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弹力
- 共13683题
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产生弹性形变),所以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有弹力,选项A错误.
B、铅笔放在桌面上,铅笔对桌面的压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铅笔,是铅笔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选项B正确.
C、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不一定相互接触,所以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不一定有弹力作用,例如两个带异种电荷的金属球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库伦力,但是两个带电体间并不存在弹力,选项C错误.
D、铅笔对桌面的压力,施力物体是铅笔,受力物体是桌面,选项D错误.
故选:B
一箱苹果沿着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加速下滑,在箱子正中央夹有一个质量为m的苹果,它受到周围苹果对它作用力的方向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对整体分析,受重力和支持力,整体的加速度a==gsinθ.可知苹果的加速度为gsinθ,苹果受重力、周围苹果的作用力,两个力的合力等于mgsinθ,受力如图,
知周围苹果对它的作用力方向垂直斜面向上.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如图所示,地面所受物体对它的作用力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地面所受物体对它的作用力是B发生形变产生的对地面的压力,故B正确.
故选:B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所受重力为G的铅笔盒施于桌面的压力F,地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N,下列正确说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铅笔盒施于地面的压力F,地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N,支持力是由地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而铅笔盒形变产生的力是压力.故A错误;
B、铅笔盒施于地面的压力F,地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N,支持力是由地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而铅笔盒形变产生的力是压力,并不是地面形变而产生的力,故B错误;
C、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在竖直方向受力平衡,所以G与N相等,故C正确;
D、弹力的产生条件是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所以两物体不接触就不会有弹力作用,故D正确;
故选:CD
有一木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关于它的受力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由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得知,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木块受的重力.但性质不同,故A错误,D正确;
B、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形变而产生的,故B错误,C正确.
故选:CD.
(2015秋•黑龙江校级期中)下列关于重心、弹力和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重心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只有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才在其几何重心,故A错误;
B.根据弹簧弹力的表达式F=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可知:弹力不仅跟劲度系数有关,还跟伸长量或压缩量有关,故B错误;
C.弹力是产生摩擦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存在摩擦力的接触面间一定存在弹力,故C正确;
D.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相切,故D正确.
故选:CD.
用大小均为F、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去拉一个弹簧称的两端.若用F1、F2分别表示弹簧秤的读数和受到的合力,则(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用两个大小均为F而方向相反的水平力,分别拉轻质弹簧秤的两端,由于两个拉力平衡,故合力为零,即F2=0.
弹簧在两个拉力作用下保持平衡时,弹簧秤的读数等于其中的一个拉力,故读数为Fl=F2=F.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关于弹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相互接触的物体只有发生弹性形变才能产生弹力;故A错误;
B、压力和支持力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故B正确;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故C错误;
D、压力是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和重力的性质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作用下,A、B保持静止.若A与B的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0,则B的受力个数可能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先对AB整体受力分析,受重力、推力、支持力;当推力平行斜面向上的分力大于重力的下滑分力时,有上滑趋势;当推力平行斜面向上的分力小于重力的下滑分力时,有下滑趋势;当推力平行斜面向上的分力等于重力的下滑分力时,无滑动趋势;
再对物体A受力分析,受推力、重力、支持力和向左的静摩擦力,共4个力;
最后对B受力分析,受重力、A对B的压力和向右的静摩擦力、斜面体对A的支持力,如果B物体相对斜面体有相对滑动趋势,则受到斜面体的静摩擦力,若相对斜面体无滑动趋势,则不受斜面体的静摩擦力,即物体B可能受4个力,也可能受5个力;
故选:C.
关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施力物体是桌面,是桌面形变产生的,故A正确;
B、书对水平桌面的压力是由于书发生向上的微小形变,施力物体是书.故B错误;
C、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施力物体是桌面,受力物体是书,故C错误;
D、书对桌面压力的施力物体是书,受力物体是桌面,故D错误.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