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梭伦改革
- 共850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梭伦: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
材料四: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1)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背景、中心目标方面分析两次改革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四,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何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
(2)背景:梭伦改革: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商鞅变法:分封制、井田制瓦解,列国崛起称雄。中心目标:梭伦改革:缓和阶级矛盾,振兴城邦;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3)梭伦:折中、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商鞅:讲求诚信,取信于民,令政必行,雷厉风行。
(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媾和、制定法律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子女可拒绝赡养其父母;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梭伦的诗歌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梭伦改革的内容,请概括归纳改革涉及哪几个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梭伦改革有何特征?体现了梭伦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梭伦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涉及等级划分、公民大会职权及官吏任免、对待工商业的态度。规定:以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由公民大会产生或罢免官吏;鼓励工商业发展;提倡学习手工技艺。
(2)特征:节制、折中、公平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侧重点:缓和社会矛盾,振兴雅典城邦。
(3)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众所周知,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它与革命交相更替,互为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节录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梭伦改革中有哪些政策能体现这一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时期在这一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请指出梭伦、亚历山大二世、大久保利通等人的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公平思想(或折中、中庸思想)。如颁布土地法令,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分享政治权益;建立“四百人会议”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
(2)不同: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前提:赎买土地。
(3)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或“殖产兴业”政策。政府负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扶植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大力拓展海外贸易等。
(4)适时创新的改革精神等。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 (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撼……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4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2分)
(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2分)
正确答案
(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2分)
(2)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2分)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2分)
(3)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性质的政治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2分)
(4)梭伦: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1分)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渐进性、不急于求成等,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1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出发点。从材料一中的“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
(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可以看出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来取得统治者的支持;“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可以判断康有为的方法主要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
(3)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行政。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性质的政治改革,梭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是雅典平民古希腊民主政治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对雅典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发展。
(4)梭伦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包括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撼”,康有为失败的原因是过于激进,激化了矛盾。我们应该得到的启示,应该开放思维,答题要点为注意改革的策略或者说渐进性、不急于求成等均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媾和、制定法律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梭伦的诗歌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是梭伦改革的内容,请概括归纳改革涉及哪几个方面,是如何规定的?在制度上是如何体现“除旧布新”思想意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梭伦改革的什么特征?体现了梭伦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梭伦改革对雅典政治体制的形成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涉及等级划分、公民大会职权及官吏任免、对待工商业的态度。规定:以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由公民大会产生或罢免官吏,鼓励工商业发展。废除了债务奴隶制,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四百人会议”制度,鼓励发展工商业等。
(2)节制、折中、公平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侧重点:缓和社会矛盾,振兴雅典城邦。(3)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上成功的改革之一。对于梭伦改革成功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为了消除社会的动荡纷争,促进雅典城邦的振兴发展,梭伦冲破重重阻力,发起
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在改革中,叔本华把梭伦的改革原则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
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正确答案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
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主张④历史作用
正确答案
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②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贫民参与国家管理和选举结果公正性
④赋予了平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正确答案
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用法律来
正确答案
梭伦改革中最能体现当时平民要求的是
正确答案
梭伦改革中对贵族采取的措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梭伦改革的背景是( )
正确答案
作为一位雅典的公民,阿帕亚年收入100麦斗,他不能拥有以下哪项权力( )
正确答案
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对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