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回答问题:

1985年,康有为等人联名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轰动全国。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两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场现代化运动。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了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上谕称,“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山”,要“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材料二 清廷上谕:“马关商约于我华民生计,大有关碍,亟宜设法补救以保利权。…振兴商务,为富强至计,必须讲求工艺,设厂制造,始足以保我利权。”     

材料三 盛宣怀于光绪二十二年,向朝廷条陈自强大计, “必兴商务,然后可以扩利源”,同时提出“广制造、兴矿政,以开源也”。清延上谕表示:“自来求治之道,必当因时制宜,况当国事艰难,尤应上下一心,图自强而弭隐患。”     

材料四 “卡若栉比(如梳子齿),法若凝脂,一局多卡,一卡多人,只鸡尺布,并计起捐,碎物零星,任意扣罚。”……张謇指出:“各省农工商务诸事创办之始,率以重税困之,虽商民之破家堕业而有所不顾,至令民间动色相戒,视国家兴利之说为陷阱之尤。”     

——以上材料引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材料五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近代企业

(1)从材料一看,清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有何变化?从材料五看,这种政策变化有何成效?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正确答案

(1)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直接原因:对日巨额赔款和清政府大借外债,需偿还巨额外债本息,清政府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发展民族工业成为开辟新财源的重要措施。  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大大加深。

(3)清政府在推行发展工商业政策时,加重对工商业征收苛捐杂税,造成工商业发展困难,挫伤了工商业者投资的积极性。本质: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结论:清政府为摆脱自身困境,不得不采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清政府的封建腐朽又决定其必然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戊戌变法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状况是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帝国主义加大对华资本输出力度

③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④义和团运动的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C维新派的影响

D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正确答案

B
下一知识点 : 维新运动的兴起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4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