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共439题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 ]
正确答案
在辛亥革命期间,民间有着“剪辫子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剪辫子”的说法,这形象地反映了
[ ]
正确答案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
[ ]
正确答案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各项中,不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是
[ ]
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
正确答案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 ]
正确答案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
正确答案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②西方文化的渗透③崇洋风气日盛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 ]
正确答案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扮。然而这一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②西学东渐的结果③政治运动的推动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