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型实验
- 共4868题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胶体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用激光笔照射鸡蛋清水溶液,产生丁达尔效应,说明鸡蛋清分子直径介于1nm~100nm,故A正确;
B.铁离子能和KSCN混合生成血红色溶液,所以可以用KSCN检验铁离子,且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能被强氧化性物质氧化,如果向某溶液中滴入少量KSCN溶液,然后滴入少量的氯水,溶液先不变红后变成红色,说明溶液中不含铁离子含有亚铁离子,故B正确;
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且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气体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等,故C错误;
D.氢氧化铝能溶于强碱溶液,向溶液X中滴加稀NaOH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逐渐溶解,则该白色沉淀为氢氧化铝,则原来X中一定含有铝离子,故D正确;
故选C.
下列关于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应将锌插入硫酸锌,铜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否则锌置换铜,不能形成原电池反应,故A错误;
B.氯气和氯化氢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应用饱和食盐水除杂,故B错误;
C.乙醇易挥发,其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应先除去乙醇,故C错误;
D.乙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用饱和碳酸氢钠除去挥发的醋酸,如苯酚钠溶液变浑浊,则可说明酸性CH3COOH>H2CO3>C6H5OH,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称量时左物右码,药品应放在称量纸或小烧杯里,故A错误;
B.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溅出,故B错误;
C.转移液体需要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冷凝水下进上出,温度计水银球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相平,故D正确.
故选D.
(2013秋•白城期末)仅用下表提供的玻璃仪器(非玻璃仪器任选)或实验装置(图1、图2)就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KCl易溶于水、MnO2不易溶于水,所以除去KCl中的少量MnO2采用过滤的方法,过滤时用普通漏斗而不是分液漏斗,故A错误;
B.浓盐酸的体积==1mL,量取浓盐酸溶液时用10mL量筒,故B错误;
C.加热时NaCl不分解,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变化不大,所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取NaCl晶体,故C正确;
D.NaOH和CO2、HCl都反应,所以不能用NaOH除去CO2气体中的HCl,应该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氨气与HCl,受冷后氨气与HCl又结合为氯化铵,故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不变色,故A错误;
B.氢氧化钠与溴反应,溴苯不与水互溶,且密度大于水,静置后,溶液分层,下层液体颜色变浅,可以用NaOH溶液可除去溶在溴苯中的Br2,故B正确;
C.挥发出的乙醇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为乙酸,也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C错误;
D.A连接电源负极,为阴极,通电时,A电极发生还原反应,有Cu析出,铜离子氧化性比锌离子氧化性强,说明Zn的金属性比Cu强,故D正确,
故选BD.
下列根据实验现象所作出的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无色试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溶液呈碱性,可能为溶液或水解呈碱性的溶液,故A错误;
B.无色试液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或BaSO4沉淀,不一定含有SO42-,故B错误;
C.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一定含有Na+,故C正确;
D.无色试液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为碳酸钙或碳酸钡等,不一定为氢氧化钙,也可能为钙盐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Ⅰ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实验室配制氯化亚铁溶液时,将氯化亚铁先溶解在盐酸中,然后用蒸馏水稀释并加入少量铁粉.
②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时,俯视容量瓶的刻线,会使配制的浓度偏高;实验室测定中和热时,过早读数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③将Fe2(SO4)3溶液加热蒸发至干并灼烧,最后得到红棕色粉末
④实验室用铜片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
⑤试管中加入少量淀粉,再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加热3-4分钟,然后加入银氨溶液,片刻后管壁上有“银镜”出现
⑥向氨水中滴加Al2(SO4)3溶液和向Al2(SO4)3溶液中滴加氨水现象相同
⑦苯与溴水在铁粉的催化作用下制备溴苯
⑧分别向体积和pH均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中滴加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中和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一样多
Ⅱ氟化钠是一种重要的氟盐,主要用于农作物杀菌、杀虫、木材的防腐.实验室可通过下图所示的流程以氟硅酸(H2SiF6)等物质为原料制取氟化钠,并得到副产品氯化铵;
已知: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7.2g,氟化钠的溶解度为4g.Na2SiF6微溶于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流程①中产生浑浊的原因是生成了______(选择序号);
A.NH4F B.H2SiO3C.(NH4)2SiF6 D.(NH4)2CO3
(2)写出流程②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操作I和操作______是相同的,操作II和操作V是相同的,其操作名称为______;
(4)流程①中NH4HCO3必须过量,其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Ⅰ①亚铁离子易水解、易被氧化,为防止水解、亚铁离子被氧化,配制氯化亚铁溶液将氯化亚铁先溶解在盐酸中,然后用蒸馏水稀释并加入少量铁粉,故①正确;
②俯视容量瓶的刻线,液面在刻度线下方,溶液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高;实验室测定中和热时,过早读数会使温度偏低,测定的中和热偏低,故②正确;
③铁离子水解,硫酸是非挥发性酸,最终有生成硫酸铁,加热灼烧硫酸铁分解,不能得到氧化铁,故③错误;
④NO由于氧气反应,且NO不溶水,应用排水法收集,故④正确;
⑤淀粉水解后,没有加减至碱性,就进行银镜反应,不能产生“银镜”现象,故⑤错误;
⑥铝离子与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氨水是弱碱,不能溶解氢氧化铝,故⑥正确;
⑦苯与液溴在铁粉的催化作用下制备溴苯,不能利用溴水,故⑦错误;
⑧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醋酸的浓度原大于盐酸的浓度,等条件下醋酸消耗的氢氧化钠更多,故⑧错误;
故答案为:①②④⑥;
Ⅱ(1)反应①为H2SiF6与NH4HCO3反应,生成CO2、硅酸、氟化铵、水,反应方程式为:H2SiF6+6NH4HCO3═6NH4F+H2SiO3↓+6CO2↑+3H2O,故答案为:B;
(2)反应②是将第一步生成的NH4F转化为NaF,反应方程式为:NH4F+NaCl═NaF↓+NH4Cl,故答案为:NH4F+NaCl═NaF↓+NH4Cl;
(3)操作Ⅰ是把固体与液体分离操作,应是过滤操作;
操作II是将粗NaF洗涤除去其表面的杂质;
操作Ⅲ是将滤液中的溶质进一步提取,应加热蒸发溶剂,析出大量固体后冷却,应是结晶;
操作IV是把固体与液体分离操作,应是过滤操作,
操作V是洗涤除去其表面的杂质.
故答案为:IV;洗涤;
(4)流程中NH4HCO3必须过量,是指第一步操作中必须保证H2SiF6能全部反应,防止生成Na2SiF6沉淀,防止在进行反应②H2SiF6将与NaCl反应,生成Na2SiF6沉淀,混入NaF中影响NaF质量,
故答案为:必须保证H2SiF6能全部反应,防止②中生成Na2SiF6沉淀.
解析
解:Ⅰ①亚铁离子易水解、易被氧化,为防止水解、亚铁离子被氧化,配制氯化亚铁溶液将氯化亚铁先溶解在盐酸中,然后用蒸馏水稀释并加入少量铁粉,故①正确;
②俯视容量瓶的刻线,液面在刻度线下方,溶液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高;实验室测定中和热时,过早读数会使温度偏低,测定的中和热偏低,故②正确;
③铁离子水解,硫酸是非挥发性酸,最终有生成硫酸铁,加热灼烧硫酸铁分解,不能得到氧化铁,故③错误;
④NO由于氧气反应,且NO不溶水,应用排水法收集,故④正确;
⑤淀粉水解后,没有加减至碱性,就进行银镜反应,不能产生“银镜”现象,故⑤错误;
⑥铝离子与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氨水是弱碱,不能溶解氢氧化铝,故⑥正确;
⑦苯与液溴在铁粉的催化作用下制备溴苯,不能利用溴水,故⑦错误;
⑧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醋酸的浓度原大于盐酸的浓度,等条件下醋酸消耗的氢氧化钠更多,故⑧错误;
故答案为:①②④⑥;
Ⅱ(1)反应①为H2SiF6与NH4HCO3反应,生成CO2、硅酸、氟化铵、水,反应方程式为:H2SiF6+6NH4HCO3═6NH4F+H2SiO3↓+6CO2↑+3H2O,故答案为:B;
(2)反应②是将第一步生成的NH4F转化为NaF,反应方程式为:NH4F+NaCl═NaF↓+NH4Cl,故答案为:NH4F+NaCl═NaF↓+NH4Cl;
(3)操作Ⅰ是把固体与液体分离操作,应是过滤操作;
操作II是将粗NaF洗涤除去其表面的杂质;
操作Ⅲ是将滤液中的溶质进一步提取,应加热蒸发溶剂,析出大量固体后冷却,应是结晶;
操作IV是把固体与液体分离操作,应是过滤操作,
操作V是洗涤除去其表面的杂质.
故答案为:IV;洗涤;
(4)流程中NH4HCO3必须过量,是指第一步操作中必须保证H2SiF6能全部反应,防止生成Na2SiF6沉淀,防止在进行反应②H2SiF6将与NaCl反应,生成Na2SiF6沉淀,混入NaF中影响NaF质量,
故答案为:必须保证H2SiF6能全部反应,防止②中生成Na2SiF6沉淀.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
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B.中和滴定实验时,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C.用润湿的pH试纸测稀碱溶液的pH,测定值偏小
D.在50mL量筒中配制0.1 000mo1•L-1碳酸钠溶液
E.盛放NaOH溶液时,使用带玻璃塞的磨口瓶
F.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G.金属钠着火时,用细沙覆盖灭火.
正确答案
解:A.氨气是唯一的碱性气体,故氨气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实验室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故A正确;
B.中和滴定实验中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待测液的物质的量偏大,造成V(标准)偏大,可知C(待测)偏大,故B错误;
C.湿润的pH值试纸可以稀释碱液,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根据减小,测定的溶液碱性减弱,测定值偏小,故C正确;
D.量筒只能用于量取溶液,不能配制溶液,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用容量瓶,故D错误;
E.玻璃中的SiO2与NaOH反应,生成具有粘性的Na2SiO3,会粘住瓶塞,所以实验室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故E错误;
F.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溶液的浓度偏大,故F错误;
G.钠性质很活泼,能和水、氧气反应,所以为防止钠燃烧,必须隔绝空气和水,一般用细沙覆盖灭火,故G正确.
故选ACG.
解析
解:A.氨气是唯一的碱性气体,故氨气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实验室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故A正确;
B.中和滴定实验中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待测液的物质的量偏大,造成V(标准)偏大,可知C(待测)偏大,故B错误;
C.湿润的pH值试纸可以稀释碱液,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根据减小,测定的溶液碱性减弱,测定值偏小,故C正确;
D.量筒只能用于量取溶液,不能配制溶液,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用容量瓶,故D错误;
E.玻璃中的SiO2与NaOH反应,生成具有粘性的Na2SiO3,会粘住瓶塞,所以实验室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故E错误;
F.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溶液的浓度偏大,故F错误;
G.钠性质很活泼,能和水、氧气反应,所以为防止钠燃烧,必须隔绝空气和水,一般用细沙覆盖灭火,故G正确.
故选ACG.
氮元素的化合价较多,负价态氮与正价态氮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会有氮气产生.下面是甲、乙两位学生提出的两种制备少量氮气的实验方案(箭头表示气体的流向).
甲:空气→碱石灰→红磷(点燃)→水→铜粉(灼热)→集气瓶
乙:NH4NO2(加热)→浓硫酸→镁粉(灼热)→集气瓶(提示:NH4NO2N2↑+2H2O)
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位学生的实验方案是否能制氮气?甲______、乙______(填“能”或“不能”).
(2)具体说明不能制取氮气的原因并纠正(若两种方案都能制氮气,此小题不用回答)______.
(3)甲方案中碱石灰和乙方案中浓硫酸可否交换位置?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碱石灰能除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
红磷能除空气中的O2;
水能除去生成的P2O5;
铜粉能除去残余的氧气;
集气瓶收集得到纯净的氮气;
所以甲学生的实验方案能制氮气.在乙学生的实验方案中,制得的氮气经过浓硫酸后,水蒸气被吸收;通过灼热的镁粉后,N2可以和Mg反应生成Mg3N2,所以乙学生的实验方案不能制氮气.
故答案为:能;不能;
(2)N2和Mg反应生成Mg3N2,故答案为:因为N2和Mg反应生成Mg3N2,不应通过灼热镁粉;
(3)碱石灰除干燥空气外,还要吸收空气中的CO2,而浓硫酸只能吸水而不能吸收CO2,故答案为:不能;甲方案中碱石灰除干燥空气外,还要吸收空气中的CO2,而浓硫酸只能吸水而不能吸收CO2.
解析
解:(1)碱石灰能除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
红磷能除空气中的O2;
水能除去生成的P2O5;
铜粉能除去残余的氧气;
集气瓶收集得到纯净的氮气;
所以甲学生的实验方案能制氮气.在乙学生的实验方案中,制得的氮气经过浓硫酸后,水蒸气被吸收;通过灼热的镁粉后,N2可以和Mg反应生成Mg3N2,所以乙学生的实验方案不能制氮气.
故答案为:能;不能;
(2)N2和Mg反应生成Mg3N2,故答案为:因为N2和Mg反应生成Mg3N2,不应通过灼热镁粉;
(3)碱石灰除干燥空气外,还要吸收空气中的CO2,而浓硫酸只能吸水而不能吸收CO2,故答案为:不能;甲方案中碱石灰除干燥空气外,还要吸收空气中的CO2,而浓硫酸只能吸水而不能吸收CO2.
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避免两种液体相互污染,故A正确;
B.瓷坩埚中含有二氧化硅,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而导致坩埚炸裂,故B错误;
C.制备Fe(OH)3胶体通常的做法是在沸水中滴加饱和的氯化铁溶液,至溶液呈红褐色时停止加热,故C错误;
D.溶液的质量为100g,而溶质ZnSO4的质量小于10g,故D错误.
故选A.
从下列事实所得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电解质应为化合物,氯气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由还原剂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可知将燃烧的镁条放入CO2中能继续燃烧还原性:Mg>C,故B正确;
C.Na2CO3溶液水解呈碱性,苯酚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苯酚钠,不能说明是水解的原因还是酸碱反应的原因,应用苯酚和碳酸氢钠比较,故C错误;
D.应用氢化物的稳定性或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较,比较非金属性的角度错误,故D错误.
故选B.
(2015秋•宜宾校级月考)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或原因相符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将铝箔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铝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又因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而氧化铝覆盖在铝的表面,所以加热铝箔的时候铝熔化了但是不会滴落,故A错误;
B.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也可以生成硫酸银白色沉淀,不一定含有氯离子,故B错误;
C.用洁净铂丝蘸取某溶液在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一定含有钠元素,可能含有钾元素,需要隔着钴玻璃观察是否呈紫色判断钾元素的存在,故C错误;
D.向某溶液中先加KSCN无明显现象,再滴氯水,溶液变红是检验亚铁离子检验方法,反应现象证明含有亚铁离子,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Cu和浓H2SO4反应需要加热,则图中装置不能制取少量的SO2气体,故A错误;
B.盐酸易挥发,可知盐酸酸性大于碳酸、盐酸酸性大于硅酸,不能确定碳酸、硅酸的酸性,且不能利用无氧酸与含氧酸的酸性比较非金属性,应利用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比较非金属性,若将盐酸改为HClO4可完成实验,故B错误;
C.CO2、Cl2可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从长导管进气;H2、NH3可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从短导管进气,故C正确;
D.溴水溶液显酸性,pH不会大于7,将SO2气体通入溴水中生成硫酸和HBr,酸性增强,pH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2015秋•济南期末)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浓硫酸能将有机物中H、O元素以2:1水的形式脱去而体现脱水性,浓硫酸还将氧化C生成二氧化碳,浓硫酸还体现强氧化性,故A正确;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强酸能制取弱酸,HCl不是Cl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所以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故B错误;
C.浓硝酸和Cu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该反应中部分N元素化合价由+5价变为+4价、部分N元素化合价不变,所以该反应中浓硝酸体现氧化性和酸性,故C正确;
D.AgCl、AgI中,溶度积小的物质先生成沉淀,向浓度均为KCl、K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先出现黄色沉淀,说明Ksp(AgCl)>Ksp(AgI),故D正确;
故选B.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苏打为碳酸钠,小苏打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均生成二氧化碳,则观察到均冒气泡,故A正确;
B.二氧化硫与品红化合生成无色物质,溶液褪色,则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不是强氧化性,故B错误;
C.浓盐酸和浓氨水乙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固体氯化铵,有白烟生成不是白雾,故C错误;
D.Cl2+H2O=HCl+HClO,氯化氢和次氯酸电离出氢离子而使溶液呈酸性,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次氯酸有漂白性而使溶液褪色,故D正确.
故选A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