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奥巴马在2012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共四次提到中国:“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做生意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美国人的机会来了”;“我们针对中国提起的贸易诉讼多了一倍,而且已经显出了成效”;“成立贸易实施机构,将专门负责调查像中国这样一些国家的不公正贸易做法”;“我将不会把风能、太阳能或者蓄电池工业拱手让给中国或者德国。”上述材料说明美国

[ ]

A对华贸易态度明显趋于强硬,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B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调节与中国的贸易纠纷

C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努力抢占新技术的制高点

D阻遏德国经济的发展,发展制造业以增加就业机会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解决温饱需要130亿美元,而欧美国家每年饲养宠物的支出为170亿元;发展中国家妇女正常生活需要120亿美元,相当于欧美国家妇女每年购买香水的费用;1975——1997年发明治疗热带传染病新药仅有13种,而同期却发明了1223种减肥新药。上述这些材料表明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巨大

②全球经济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

③只要发达国家实行节约就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④加快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其缺点也口益显现,引发不少组织的强烈反对与抵制,下列属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缺点的是

①区域经济集团具有排他性,诱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②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工业,加重了世界性生态危机

③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完整和经济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④各国依赖性加大,增强了经济危机的破坏力

[ ]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美国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提出,铲平世界的第一辆推土机是柏林围墙的倒塌和Windows3.0版的开启。对这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全球化的趋势始于“冷战”格局的结束

B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C柏林墙倒塌消除了东西方之间的隔阂

DWindows3.0填平了南北之间的鸿沟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应该是

①全球化进一步拉大了世界贫富差距②全球化导致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

③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④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资源优化配置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

[ ]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促使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

A跨国公司的数量增加,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B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C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认同

D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中美国(共同体Chinamerica)”,这个词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2009年度流行语。他认为,现在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大背景是

[ ]

A世界格局多极化已形成

B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发展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快

D中美关系进入结盟新时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苏共二十大后,东欧国家改革的焦点问题集中在()

A政治民主化问题.

B经济权力过分集中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国民经济发展比例问题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0年1月10日,日本《读卖新闻》发表社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要想应对经济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以及核扩散等全球课题,离不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它表明

[ ]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B日本欲以此树立大国形象,充当全球化的领导者

C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D发展中国家力量增强,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正确答案

A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