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
- 共454题
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的“侯氏制碱法”,因原料利用率高.并能进行连续生产,从而享誉中外.“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做法是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获得碳酸氢钠晶体,再将所得碳酸氢钠晶体加热分解后即可得到纯碱.它的反应原理可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
NaCl(饱和)+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Na2CO3+CO2↑+H2O
某课外兴趣小组同学,按照“侯氏制碱法”原理,设计了如下一套实验装置实验室可选药品有浓氨水、纯碱、大理石、稀盐酸、稀硫酸、熟石灰、氯化铵,氯化钠.
(1)选用最合适的试剂的名称A______;D______
(2)本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先通______气体,再通______气体;原因是______
(3)指出该装置的至少两处错误______
(4)在改进装置后,该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所用的饱和NaCl溶液中含溶质58.5g,实验最后得到无水碳酸钠26g,则其产率为______;该同学针对其实验结果,认真分析了造成损失的原因,发现其操作步骤并没有错误,则主要原因是______.
(5)在“侯氏制碱法”的工业生产中,原料的利用率高,大大降低了成本.请问本实验中哪些物质可重复利用?______.
正确答案
解:根据反应原理可知,制备纯碱的实验操作过程为:先制得NH3(左边装置)和CO2(右边装置),再将制得的气体依次通入B装置中饱和食盐水中即得碳酸氢钠晶体,再加热碳酸氢钠晶体就可以得到纯碱,
(1)试剂A用于制取氨气,可以选用氯化铵和熟石灰;试剂B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则试剂B为稀盐酸,
故答案为:氯化铵和熟石灰;稀盐酸;
(2)CO2在水中溶解度小,氨气极易溶于水,则先通NH3至饱和,然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有利于NaHCO3析出,
故答案为:NH3;CO2;CO2在水中溶解度小,先通NH3至饱和,有利于NaHCO3析出;
(3)根据图示装置可知,该装置的错误有:BC之间缺少止水夹、B装置应与大气相通、通NH3的导管不应伸入液面以下,
故答案为:BC之间缺少止水夹、B装置应与大气相通(或通NH3的导管不应伸入液面以下);
(4)根据反应NaCl(饱和)+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Na2CO3+CO2↑+H2O可得关系式:2NaCl~Na2CO3,58.5gNaCl的物质的量为:n(NaCl)=
=1mol,1mol氯化钠完全反应理论上生成0.5mol碳酸钠,
则碳酸钠的产率为:×100%≈49.1%;
如果操作正确,若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大,会导致碳酸氢钠没有完全沉淀出来,所以碳酸钠的产率降低,
故答案为:49.1%;NaHCO3在水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未能全部沉淀出来;
(5)根据反应方程式NaCl(饱和)+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Na2CO3+CO2↑+H2O可知,NH4Cl、CO2可以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NH4Cl、CO2.
解析
解:根据反应原理可知,制备纯碱的实验操作过程为:先制得NH3(左边装置)和CO2(右边装置),再将制得的气体依次通入B装置中饱和食盐水中即得碳酸氢钠晶体,再加热碳酸氢钠晶体就可以得到纯碱,
(1)试剂A用于制取氨气,可以选用氯化铵和熟石灰;试剂B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则试剂B为稀盐酸,
故答案为:氯化铵和熟石灰;稀盐酸;
(2)CO2在水中溶解度小,氨气极易溶于水,则先通NH3至饱和,然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有利于NaHCO3析出,
故答案为:NH3;CO2;CO2在水中溶解度小,先通NH3至饱和,有利于NaHCO3析出;
(3)根据图示装置可知,该装置的错误有:BC之间缺少止水夹、B装置应与大气相通、通NH3的导管不应伸入液面以下,
故答案为:BC之间缺少止水夹、B装置应与大气相通(或通NH3的导管不应伸入液面以下);
(4)根据反应NaCl(饱和)+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Na2CO3+CO2↑+H2O可得关系式:2NaCl~Na2CO3,58.5gNaCl的物质的量为:n(NaCl)=
=1mol,1mol氯化钠完全反应理论上生成0.5mol碳酸钠,
则碳酸钠的产率为:×100%≈49.1%;
如果操作正确,若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大,会导致碳酸氢钠没有完全沉淀出来,所以碳酸钠的产率降低,
故答案为:49.1%;NaHCO3在水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未能全部沉淀出来;
(5)根据反应方程式NaCl(饱和)+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Na2CO3+CO2↑+H2O可知,NH4Cl、CO2可以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NH4Cl、CO2.
为探究NaHCO3、Na2CO3和盐酸(以下盐酸浓度均为1mol•L-1)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进行实验并测得如下数据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3.2gNa2CO3加入盐酸中,包括溶解和反应两个过程,其中溶解使温度升高到24.3℃,最终温度为25.1℃,说明Na2CO3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2.5gNaHCO3加入盐酸中,包括溶解和反应两个过程,其中溶解使温度降低到18.5℃,最终温度为16.2℃,说明NaHCO3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B错误;
C.20.0℃时,含3.2gNa2CO3的饱和溶液和35mL盐酸混合,由于缺少溶解的过程,则混合后的温度将低于25.1℃,故C正确;
D.NaHCO3溶于水的过程为吸热过程,20.0℃时,含2.5gNaHCO3的饱和溶液和35mL盐酸混合,与固体相比较,缺少溶解吸热的过程,混合后的温度将高于16.2℃,故D错误.
故选C.
如图是某兴趣小组根据课本实验设计的一个能说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热稳定性的套管实验.请观察如图实验装置、分析实验原理,并判断下列说法和做法,其中不科学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碳酸氢钠在小试管,碳酸钠在大使管,大试管直接加热,稳定较高,如温度较高的不分解,而加热温度较低的物质分解,可判断稳定强弱,故甲为小苏打、乙为纯碱,故A正确;
B.碳酸钠较稳定,加热过程中不会分解,则连接A烧杯的试管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A烧杯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B正确;
C.根据B选项可知,烧杯A中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故C错误;
D.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到水显示蓝色,则证明碳酸氢钠受热能产生水,可在小试管内塞上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如果变蓝则说明有水生成,故D正确;
故选C.
小苏打和苏打分别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小苏打和苏打分别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HCO3-+H+=CO2 ↑+H2O、
CO32-+2H+=CO2↑+H2O,故A错误;
B、相同物质的量Na2CO3和NaHCO3含有相同的碳原子,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产生的CO2一样多,故B正确;
C、实验室制取CO2通常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故C错误;
D、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盐酸反应完全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CO32-+2H+=CO2↑+H2O、HCO3-+H+=CO2 ↑+H2O,故D错误;
故选B.
某小组探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实验步骤及记录如下:
Ⅰ.分别向盛有0.5g Na2CO3固体、0.5g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mL水(20℃),搅拌,测量温度为T1;
Ⅱ.静置恒温后测量温度为T2;
Ⅲ.分别加入10mL 密度约为1.1g/mL 20%的盐酸(20℃),搅拌,测量温度T3.
得到下表的数据:
回答下列问题:
(1)NaHCO3溶于水显______性,其原因是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根据试题后的附表判断:步骤Ⅰ中Na2CO3、NaHCO3固体能否全部溶解______(填“是”或“否”).
(3)分析表1的数据得出:Na2CO3固体溶于水______,NaHCO3固体溶于水______(填“放热”或“吸热”).
(4)甲同学分析上述数据得出: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乙同学认为应该增加一个实验,并补做如下实验:向 盛 有10mL水(20℃)的烧杯中加入10mL______,搅拌,测量温度为22.2℃.
(5)结合上述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NaHCO3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不能用稀盐酸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C.Na2CO3、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还与物质的溶解等因素有关
(6)丙同学为测定一份NaHCO3和Na2CO3混合固体中NaHCO3的纯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其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
A.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
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C.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D.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若按A方案进行实验,则原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附表:溶解度表
正确答案
解:(1)碳酸氢钠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部分水解:HCO3-+H2O⇌H2CO3+OH-,导致溶液呈碱性,
故答案为:碱;HCO3-+H2O⇌H2CO3+OH-;
(2)2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21.5g,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6g,则分别向盛有0.5g Na2CO3固体、0.5g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mL水(20℃),10mL水的质量约为10g,在该温度下最多能够溶解2.15g碳酸钠、0.96g碳酸钠,所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够完全溶解,
故答案为:是;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说明碳酸钠溶于水放热;碳酸氢钠溶解后溶液温度降低,说明碳酸氢钠溶于水吸热,
故答案为:放热;吸热;
(4)10mL 密度约为1.1g/mL 20%的盐酸(20℃)溶于水的反应热会影响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所以需要补充实验:向盛有10mL水(20℃)的烧杯中加入10mL 密度约为1.1 g/mL 20%的盐酸(20℃),分析温度变化,
故答案为:密度约为1.1 g/mL 20%的盐酸(20℃);
(5)A.同样浓度的盐酸溶于水后温度为22.2℃,而NaHCO3与盐酸的反应后温度变为 20.8℃,说明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A正确;
B.碳酸钠与盐酸先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再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碳酸氢钠中加入盐酸后立刻生成二氧化碳,可用稀盐酸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故B错误;
C.根据实验可知,Na2CO3、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还与物质的溶解等因素有关,不能直接根据反应温度判断,故C正确;
故答案为:AC;
(6)A.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通过加热分解利用差量法即可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A错误;
B.Na2CO3和NaHCO3均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钠,所以bg固体是氯化钠,利用守恒法可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B错误;
C.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也会生成水和二氧化,所以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会混有水蒸气,即碱石灰增加的质量不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不能测定含量,故C正确;
D.Na2CO3和NaHCO3都与Ba(OH)2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CO32-+Ba2+=BaCO3↓、HCO3-+OH-+Ba2+=H2O+BaCO3↓,因此最后得到的固体是BaCO3,所以可以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D错误;
加热过程中碳酸钠不变,碳酸氢钠分解,反应的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
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变化为:bg,
2NaHCO3Na2CO3+H2O+CO2↑ 减少的固体质量△m
168 106 62
m(NaHCO3) bg
则:m(NaHCO3)==
bg,
所以该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100%=
×100%,
故答案为:C; ×100%.
解析
解:(1)碳酸氢钠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部分水解:HCO3-+H2O⇌H2CO3+OH-,导致溶液呈碱性,
故答案为:碱;HCO3-+H2O⇌H2CO3+OH-;
(2)2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21.5g,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6g,则分别向盛有0.5g Na2CO3固体、0.5g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mL水(20℃),10mL水的质量约为10g,在该温度下最多能够溶解2.15g碳酸钠、0.96g碳酸钠,所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够完全溶解,
故答案为:是;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说明碳酸钠溶于水放热;碳酸氢钠溶解后溶液温度降低,说明碳酸氢钠溶于水吸热,
故答案为:放热;吸热;
(4)10mL 密度约为1.1g/mL 20%的盐酸(20℃)溶于水的反应热会影响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所以需要补充实验:向盛有10mL水(20℃)的烧杯中加入10mL 密度约为1.1 g/mL 20%的盐酸(20℃),分析温度变化,
故答案为:密度约为1.1 g/mL 20%的盐酸(20℃);
(5)A.同样浓度的盐酸溶于水后温度为22.2℃,而NaHCO3与盐酸的反应后温度变为 20.8℃,说明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A正确;
B.碳酸钠与盐酸先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再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碳酸氢钠中加入盐酸后立刻生成二氧化碳,可用稀盐酸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故B错误;
C.根据实验可知,Na2CO3、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还与物质的溶解等因素有关,不能直接根据反应温度判断,故C正确;
故答案为:AC;
(6)A.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通过加热分解利用差量法即可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A错误;
B.Na2CO3和NaHCO3均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钠,所以bg固体是氯化钠,利用守恒法可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B错误;
C.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也会生成水和二氧化,所以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会混有水蒸气,即碱石灰增加的质量不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不能测定含量,故C正确;
D.Na2CO3和NaHCO3都与Ba(OH)2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CO32-+Ba2+=BaCO3↓、HCO3-+OH-+Ba2+=H2O+BaCO3↓,因此最后得到的固体是BaCO3,所以可以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D错误;
加热过程中碳酸钠不变,碳酸氢钠分解,反应的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
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变化为:bg,
2NaHCO3Na2CO3+H2O+CO2↑ 减少的固体质量△m
168 106 62
m(NaHCO3) bg
则:m(NaHCO3)==
bg,
所以该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100%=
×100%,
故答案为:C; ×100%.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