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0年2月9日,《日本新华侨报》刊文说,当世界经济走出低谷,初呈复苏景气之际,全球欣慰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中国。中国经济在2009年的表现给深受危机困扰的人们带来了暖意,“中国红利”这个鲜活的词汇蹦跳而出。有专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今后十年都可能是中国的“牛年”——全球吃定日渐丰盈的“中国红利”。全球吃定“中国红利”体现了辩证法的______哲理。 

[ ]

A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C矛盾具有特殊性,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

D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给全国青年学生提出3点希望: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胡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紧密结合”,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

[ ]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④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从修身、齐家做起,而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

C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D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词不离句,句不离章”是记英语单词的一个有效办法。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认识事物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D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弟子问老师:“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老师答道:“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他们从未活过。”这段话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 ]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要坚持矛盾的对立统一

③做到量变质变相结合

④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火山喷发使欧洲许多机场关闭,导致这些地区陆路交通的繁忙。有科学家认为,本次火山喷发还有可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火山喷发

[ ]

A是欧洲陆路交通繁忙的内因

B对交通和气候的影响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C可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体现了事物间的主观联系

D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是对人类诸多不道德行为的警示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善弈者,得势。初学者,顾子而不善谋势,得小利而失全盘。”从哲学上看,“谋势”就是要

[ ]

①坚持联系的观点,着眼全局看问题②坚持发展的观点,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坚持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1年3月12日,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发起“拯救森林,筷行动”公众环保行动,旨在倡导公众从拒绝一次性筷子做起,共同保护森林资源。“拯救森林,筷行动”活动开展告诉的我们

[ ]

①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有英国学者指出,由于人文与科技这两种文化的分裂,学术界逐渐丧失了整体文化观,加重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价值观念混淆等危机。这说明人文与科技两种文化应该

[ ]

A相互联系

B构成统一整体

C互为条件

D相互影响

正确答案

A,B,C,D
下一知识点 : 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