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武帝削弱相权
- 共92题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叉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
(1)下表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制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中国专制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原载《云南日报,1943年》)
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请以具体史实来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因素:相权的牵制;对君主的谏议;敬天法祖的信仰(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法律的约束等等。
(2)说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明朝搞特务统治;明清大兴文字狱。
(3)原因: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②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思潮成为时代主流;民族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民主政体;③思想: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④媒体:近代报刊杂志等媒体涌现。
秦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秦朝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各自的职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武帝时期为了限制相权在制度方面有所创新,指的是什么?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元与明两个朝代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分别有什么重大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2)中外朝制度(内朝、外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3)两个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措施: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高度集中了皇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丞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没有。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职权范围并不明朗,内阁首辅并非合法宰相,权限取决于皇帝;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皇帝谕旨,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具有实质意义。(4)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皇权不断强化。
简要评述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生、发展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中国从战国进行封建社会,秦朝时,秦始皇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汉武帝时起用布衣为相。同时,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东汉时,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大权则由皇帝总揽。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以上各朝加强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民族融合和生产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装争权的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但也出现了不少弊端。如军队战斗力削弱,军费和官俸开支过大,财政困难等。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后期,统治者采取大力加强君权的措施,如废丞相、设军机处等,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这种绝对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它还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些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