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近代以来,“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  ……这一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公民大会每隔10 天集会一次,20 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通常用举手表决。……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使用抽签方法从年满三十岁的公民中选出,10 个部落各选出50 人。这50 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政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雅典人提供税收( 公民不纳税) ,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2)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3 )与材料二相比较,罗马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 )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法的界定模糊,法律由君主制定,皇权大于法律(法律对皇权的约束力很小),法律是君主维护统治的工具。

(2 )特点:人民主权、轮流执政。局限:只有雅典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外国公民和外邦移民没有民主权利。

(3 )罗马法对待外来民族比较开明,外来居民享有一定的公民权。

(4 )规范人们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巩固国家政权。保障公民权利,促进民主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拿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四: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据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概括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改革的结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所立条约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材料“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社会公正(或阶级调和),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或者雅典民主政治的里程碑之一)

2.富国强兵,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统一中国。

3.保护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4.改革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废藩置县,奉还版籍。

5.改革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在希腊,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的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沟壑将陆地割成小块。但是,浩瀚的海域却赋予希腊先民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海岸线曲折,绿岛相连,港湾众多,地中海气候温和宜人,海洋资源得天独厚。雅典就是希腊的一个重要城邦国家。

材料二  梭伦规定,除橄榄油以外,禁止任何农作物出口,以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本国居民需要。禁止婚丧节庆的仪式过分铺张。他制定法律,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并鼓励有技术的外国手工业者迁居雅典城,授予他们公民权。他还改革雅典的币制,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材料三  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梭伦在众人的注视和期待下大步登上讲坛,他径直走到一个大木框前,将木框中的木板翻转过来,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务全部废除。”这就是“解负令”。     

材料四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梭伦

请回答:

(1)梭伦在改革中为什么要采取禁止农作物出口的措施?联系材料一及梭伦改革的背景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梭伦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其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新法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假如你是生活在梭伦改革时代雅典的欠债为奴的平民,你会支持改革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指出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雅典人多地少,粮食生产不足,下层平民就业不足,生活不稳定。

(2)措施:在努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意义:农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平民阶层,壮大工商业奴隶主阶级,从而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

(3)背景: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支持。理由:因为在改革中,债务奴隶制被废除,土地又回到平民自己手中;同时,人身自由也得到法律保障。

(4)特点:体现中庸原则。评价: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但其民主化改革不彻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它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包括有权选举和制裁执政官。议员为终身任职,执政官卸任后自动成为议员。     

材料二 公民大会是古希腊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由原来的部落成员大会转化而来。公民大会由城邦中的成年男性公民组成,负责处理城邦的立法、选举、宣战、媾和等重大事务,但在初期实际上成为贵族政治的附属品。     

材料三 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雅典公民讨论战争、媾和及选举等重大事务的场所。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但是,只有前三个等级的成员才享有被选举权,属于最低等级的人不得竞选各级职官。     

材料四 四百人会议由雅典的四个部落各选100名代表组成,为公民大会拟定议程,准备和审议公民大会的议案。前三个等级的公民都可以当选。   

(1)综合材料一、二,说明长老会议与公民大会的关系及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的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对长老会议的职能产生什么影响?     

                                                                                                                                                                   

(3)综合材料三、四,说明梭伦改革的意义和局限性。

                                                                                                                                                                   

正确答案

(1 )长老会议把持了国家的大部分权力,   使公民大会形同虚设,实际没有掌握权力。本质上   反映出贵族专权、平民无权的贵族政治。

(2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设立  “四百人会议”。以上两个机构的地位恢复或创设,取代了长老会议的部分职能,削弱了其权力。  

(3 )意义: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局限性: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贵族仍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   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路?列举能够体现这一改革思路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举措?对秦国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改革者的命运都令人叹息,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梭伦最后被迫离开国家到国外游历,但人类社会仍在改革中不断进步。你认为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思路:抑制奴隶主贵族势力;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依法治国。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2)举措: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影响: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改革家要具有精英意识和平民情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  (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撼……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4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2分)

(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2分)

正确答案

(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2分)

(2)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2分)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2分)

(3)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性质的政治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2分)

(4)梭伦: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1分)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渐进性、不急于求成等,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1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出发点。从材料一中的“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

(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可以看出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来取得统治者的支持;“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可以判断康有为的方法主要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

(3)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行政。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性质的政治改革,梭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是雅典平民古希腊民主政治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对雅典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发展。

(4)梭伦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包括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撼”,康有为失败的原因是过于激进,激化了矛盾。我们应该得到的启示,应该开放思维,答题要点为注意改革的策略或者说渐进性、不急于求成等均可。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有

①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②确立了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

③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

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在不触动贵族利益的前提下进行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 ]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 ]

A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不相同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C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贵族阶级的需要

正确答案

C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梭伦改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