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选官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 科举制孝廉 “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榖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樜言》

(2)分析科举制度的实质,并引用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8世纪末到19世纪,在欧洲封建等级制的土壤里,生长出一大批无所事事的官僚,任人唯亲的宗法原则越来越不适应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机构的需要。中国科举制度在欧洲引起重视的原因,有位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美国学者卜德认为,在西方推行的“文官”体制是在精神文明领域里,中国对西方最宝贵的贡献之一。可见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合理因素。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近代欧洲各国为何要推行文官考核制度并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唐诗材料用于唐代科举制的研究,认为唐诗对于唐代史实的反映,“比起后人纂修的史书,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黄永年《唐史史料学》

(4)材料四反映了历史研究哪一新的趋势?运用这些素材研究历史,有良知的史学研究者应该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

(2)控制天下士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入榖中”一语道破天机。

(3)封建官僚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机构的需要;中国科举制度是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选拔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其合理因素对西方文官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史料选择范围大(新史料的使用);关注微观史学范围的研究;史学研究更加活跃。认识其局限性,使用谨慎,严格考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课后,想探寻近代以来成都的交通变迁情况,他们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一些相关资料。

材料一

图1滑竿            图2轿子            图3人力车          图4马车          图5自行车

材料二

图1成都上班高峰                    图2成都地铁                  图3双流机场

(1)该小组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2)材料一中,除了图5自行车还仍被人们广泛使用外,其他的出行工具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在现实中你还能在哪里看见它们的身影,请举两例说明。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体现了成都交通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4)据统计成都私家车的排名已居全国第三,但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拥堵也成为影响人们出行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正确答案

(1 )方法与途径: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收集资料;分类归纳的方式。建议: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分析比较等方式。

(2 )在峨眉山等旅游区可以看见滑竿;在一些民俗古镇还可以看见轿子、人力车等;一些博物馆、照相馆中等。

(3 )趋势:由人力到机械力;更方便快捷;地下、地面、空中立体发展。

(4 )建议:完善道路建设;发展公共交通;错时上下班;强化交通规则,开发新的交通工具和途径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那么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而专制制度的弊害就在这里。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和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那时法官将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监督者,又是法律执行者。同样地,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最近拟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生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材料一、二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资料,你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个史学价值更大?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材料三中的展览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用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解释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主张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可以。理由:材料一的观点是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材料二的观点是三权分立;都属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2)材料一史料价值更大;因为材料一是原始的(第一手的、直接的),或材料二是后人撰写。

(3)作用:①从现代化范式看,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民主政治,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②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③从文明史范式看,“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的主张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欣赏尊崇的心态,欲以西方文明取代封建传统文化,尽管这种“移花接木”法体现出变法理论的保守性和局限性,但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进一步向“现代人”转变。

下一知识点 : 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史料的价值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4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