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 共319题
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我同时强调,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同,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民主制度同任何真理一样,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说明温总理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新中国政权、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②“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使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国家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改进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修改宪法,健全法制体系,将依法治国正式写进宪法;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我国进入到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践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地造反派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在动乱中,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
——节选自人教版必修一课本
材料二 第一条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材料三 云南省富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人民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一些什么重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规范了谁的行为?此法律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所反映的变化是什么?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新时期哪部法律文献制定后的变化?这部法律对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建国初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尚不健全;“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政府行为。意义:使“民告官”有法律保障。
(3)由民主法制不健全、不执行到“民告官”有法律保障。认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进入法制化建设的新时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影响: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
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有关法律,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1976年)动乱,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指引下,现行宪法以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请回答: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所呈现的阶段特征并指出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1976年:遭到严重破坏,法律制度名存实亡。原因:专制主义思想的的毒;“左”倾错误和“文革”的破坏;人们法制意识淡薄;个人崇拜盛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全新发展,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原因:吸取“文革”教训;解放思想,破除个人崇拜,人们的法制意识增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提倡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借鉴国外法制建设的经验;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量……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材料二 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胡锦涛总书记面对两千多名十七大代表的注视(如下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论断,凸显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我国是如何走民主“这条新路”的?后来遇到怎样的挫折,又是如何矫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你认为在当代该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描绘的中国民主政治蓝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新中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挫折:“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使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国家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矫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拔乱反正,健全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正式写进宪法,使我国进入到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2)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使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将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
(3)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千年的政治文明史,就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解释重大政治制度、事件,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清官考辩》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笑着拉住他并和他握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2)萧姓盐商说“今天总算见到民主了”,请依据材料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l,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材料四 在估计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材料四的方法,分析材料三中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现象:皇帝是否支持成为清官政治上沉浮的关键。根源:君主专制制度。
(2)含义: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变革(或从君主专制发展为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观念正 在日益深入人心(或社会生活日益平等化、文明化)。
(3)变化:①由举手表决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②由等额选举 变为差额选举;③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向城乡平等。
(4)政治:文革结束,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思想文化:文化教育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增强。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四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五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加强法制建设。“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提出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改宪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
(2)法制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1956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
材料二 自以为还有反对劳动人民的资本的社会力量,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党派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起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还多一种资本:他们大部分直接参加着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在经济文化的种种部门需要着他们。
——1957年9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经过12年锻炼,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我们应该信任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如果还把他们看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显然是不对的。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回答: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有何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到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经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知识分子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1962年周恩来重新提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1978年邓小平更加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依据,对于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问题。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010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上海世博会”欢腾了上海,欢腾了中国,欢腾了全世界。外国的一位参观友人说:中国上海的“世博会”是史上最成功的“世博会”,它不仅使我们回顾了文明、享受了现实,而且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人类世界真美好!
(1)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社会后第一次举办的“世博会”是哪一年哪一国?为什么当时这个国家能够举办“世博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世界举办多次“世博会”期间,从农业文明步入近代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怎样的几次重大的凤凰涅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今中国为什么能成功地举办“世博会”?你怎样认识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你对中国走向世界有什么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862年,英国。原因: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帝国,工业总产值居世界首位。
(2)变化:①1840年英国发动了对华侵略的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天朝的门户。从此,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各国开始了100多年对华侵略,逼签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夺了中国具大的物质财富。②中国清政府的腐败虽经辛亥革命被推翻,但又陷入了长期的军阀混战,民族资本主义难以发展。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又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又拉大了。原因:我们几乎错过了世界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现在接受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余波。
(3)原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必须融入世界。建议:①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努力建设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②进一步深入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与世界交往。
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谁反对毛主席,就砸烂他的狗头!”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
[ ]
正确答案
以下对我国法制化的历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