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辛亥革命期间,民间有着“剪辫子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剪辫子”的说法,这形象地反映了

[ ]

A人民大众对辛亥革命成果的怀疑

B辫子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问题

C风俗变迁与政治变迁是一体两面

D革命启蒙思想的传播广泛而深入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

[ ]

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D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各项中,不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是

[ ]

A跪拜

B请安

C拱手

D握手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

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

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 ]

A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

B崇洋风气日盛、政府的大力倡导

C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崇洋风气日盛

D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崇洋风气日盛、政府的大力倡导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②西方文化的渗透③崇洋风气日盛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扮。然而这一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②西学东渐的结果③政治运动的推动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A
下一知识点 :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