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法制建设成就有

①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颁布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④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 ]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 ]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写入宪法

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新时期,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 ]

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B加强立法工作

C推行普法教育活动

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 ]

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B推进了我国立法工作

C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D推动了普法教育活动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

[ ]

A《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B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D《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正确答案

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请回答:

(1)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从政治革命视角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请列举这段时间的主要史实加以说明。有学者认为辛亥 革命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要史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主要依据: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重大事件: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3)主要成就:制定颁布1982年宪法;1999年将依法治国方略写进宪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绝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秦朝、元朝是如何针对现实环境的变化设置相关制度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是如何根据现实环境的变化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

(2)为吸取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十六字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了基层民主;九届全国人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宋绍兴府,属浙东路。至元十三年,改绍兴路总管府。旧领会稽、山阴、嵊、诸暨、上虞、余姚、萧山、新昌八县。后升余姚、诸暨二县为州。

                                                                                                      ——《新元史》卷43第644-645页

材料二   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地方上,随着督抚完成地方化,省一级有了统一的军政首长,省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 30年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中,建立现代法治国家是一个始终贯穿其间的鲜明主题。……在刚刚走过的这个30年的,中国法治事业实现了以往或许需要更为漫长的时期才可能完成的转型,积淀了丰富而宝贵的成就与经验。

(1)材料一所指区域属哪一行省管辖?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依次写出元朝行省以下的地方行政区划并指出元朝中央如何节制行省权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依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归纳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法制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江浙行省,路府州县。各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修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必须呈报枢密院;行省长官不能随意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长官要定期觐见皇上,并述职;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2 )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表现:皇帝亲理朝政;设立军机处;实行密折制,加强中央集权。

(3)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百年来,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矢志不渝,付出了巨大艰辛。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

材料二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895——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当时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指出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2)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3)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专制主义传统深厚;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措施:1982年修订宪法,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确立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十六字方针”,进一步完善了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促进了民族团结;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了基层民主。

下一知识点 : 祖国统一大业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