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根据统计预测,2012年我国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将达到20辆,我国进入汽车社会行列。为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人们从蚁穴体系有序、高效运转的“交通体制”中,学到了疏导交通的策略。由此可见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新规律②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09年以来,曾经是江苏发展“洼地”的苏中、苏北地区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经济增速显着超过苏南地区,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高地”。材料表明()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关键部分决定整体④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心理学实验表明,只靠耳朵听的知识,3个小时后只能记住65%左右;只靠眼睛看的知识,3个小时后可保持70%左右,3天后能记住30%左右;如果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3个小时后能保持85%左右,3天后能保持70%左右。从哲学上看,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要提高记忆力需要

A把握主次矛盾之间的关系

B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C把握系统的整体性和优化趋向

D把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历史上,海南曾因地处边陲而被视为“化外之地";在明代,海南因航海和卫戍的需要而受到重视,被称为“南溟奇甸"。改革开放以后,海南地位空前提高。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下,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人民努力把海南建设成生态示范省、国际旅游岛。海南的发展历史体现的哲学道理()

①部分制约整体,部分的发展对整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部分的功能之和构成了整体功能

③整体统率部分,部分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④只有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发展好局部,才能实现整体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针对各地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确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普遍比中央《建议》提出的目标要求高1~2个百分点甚至更高的情况,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区发展改革委要引导各地市州、县市科学合理地确定“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增长速度目标,省级“十一五”规划中的增长速度指标不得层层分解,避免层层加码。由此可见(  )

A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

B联系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

C联系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

D联系是无条件的,不是有条件的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手机网站反复弹出广告:“发送短信,告知生辰八字,可洞晓您的姻缘”“大师指点靓名,让您小孩幸福一生……”,等等。这些广告( )

①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②说明事物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③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④用想象的联系代替事物固有的联系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1年5月26日,人民日报评论员发表评论员指出: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上述观点与下列名言的寓意 最贴近的是()

A上之所好,下必从之

B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C天下所以服者,常生于不偏

D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只需一个按钮,家里的空调、热水器就可启动迎接您的到来;家里房门刚开启一条缝,您马上就会收到短信:有人进您家门了。这些科幻电影里的场面如今成为现实,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应用,给人类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不具有客观性条件性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人们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一些年轻人冲着“2013.1.4”谐音“爱你一生一世”,起早贪黑排队“抢”结婚证,南京一天办5700对,赶上平时一个月的登记量。吉日“抢”结婚证的事实

A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B表明人们可以创造联系,造福自己

C认为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承认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根据统计预测,2012年我国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将达到20辆,我国进入汽车社会行列。为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人们从蚂蚁蚁穴体系有序、高效运转的“交通体制”中,学到了疏导交通的策略。由此可见

①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②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A
下一知识点 : 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