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2014年3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强调“把中国特色优秀文化推向世界”。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外交、政治外交之后的又一大亮点,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中国天津周”、在荷兰举办“中国文化艺术节”,另外还有“中华文化非洲行”、“海湾中国文化周”等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这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12分)

材料二:在《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一书中,费孝通说:“我这些年来所得到的知识很少,也不见得都正确,但是我确实是从实际生活当中得到的。” 并坚持对待文化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费孝通的观点对今天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12分)

正确答案

(1)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相互交融。我国强调加快对外文化贸易,通过文化外交促进国际关系的发展体现了这一特点。(4分)②文化具有多样性,通过文化外交开展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4分)③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积极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国加快对外文化贸易,积极发展文化外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4分)

(2) ①要立足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4分)②“各美其美”指在创新时应发展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4分)③“美人之美”应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④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要在文化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四种错误倾向 (4分)

试题分析:

(1)通过对材料一的分析,可从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相互交融;文化具有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2)进行文化创新,应从社会实践、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借鉴、坚持正确的方向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有人认为,文化兴,则人气旺;人气旺,则经济活。文化是发展的增长极,文化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是力量,文化更是发展。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文化是力量,文化更是发展”的理解。

正确答案

(1)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文化更是发展,首先是强调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次是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会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再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该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作用主要可以从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等角度作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汉民族与兄弟民族文化交融演化的历史产物,在长期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中,光大拓扬和演进发展,从而不断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历史过程中,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却始终保持着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国家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使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极大增强。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具有牢固纽带的原因。(12分)

正确答案

①经济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文明,能够促进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归属感。(4分)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4分)

③团结统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它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整体意识在全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升化。(4分)

试题分析:本题是分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具有牢固纽带的原因。可从经济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团结统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三方面分析原因。

点评:解答原因类的材料题,首先,要明确设问指向,即设问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通过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明确回答问题的角度。其次,链接材料内容,结合设问指向,凸显回答问题的角度。最后,依据答案具体内容,把握答案核心要素,对答案进行取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0年10月31日,历时半年的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

材料一:本届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当代文明成就,荟萃了当今科学技术和产业技术成果,反映了人类社会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展示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理念和实践,谱写了世界博览史的辉煌篇章;本届世博会上全球许多政治家、企业家、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莅临中国,在上海世博会系列论坛上发表真知灼见,探索未来世界,碰撞出无数睿智的思想火花,极大促进了世界的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推动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材料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上海市政府号召广大群众以迎世博为主线,“认同世博、参与世博、服务世博”,百万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志愿服务,上海世博会“创作了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

(1)运用文化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举办上海世博会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12分)

(2)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上海市政府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世博、参与世博、服务世博”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经济。上海世博会交流各国经济和科技成果,有利于推动各国自主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保障。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影响政治。上海世博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实力,更将有利于促进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上海世博会大极大提升了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开放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国必将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12分)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参与世博有利于激发其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②人民群众参与世博是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体现,有助于上海市政府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③人民群众参与世博体现了权力与义务的统一,公民在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应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广大群众参与世博有利于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6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 “微信、微博”可以充分实现人民直接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主要表现在沟通、对话的双向性,包括公民之间、朋友之间沟通交流的平等性、畅通性;通过“微信、微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具有真实性和自由度。它为社会公众参与体制内民主拓宽了渠道,创新了形式。但是,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在提供一些真实、有效信息的同时,还会掺杂许多谣言。谣言可能会误导公众,使公众为谣言所左右,导致政治判断和评价发生偏差。“微信、微博”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假性、欺骗性。另外,在微信中经常蔓延的“情绪式民主”,由于失真、过滥的信息煽动起的公众情绪所制造的肤浅的、虚假的民主,可能让决策者在人声鼎沸的公众情绪面前无法保持理性,极大地影响社会公平公正以及行政决策的效率。

(1) 结合材料,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角度说明“微信、微博”的积极意义。(8分)

(2)有人说:“谣言倒逼真相,”请运用唯物论的方法论说明决策者对待“微信微博”应持有的正确态度。(6分)

正确答案

13 (1)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网络民主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网络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限制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影响着人们的现代民主生活。(4分)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必须掌握网络技术,提升政治生活的智能化和行政决策的效率。(4分)

(2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从全面、具体、发展的实际出发;(2分)对网络民主的影响要全面分析,它增加了行政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为社会公众参与体制内民主拓宽了渠道创新了形式,但网络谣言可能会误导公众,使政治判断和评价发生偏差;(2分)对网络民主的内容要具体分析,正确甄别,去伪存真;(2分)要正确把握网络民主的发展态势,虽然网络谣言和情绪式民主会产生负面影响,应予以纠正和引导,但网络民主已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更应扶持发展。(2分) 

试题分析:(1)该题原理指向性明确,范围固定,学生首先需要回答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两个角度结合微信微博的政治意义的发展进行回答。原理很简单,关键是结合原理对材料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要联系网络民主的发展对每个要点加以阐释。

(2)回答本题,我们一定要注意其知识限定是“唯物论的方法论”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角度,设问的指向是说明决策者对待“网络民主”应持有的正确态度。考生可以从全面的实际出发。首先对网络民主的影响作出全面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它增加了行政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为社会公众参与体制内民主拓宽了渠道创新了形式的积极意义,也要看到网络谣言可能会误导公众,使政治判断和评价发生偏差的消极影响;其次要对网络民主的内容要作出全面的分析;再次就是对待网络民主应有正确的态度,针对其不同的影响采取不同的对策。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文化的社会作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