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2. 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工商业市镇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2.明朝各种商税如盐、茶、坑冶、酒、醋等依旧照征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工商税种。例如,洪武、永乐年间,在南京和北京征收塌房税(政府建造的供商人贮藏货物的房屋,称塌房。商人贮货于此,需按规定纳税)。洪熙元年为了流通钞币(发行纸币)而开征的市肆门摊税,征税对象是以贩卖为主的蔬果园、塌房、库房、店舍、受雇运货的骡马车等。对材料内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明朝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B明朝国内的工商业十分发达

C明朝开始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D明朝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正确答案

B

解析

知识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2.明朝各种商税如盐、茶、坑冶、酒、醋等依旧照征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工商税种。例如,洪武、永乐年间,在南京和北京征收塌房税(政府建造的供商人贮藏货物的房屋,称塌房。商人贮货于此,需按规定纳税)。洪熙元年为了流通钞币(发行纸币)而开征的市肆门摊税,征税对象是以贩卖为主的蔬果园、塌房、库房、店舍、受雇运货的骡马车等。对材料内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明朝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B明朝国内的工商业十分发达

C明朝开始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D明朝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正确答案

B

解析

知识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8 分

13.读图,回答问题。

  自古以来,“南方丝绸之路”就是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贸易通道。

  (1)说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基本沿山间谷地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原因。请各答一条。

  目前我国正在沿此路建设高标准公路、铁路,与缅甸境内的公路、铁路相接,以实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通。

  (2)高标准公路、铁路的建成,将给我国西南地区对外联系带来哪些好处?请列举两条。

  图9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3)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__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自然:地形起伏相对较小(自然屏障较少:水源充足)人文:聚落较多(人口较多:鲤鱼商贸和补给)。

(2)增加了一条通向印度洋的便捷通道(使对外联系更加快捷);有利于加强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贸易、文化往来(有利于扩大对外联系的区域)。

(3)滑坡(崩塌:泥石流)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无助裸露,容易滑落。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若答崩塌,则AB必答;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4 分

40.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图12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1)阅读上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2)在上图的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并阐述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茶叶曾经是沿着古丝绸之路走出去的“明星”产品。今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茶叶企业看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茶叶进口国,对中国茶格外青睐,尤为偏好高品质的红茶。近年来对绿茶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位于大别山茶区的某茶集团目前主要外销大众茶,市场以中亚,中东地区为主,该企业希望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打开俄罗斯的茶叶市场。

(3)结合材料,就该企业如何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正确答案

(1)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2)甲地:盛产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业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

乙地:盛产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业集中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

(3)示例: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调整制造标准,积极开拓新市场。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商业的发展历程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工商业市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

38.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所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栗。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马克思在这里是用来“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总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 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 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正确答案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 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工商业市镇自然经济解体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2 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午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国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进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解析

(1)从“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天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潮州的锦、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这句可看出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并且远销日本,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得出对外贸易出超的结论

(2)应结合明末政府的政策以及材料得出结论。明末政府的政策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3)主要考察学生对同一时期中国及世界历史的掌握情况,结合当时世界历史可得出此结论。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是此时的变化。

知识点

工商业市镇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工商业市镇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4.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正确答案

B

解析

AD不符合明清加强重农抑商的事实,C夸大了官员经商现象。

知识点

工商业市镇
下一知识点 :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商业的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