,而且更希望了解当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这种要求更加强烈。
2011年1月17日,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显示屏正在播出《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袁隆平、黄永玉、姚明等各界有影响的当代中国人一一亮相。之后要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目前正式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来临。
材料二 2010年8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市政府以“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为契机,通过招商引资,建设配套的旅游景点和设施,提高接待能力,提升景区品位。2010年国庆期间,境内外游客纷纷慕名前往登封,景区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
面对“申遗”成功后的旅游大潮,有人认为“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游客多多益善”;也有人反对这种观点,认为“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必须适当控制游客的数量”。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 根据以上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播放《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意义。(12分)
(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简要评析。(14分)
正确答案
(1)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宣传活动属于文化活动,有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为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②文化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形象宣传片的宣传,有助于我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宣传借助了现代大众传媒,必将促进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推动文化自身的繁荣和文化交流。(每小点4分)
(2)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3分)旅游开发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但过度开发不利于文化的保护,开发与保护应该并举,协调推进。因此,认为“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游客多多益善”的观点是片面的;(4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3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保护,适当控制旅客数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认为“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必须适当控制游客的数量”这一观点是正确的。(4分)(若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