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和西部地区发展需要,今年2月和去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打造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区域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极。根据《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运用整体和部分联系的知识,说明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

①整体和部分是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为了全国发展大局和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实施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6分)    

②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打造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对推进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分)

试题分析: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整体和部分的知识,整体和部分的原理方法论中一个是强调整体的,一个是强调部分的。从材料中寻找关键句,“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和西部地区发展需要,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从中可以看出,整体决定部分,整体起统率作用,要立足整体,搞好全局;材料又说“打造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区域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极。”从这部分材料中可以看出,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点评:做好哲学的问答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能在理解的情况下熟记所有的原理和方法论,二是要具备读取和获得材料信息的能力,要能准确的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准确提炼材料的关键词。这两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能在哲学问答题中得到高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从1996年到2012年的10多年中,援疆干部犹如一条条连接祖国内地与新疆的彩练,传递着19个省市和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支援西部建设,共同走向繁荣富强的美好心愿。在天山脚下、在帕米尔高原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援疆干部们用他们对边疆热土与各族人民的大爱,谱写了一支昂扬的新时代“边塞曲”。

十几年的援疆,一条脉络逐渐清晰展现在人们眼前:每一个援疆干部看似一个点,他们的身后实则是一个市、一个省的资源与力量,他们就像一条条纽带,使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沟通更加顺畅,感情更加浓厚。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的有关原理分析应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12分)

正确答案

(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其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通过援疆干部这条彩练使祖国内地与新疆联系更为紧密,有力促进了新疆跨越式发展。(6分)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因此,要求我们既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又要树立全局观念。新疆的发展离不开援疆干部的支持,更离不开其身后省、市的资源与力量。(6分)

试题分析:要求用“联系观”分析,联系观的原理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带着这些原理来读材料,“援疆干部犹如连接祖国内地与新疆的彩练”“他们就像一条条纽带,使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把这些材料和联系观中的原理比对,发现反映的是联系的普遍性,而援疆干部,其身后的省、市和新疆,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找到原理,答案也就出来了。

点评:题目明确要求是用“联系的有关原理”来分析,明确了范围,就是对原理和方法论进行回忆了,用所有的原理方法论跟所给的材料进行比较对照,看材料反映了联系观中的哪些原理方法论,材料比较多的时候,就需要找里边的关键词,如本题中的“连接”“纽带”“联系”,“一个点,一个市、一个省”很明显的提示要用的是联系的普遍性以及整体和部分的知识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日,第九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在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市隆重开幕。有着悠久历史的宜宾,旅游资源丰富,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博大精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悠幽古韵、“名酒之都”的香醇美酒、“蜀南竹海”的万波碧翠、“中国石海”的雄奇峻秀,从而,积淀下了厚重的长江文化,特别是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博大精深。

近年来,该市始终坚持以旅游工作作为切入点,牢固树立跳出旅游抓旅游的理念,把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空间战略地位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初步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的崭新格局。

随着旅游文化业的蓬勃发展,该市接待游客人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强劲势头,极大地牵引带动了餐饮、住宿、客运、通信、商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群众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使各方利益都得以实现。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该市“始终坚持以旅游工作作为切入点,牢固树立跳出旅游抓旅游的理念”的唯物论依据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谈谈该市是如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来发展旅游文化业,构建和谐宜宾的。(6分)

正确答案

(1)①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市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一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旅游工作作为切入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统一。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该市始终坚持以旅游工作作为切入点,牢固树立跳出旅游抓旅游的理念,符合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实际情况,反映了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正确的意识,因而,能推动了该市旅游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6分)

(2)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既要把握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又要重视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该市在发展旅游业中既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切入点,又把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空间战略地位的提升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带动了该市经济的发展。(2分)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宜宾经济发展是一个整体,旅游产业是一个局部。“把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空间战略地位的提升……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是从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的体现。“随着旅游文化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牵引带动了餐饮、住宿……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使各方利益都得以实现”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的体现。(2分)③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旅游工作作为切入点,极大地牵引带动了餐饮、住宿、客运、通信、商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2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唯物论与联系的观点,第一问:考查唯物论依据,考生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等角度分析,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第二问:考查联系观,考生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等角度进行,联系是普遍的,因此既要把握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又要重视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点评:本题是知识限定明确的主观题此类题的解题思路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准确提取基础知识;审设问明确问题指向和其他限定,本题考查唯物论与联系;解读材料信息将相关理论与材料信息对接确定恰当的理论依据;答案组织要充分体现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请结合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的哲学依据。(12分)

正确答案

①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阻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来克服。

②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否定观、创新意识。

③认识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表明改革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④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变革社会关系的事件推动社会的发展。(学生选取任意三个角度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注意审题是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范围比较广,需对知识进行整合。分析改革可从唯物论角度的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析。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否定观、创新意识。认识论的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此题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比较熟练。

点评:做主观题:第一步,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依据设问,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和答题方向,可以通过设问中的关键词或者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第二步,审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依据设问限定。第三步,依据材料信息与设问限定,整合知识,组织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和西部地区发展需要,今年2月和去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打造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区域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极。根据《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运用整体和部分联系的知识,说明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

①整体和部分是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为了全国发展大局和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实施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6分)    

②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打造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对推进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分)

试题分析: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整体和部分的知识,整体和部分的原理方法论中一个是强调整体的,一个是强调部分的。从材料中寻找关键句,“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和西部地区发展需要,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从中可以看出,整体决定部分,整体起统率作用,要立足整体,搞好全局;材料又说“打造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区域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极。”从这部分材料中可以看出,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点评:做好哲学的问答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能在理解的情况下熟记所有的原理和方法论,二是要具备读取和获得材料信息的能力,要能准确的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准确提炼材料的关键词。这两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能在哲学问答题中得到高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宏观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防止过度商业化造成千城一面、审美疲劳;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城镇化如何才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正确答案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城市与自然、传统文化的关系,让城镇化留住浓浓的乡愁(2分);②要立足整体,搞好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宏观布局,协调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间的关系,发展有文化传承的美丽城镇(2分);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生态城镇化,实施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分);④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发展有品质、有特色的城镇,防止过度商业化造成千城一面、审美疲劳。(2分)

试题分析:(1)首先审设问,注意知识范围的限定和题型。本题对知识范围的限定是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联系、发展、矛盾、创新),题型为“措施类”试题,侧重于回答方法论。然后我们要依据设问检索知识库,回忆和呈现知识体系,题中我们需要回忆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各个部分具体包含哪些方法论。第三步,分层解读材料,提取材料关键词,利用材料关键词选取和调用观点,实现材料与原理的有效对接。推进城镇化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城市与自然、传统文化的关系;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立足整体,搞好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宏观布局,协调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间的关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生态城镇化,实施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发展有品质、有特色的城镇。最后,有条理地组织答案,做到原理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其中蕴含着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蕴含着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蕴含着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蕴含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

结合材料,用“系统优化方法”分析如何实现中国梦?(12分)

正确答案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中国梦”的实现要从国家、民族、人民、社会全局着眼;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中国梦”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各有其特点和侧重点;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国家、民族、人民、社会各司其职又紧密相连;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对“中国梦”的实现要有大局观,正确处理好国家、民族、人民、社会之间的关系。(12分)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用“系统优化方法”分析如何实现中国梦。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和设问,以从中获取答题的相关信息。本题要求学生学生分析说明如何实现中国梦,启示学生应从方法论角度去分析说明。题中材料“‘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启示学生可从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以及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等方面去加以分析说明;题中材料“‘中国梦’蕴含着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蕴含着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蕴含着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蕴含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启示学生可从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角度去分析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福建省是沿海的省份之一,建设“五大载体”已成为福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五大载体”目标明确:法制福建,构建的是和谐社会的法制环境;平安福建,构建的是和谐社会的安定、安宁、安全的社会环境;文化福建,构建的是和谐社会的文化环境;诚信福建,构建的是互理互信的市场环境;绿色福建,构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人人行动,全社会努力。

福建和谐社会“五大载体”建设的生动实践是如何体现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8

分)

正确答案

(1)①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建设和谐江苏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建设“五大载体”就是统筹全局的表现。

②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的部分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五大载体”的每一方面都是和谐江苏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搞好部分,才能建设和谐江苏。(3分)

试题分析:本题设问要求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福建和谐社会“五大载体”建设的生动实践,应从以下两方面作答。一方面强调整体的作用,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另一方面强调部分的作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的部分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在每一点中紧密结合材料。建设和谐江苏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建设“五大载体”就是统筹全局的表现。五大载体”的每一方面都是和谐江苏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搞好部分,才能建设和谐江苏。

点评: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要把握设问的知识范围,充分提取信息,对材料信息可加深理解,但不可增加材料信息,也不可忽视有效信息,有理有据地制定答案,注意规范地表述原理和分析材料。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得到了沿线国家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回应。该经济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东边牵着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但这条大走廊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之间存在一个“经济凹陷带”,该区域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使整个经济带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

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谈谈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如何突破“经济凹陷带”的制约。(12分)

正确答案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要加强联系,互通有无,实现合作共赢。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率全局,实现整体最优目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的要从整体着眼,通过两端较发达国家带动“经济凹陷带”的崛起,实现共同繁荣。

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功能对整体有决定作用,所以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经济凹陷带”国家和地区要努力实现自身发展,不断缩小差距,推动整个经济带的发展。(每点4分,共12分)

(若答到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也可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谈谈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如何突破“经济凹陷带”的制约。通过分析本题材料可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但这条大走廊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之间存在一个“经济凹陷带”。这个“经济凹陷带”影响着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整体发展。这就告诉学生应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看作整体,将这个“经济凹陷带”看作其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因此,学生可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等角度去分析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九年增长,其中谷物(稻谷、小麦、玉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九成。

(1)上图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2)谷物相当于小麦而言是整体,相当于粮食而言是部分。从经济生活中例举一个能够说明“既是整体又是部分”的事例。

正确答案

(1)答案示例:自2003年以来,谷物单位面积产量持续上升,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持续下降。工业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大量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答案示例1:电子产品相对于电脑而言是整体,相对于工业制成品而言是部分。

答案示例2:第二产业相对于钢铁业而言是整体,相对于国民经济体系是部分。

(1)从图表不难发现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渐下降,谷物单位面积产量持续上升。第一产业即农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能为第二产业即工业提供劳动力,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即工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的发展。

(2)本问考查学生的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列举出具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事例。考生只要列举出具有这样关系的事例即可。

【考点定位】农业,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下一知识点 : 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