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设计了以下实验:该组同学首先将一个带正电的球体A固定在水平绝缘支座上.把系在绝缘细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B(图中未画出)先后挂在图中P1、P2、P3位置,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体的作用力的大小.同学们根据力学知识分析得出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越小,小球B所受带电球体A的作用力______(填“越大”或“越小”或“不变”),实验发现小球B在位置______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最大(填“P1或P2或P3”)

正确答案

解:小球远离带正电的A球,说明细线悬挂的小球带正电,悬挂的小球离带正电的A球越远,受到的作用力越小,同种电荷越近排斥作用越强,所以,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跟距离有关,即: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越小,小球B所受带电球体A的作用力越小;

发现小球B在位置P1细线偏角最大.

故答案为:越小;P1

解析

解:小球远离带正电的A球,说明细线悬挂的小球带正电,悬挂的小球离带正电的A球越远,受到的作用力越小,同种电荷越近排斥作用越强,所以,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跟距离有关,即: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越小,小球B所受带电球体A的作用力越小;

发现小球B在位置P1细线偏角最大.

故答案为:越小;P1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淮北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在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相距0.4m的点电荷A、B,A带电荷量+Q,B带电荷量-9Q,现引入第三个点电荷C,恰好使第三个点电荷处于平衡状态,问:

(1)若AB固定,则C应带什么性质的电荷?应放于何处?所带电荷量为多少?

(2)若AB不固定,则C应带什么性质的电荷?应放于何处?所带电荷量为多少?

正确答案

解:(1)假设C放在A、B之间,那么A对C的电场力和B对C的电场力方向相同,C不能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假设不成立.

由于B的电量比A大,因此将C放在B的右侧,C不能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假设不成立

故C只能放在A的左侧,设C所在位置与A的距离为r1,C所在位置与B的距离为r2,要使C能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A对C的电场力大小等于B对C的电场力大小

解得r2=3r1

由于A、B固定,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在上述位置放入第三个点电荷C的电荷量无要求,电性可正可负.

(2)若AB不固定,A、B、C三个电荷要平衡,必须三个电荷的一条直线,外侧二个电荷相互排斥,中间电荷吸引外侧两个电荷,所以外侧两个电荷距离大,要平衡中间电荷的拉力,必须外侧电荷电量大,中间电荷电量小,所以C必须为负电,在A的左侧.

设C所在位置与A的距离为r,则C所在位置与B的距离为L+r,要能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A对C的电场力大小等于B对C的电场力大小,设C的电量为q则有

解得r=0.2m

对点电荷A,其受力也平衡,则

解得

答:(1)若AB固定,则C应带正负电荷均可,应放于A左侧距离B的距离等于距离A的3倍距离处,所带电荷量无要求;

(2)若AB不固定,则C应带负电荷,应放于A左侧0.2m处,所带电荷量为

解析

解:(1)假设C放在A、B之间,那么A对C的电场力和B对C的电场力方向相同,C不能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假设不成立.

由于B的电量比A大,因此将C放在B的右侧,C不能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假设不成立

故C只能放在A的左侧,设C所在位置与A的距离为r1,C所在位置与B的距离为r2,要使C能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A对C的电场力大小等于B对C的电场力大小

解得r2=3r1

由于A、B固定,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在上述位置放入第三个点电荷C的电荷量无要求,电性可正可负.

(2)若AB不固定,A、B、C三个电荷要平衡,必须三个电荷的一条直线,外侧二个电荷相互排斥,中间电荷吸引外侧两个电荷,所以外侧两个电荷距离大,要平衡中间电荷的拉力,必须外侧电荷电量大,中间电荷电量小,所以C必须为负电,在A的左侧.

设C所在位置与A的距离为r,则C所在位置与B的距离为L+r,要能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A对C的电场力大小等于B对C的电场力大小,设C的电量为q则有

解得r=0.2m

对点电荷A,其受力也平衡,则

解得

答:(1)若AB固定,则C应带正负电荷均可,应放于A左侧距离B的距离等于距离A的3倍距离处,所带电荷量无要求;

(2)若AB不固定,则C应带负电荷,应放于A左侧0.2m处,所带电荷量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三根长度皆为l=1.00m的不可伸长的绝缘轻线,其中两根的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O点,另一端分别拴有质量皆为m=1.00×10-2Kg的带电小球A和B,它们的电量分别为+q和-q,q=1.00×10-7C.A、B之间用第三根线连接起来.空间中存在大小为E=1.00×106N/C的匀强电场,场强方向沿水平向右,平衡时A、B球的位置如图所示.现将O、B之间的线烧断,由于有空气阻力,A、B球最后会达到新的平衡位置.(忽略电荷间相互作用力)

(1)在细线OB烧断前,AB间细绳中的张力大小.

(2)当细绳OB烧断后并重新达到平衡后细绳AB中张力大小?

(3)在重新达到平衡的过程中系统克服空气阻力做了多少的功?

正确答案

解:(1)在细线OB烧断前,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竖直方向上有:Tsin60°=mg            

T=0.115N              

水平方向上:F=qE-Tcos60°=0.043N    

(2)平衡后的状态如图所示             

FAB==0.14N    

(3)AB线与水平方向夹角θ,

则tan

所以 θ=45°

所以重力做功:WG=mgL(1-sin60°+1+sin45°-sin60°)=0.0975J    

电场力做功:WE=qEL(-sin30°+sin45°-sin30°)=-0.0293J          

所以克服阻力的功:Wf=WG+WE=0.0682J                           

答:(1)在细线OB烧断前,AB间细绳中的张力大小为0.043N.

(2)当细绳OB烧断后并重新达到平衡后细绳AB中张力大小为0.14N;    

(3)在重新达到平衡的过程中系统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为0.0682J

解析

解:(1)在细线OB烧断前,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竖直方向上有:Tsin60°=mg            

T=0.115N              

水平方向上:F=qE-Tcos60°=0.043N    

(2)平衡后的状态如图所示             

FAB==0.14N    

(3)AB线与水平方向夹角θ,

则tan

所以 θ=45°

所以重力做功:WG=mgL(1-sin60°+1+sin45°-sin60°)=0.0975J    

电场力做功:WE=qEL(-sin30°+sin45°-sin30°)=-0.0293J          

所以克服阻力的功:Wf=WG+WE=0.0682J                           

答:(1)在细线OB烧断前,AB间细绳中的张力大小为0.043N.

(2)当细绳OB烧断后并重新达到平衡后细绳AB中张力大小为0.14N;    

(3)在重新达到平衡的过程中系统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为0.0682J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两块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A和B(A在上,B在下),两板间的电压U=200V,要使一个质量为5g,带电量为-5×10-6C的微粒恰能在两板间的某点静止,g取10m/s2

(1)试确定A极板的带电性质;

(2)求两极板间的距离.

正确答案

解:(1)带电微粒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重力与电场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电场力方向竖直向上,微粒带负电,则A板带正电.

(2)当两板间的电势差为200V,微粒静止,由平衡条件得

    mg=qE,又E=

得到d=

将q=5×10-6C,U=200V,m=5×10-3kg代入解得,d=2×10-2m

答:(1)A极板带正电.

(2)两极板间的距离为0.02m.

解析

解:(1)带电微粒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重力与电场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电场力方向竖直向上,微粒带负电,则A板带正电.

(2)当两板间的电势差为200V,微粒静止,由平衡条件得

    mg=qE,又E=

得到d=

将q=5×10-6C,U=200V,m=5×10-3kg代入解得,d=2×10-2m

答:(1)A极板带正电.

(2)两极板间的距离为0.02m.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真空中有一点电荷Q=2×10-5C产生的电场中,在距Q为r=10cmP处放一试探电荷q=5×10-8C,求:

①q受静电力的大小.

②P处的电场强度大小.

正确答案

解:(1)q受到的电场力为F=k=9×109×N=0.9N,

(2)P处的电场强度 E==N/C=1.8×10-7 N/C.

解析

解:(1)q受到的电场力为F=k=9×109×N=0.9N,

(2)P处的电场强度 E==N/C=1.8×10-7 N/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A、B带有等量异种电荷,在两板间用绝缘细线悬挂一个质量m=4.0×10-5kg,带电量q=3.0×10-7C的小球,平衡时悬线偏离竖直方向,夹角为α=37°,sin 37°=0.6,cos 37°=0.8,g=10m/s2如图所示.

(1)A、B之间的电场是什么电场?场强的大小多少,方向怎样?

(2)若剪断细线,小球在到达金属板之前将怎样运动?加速度为多大?

正确答案

解:(1)小球受到重力mg、电场力F和绳的拉力T的作用,由共点力平衡条件有:

F=qE=mgtanα 

解得:E===1.0×103N/C;  

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的方向与电场力的方向相同,即水平向右;

(2)剪断细线后,小球做偏离竖直方向,夹角为37°匀加速直线运动,

设其加速度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a 

解得:a==12.5m/s2  

答:(1)匀强电场,场强的大小1.0×103N/C,方向水平向右;

(2)细线剪断后,小球做偏离竖直方向,夹角为37°匀加速直线运动,

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12.5m/s2

解析

解:(1)小球受到重力mg、电场力F和绳的拉力T的作用,由共点力平衡条件有:

F=qE=mgtanα 

解得:E===1.0×103N/C;  

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的方向与电场力的方向相同,即水平向右;

(2)剪断细线后,小球做偏离竖直方向,夹角为37°匀加速直线运动,

设其加速度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a 

解得:a==12.5m/s2  

答:(1)匀强电场,场强的大小1.0×103N/C,方向水平向右;

(2)细线剪断后,小球做偏离竖直方向,夹角为37°匀加速直线运动,

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12.5m/s2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长度未知的两端封闭的玻璃真空管,内壁光滑,装有A、B两个金属小球,质量、电量分别为m、4q和4m、q,现将真空管与水平面成30°放置时,A球处在管底,而B球恰在管的正中央位置,试求

(1)A受到的库仑力的大小;  

(2)真空管的长度.

正确答案

解:(1)B球受力,重力、库仑力、支持力.对重力进行分解,

根据平衡条件,则有:

F=4mgsin30°=2mg;

(2)根据库仑定律,则有A受到的库仑力的大小:F=k=2mg

解得:L=

答:(1)A受到的库仑力的大小2mg;  

(2)真空管的长度

解析

解:(1)B球受力,重力、库仑力、支持力.对重力进行分解,

根据平衡条件,则有:

F=4mgsin30°=2mg;

(2)根据库仑定律,则有A受到的库仑力的大小:F=k=2mg

解得:L=

答:(1)A受到的库仑力的大小2mg;  

(2)真空管的长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q1和q2,分别位于A和B,相距20cm,q1=4×10-8C,q2=-8×10-8C.求:

(1)q1和q2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在AB连线上A点的外侧离A 点20cm处的C点场强大小、方向如何?

正确答案

解:(1)由库仑定律得:F=k=9.0×109×N=7.2×10-6N

(2)由点电荷电场强度的公式,结合矢量叠加法则,

得:EC=EA-EB==-=4.5×103N/C

答:(1)这q1和q2 之间的作用力为7.2×10-6N;

(2)在AB连线上A点的外侧离A 点20cm处的C点场强大小4.5×103N/C,方向由B指向A.

解析

解:(1)由库仑定律得:F=k=9.0×109×N=7.2×10-6N

(2)由点电荷电场强度的公式,结合矢量叠加法则,

得:EC=EA-EB==-=4.5×103N/C

答:(1)这q1和q2 之间的作用力为7.2×10-6N;

(2)在AB连线上A点的外侧离A 点20cm处的C点场强大小4.5×103N/C,方向由B指向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真空中有两个相距r=0.1m、带电量相等的点电荷,它们间的静电斥力大小为3.6×10-4N.求每个点电荷的带电量.

正确答案

解:根据库仑定律可得:F=k

所以有:C,

答:每一个点电荷的带电量是2×10-8C

解析

解:根据库仑定律可得:F=k

所以有:C,

答:每一个点电荷的带电量是2×10-8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为F,现在将其中一个电荷的电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将它们之间的距离增大到原来的2倍,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变为多少?

正确答案

解:真空中有两个静止点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为F,故:F=k

如果把其中一个电荷的电量增大为原来的2倍,它们之间的距离增大到原来的2倍,

则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变为:F′=k=F

答:则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变为原来的一半,即为F.

解析

解:真空中有两个静止点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为F,故:F=k

如果把其中一个电荷的电量增大为原来的2倍,它们之间的距离增大到原来的2倍,

则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变为:F′=k=F

答:则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变为原来的一半,即为F.

下一知识点 : 电场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电荷:库仑定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