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材料二 如图是1909年法国雕塑家沃蒂耶在贝尔?拉雪兹公墓创作的一座浮雕作品。一位袒胸身着长裙的妇女,中弹后仰,像神圣的天使般深情地张开双臂,像慈祥的母亲悲痛欲绝地拼死庇护着身后若隐若现的受难者,墙面上弹痕累累。雕塑下面刻有雨果名言:“我们所要企求于未来的是公正,而不是复仇。”雕塑取名为《献给历次革命受难者墙》。有人解释说,这位母亲护卫的人群正是巴黎公社社员,她体现了法国母亲无私的爱。于是,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把它称作“公社社员墙”。但令人奇怪的是,当这座浮雕揭幕以后,当时幸存下来的巴黎公社社员都一致否认它是“公社社员墙”,也从不去那里拜谒献花。

                                     

材料三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材料一中“社会主义创始人”指的是谁,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幸存下来的巴黎公社社员拒绝承认它是“公社社员墙”,简述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3)简述苏俄(苏联)(1917~1936)和新中国建立初期共产党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的?

                                                                                                                                                                

正确答案

(1)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经济条件: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带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使马克思能够从内部揭露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到灭亡的规律。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2)拒绝承认理由:①不能展现无产阶级英勇斗争精神;②是“《献给历次革命受难者墙》”不是单纯纪念巴黎公社;③不主张暴力革命;④“受难者”包括敌对双方,作者站在阶级调和立场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历史意义: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③显示了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的趋势;④体现了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

(3)苏俄(苏联):①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②实行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③开创“斯大林模式”,消灭资本主义。新中国初期: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②合理调整工商业,扶持民族资本主义;③1953~1956年,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5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遭遇瓶颈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

材料二 在19世纪末,当进程走到一定的距离时,还是遇到了瓶颈。可是,总体而言,英国的企业家是在等待别人来解决瓶颈问题的。……至少在1870年以后,衰退的迹象和活力的表现均已明显可见。

——摘编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美】《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材料三 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备和物资。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浪费,因为给各个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不过毫无疑问,迅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官督商办模式失败的原因和英国遇到瓶颈的表现。(1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瓶颈的原因及其启示。(10分)

正确答案

(1)原因:企业所有制问题产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抵制。(9分)

表现:企业创新乏力;经济衰退明显;科技中心地位丧失。(6分)

(2)措施: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建立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之外的经济体系;依靠强大的自然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6分)

原因: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体制;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的恢复等。(2分)

启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积极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2分)(评分说明:原因和启示每一点1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名为保商实剥商”等信息及已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容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解答时注意结合“19世纪末,当进程走到一定的距离时,还是遇到了瓶颈”,;联系19世纪末英国的识记情况,英国为殖民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归纳出企业创新乏力,经济衰退明显,科技中心地位丧失。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与评价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重工业”等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斯大林时期经济发展的措施分析,如排除市场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幻等;第三小问启示可以从调整与机遇两个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在本世纪给所有国家都带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1993年出版

材料二: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1999年出版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美 “古典”发展模式的经济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据材料归纳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4分)

(2)材料一中的“结构性矛盾”在20世纪给美国为首的国家带强烈的影响指什么?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是如何修正自身发展模式的?(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端。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各有哪些主要表现?(10分)

(4)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从中得出什么启示?(6分)

正确答案

(1)特点:自由主义或自由放任(2分)。弊端:导致生产过剩,扩大贫富差距(2分)

(2)影响:引发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2分)。标志:美国罗斯福新政(2分)。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分)。克林顿:“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有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2分)。

(3)弊端: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企业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牺牲了农民利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分)。

中国: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4分)。90年代初,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共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2分)。

启示:任何经济发展模式都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尊重经济规律;根据国情选择经济模式;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防止僵化;要善于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1)由材料“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等关键信息可知,英法美 “古典”发展模式的经济指导思想是自由主义或自由放任。由材料“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可知这种经济理论会导致生产过剩,扩大贫富差距。

“结构性矛盾”所带来的影响就是经济危机,这里所指的是1929-1933世界性经济危机。为了解决这场经济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90年的克林顿政府的“新经济”即是“知识经济”,“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有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3)由材料“带有强制性”“牺牲农业的利益”“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等关键信息可得出苏联模式的弊端: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企业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牺牲了农民利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80年代修正的表现有: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90年代初,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共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启示:任何经济发展模式都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尊重经济规律;根据国情选择经济模式;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防止僵化;要善于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斯大林模式特点和评价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3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