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型实验
- 共4868题
(2015秋•岳阳校级月考)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过量铁粉,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加入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故A错误;
B.Cu和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u+2Fe3+=Cu2++2Fe2+,所以没有黑色沉淀生成,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故B错误;
C.蔗糖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生成炭黑,体积膨胀并伴有刺激性气味,说明生成气体,浓硫酸表现氧化性,故C正确;
D.常温下Cu与浓硫酸不反应,钝化是在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铜在冷的浓硫酸中不发生钝化,故D错误.
故选C.
(2015秋•临朐县月考)用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或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新制氯水含盐酸、HClO,则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先变红色后褪色,可证明,故A正确;
B.稀硫酸与Na2S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生成H2S与③中硝酸银反应生成黑色沉淀,不发生沉淀的转化,则不能比较Ksp(AgCl)、Ksp(Ag2S),故B错误;
C.浓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浓硝酸易挥发,硝酸、碳酸均可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应先除杂,否则不能证明碳酸>硅酸,故C错误;
D.苯和溴水不反应,应用液溴,故D错误.
故选A.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①实验室保存FeCl3溶液应加少量稀盐酸,并且放入少量的Fe粉
②氢氧化钠溶液保存在配有橡胶塞的细口瓶中
③向溶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再加稀硝酸能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SO
④用丁达尔现象可以区分食盐水和淀粉溶液
⑤工业上可用金属铝与V2O5在高温下冶炼矾,铝作还原剂.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FeCl3与Fe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不能加入铁粉,加入盐酸克防止水解,故①错误;
②氢氧化钠易与玻璃种二氧化硅反应而导致玻璃塞打不开,应用橡胶塞,故②正确;
③加入氯化钡可能生成AgCl沉淀,不能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应先加盐酸,如无现象,再加氯化钡检验,故③错误;
④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可鉴别,故④正确;
⑤铝比钒活泼,可置换出钒,用铝热反应可冶炼,故⑤正确.
故选C.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和Na2SO3溶液的pH,Na2CO3的水解程度大,前者的pH比后者的大,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应利用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比较非金属性比较,故A错误;
B.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溶液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故B错误;
C.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发生水解生成NaBr,加稀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Br,观察到出现淡黄色沉淀,故C正确;
D.向等浓度的KBr、KI混合液中滴加AgNO3溶液,溶度积小的物质先转化为沉淀,先出现黄色沉淀,说明Ksp(AgBr)>Ksp(AgI),故D正确;
故选AB.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取等物质的量的两种金属单质X、Y,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X产生氢气的体积比Y多,X失去电子数多,但不能确定金属性的强弱,故A错误;
B.浓硫酸能将纸张中H、O以2:1水的形式脱去而体现脱水性,故B正确;
C.下层溶液呈红棕色说明有溴单质生成,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氧化性:Cl2>Br2,故C正确;
D.Na2O2粉末及变质生成的碳酸钠均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不能说明是否变质及变质情况,故D错误.
故选BC.
(2015秋•成都校级月考)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给液体加热的方法正确,注意先预热后集中试管底部加热,故A正确;
B.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长管进,短管出,图中操作正确,故B正确;
C.称量时左物右码,图中砝码和物品放反,故C错误;
D.图中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和操作正确,故D正确.
故选C.
下列实验可达到实验目的是( )
①将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制备CH3-CH═CH2
②与适量NaHCO3溶液反应制备
③用浓溴水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
④用溴水即可检验CH2=CH-CHO中的碳碳双键.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与-OH相连的C的邻位C上有H原子,能发生消去反应,醇的消去反应条件为浓硫酸并加热,反应条件不合理,不能实现,故错误;
②酚-OH与NaHCO3溶液不反应,则不会生成苯酚钠结构,故错误;
③溴水和苯酚反应生成三溴苯酚,可溶于苯,应用NaOH溶液分离,故错误;
④C=C、-CHO均能与溴水反应,则用溴水不能检验CH2=CH-CHO中的碳碳双键,应先排除-CHO的干扰,不能实现,故错误;
故选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与氯原子相连的碳相邻的碳上没有氢原子,不能发生消去反应,我氯离子生成,故A错误;
B.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一种试剂可鉴别,反应的现象不同.
与乙醛:加热有红色沉淀生成;
与乙酸:变澄清的蓝色溶液,酸碱中和反应; 与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不溶于水,会在表面形成一层油层;
葡萄糖溶液,互溶,加热有砖红色沉淀乙醛,和葡萄糖溶液,可以闻气味鉴别;
故可用来鉴别,故B正确;
C.加入试剂顺序为乙醇、浓硫酸、醋酸,先加入浓硫酸会发生液体飞溅,故C错误;
D.淀粉水解后显酸性,检验产物应在碱性条件下,则滴加到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并水浴加热,未见红色沉淀生成,是因没有加碱至碱性,导致实验失败,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不能在容量瓶中稀释浓盐酸,应在烧杯中溶解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故A错误;
B.加入沸石可以防止爆沸,液体飞溅,故B正确;
C.过滤中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搅拌易捅破滤纸,影响过滤,故C错误;
D.加入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引入新的杂质,故D错误;
故选B.
(2015秋•邛崃市校级月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为碱式滴定管,故A错误;
B.转移液体需要用玻璃棒引流,故B错误;
C.金属搅拌棒导热较快,用于环形玻璃搅拌棒,故C错误;
D.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可检验氢气,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洗气时导管应长进短出,故A错误;
B.乙酸和乙醇混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应用蒸馏法,故B错误;
C.关闭止水夹,如长颈漏斗形成一段水柱,且在一定时间内水柱液面不变化,可说明气密性良好,故C正确;
D.绿化爱加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二者在温度稍低时又可反应生成氯化铵,不能用加热氯化铵的方法制备氨气,应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制备,故D错误.
故选C.
要求设计实验证明:某种盐的水解是吸热的.有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其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温度升高,有利于三价铁离子的水解平衡向右移动,三价铁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下来,可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Fe3+,故A正确;
B.硝酸铵的溶解过程是吸热的,将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水温下降,和铵根离子水解无关,故B错误;
C.温度升高,有利于碳酸根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生成的氢氧根浓度越大,碱性越强,酯的水解越彻底,去油污效果好,故C正确;
D.碱遇酚酞显红色,温度升高,有利于醋酸根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生成的氢氧根浓度越大,碱性越强,红色越深,故D正确.
故选B.
在研究性学习中,某实验小组进行了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探究.有三位学生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1)写出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甲同学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0mL 6mol/L HNO3和2g薄铜片,在反应开始时,可观察到水槽内的导管中水面先慢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此后又回落,然后有气泡从导管口冒出.试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______.
(3)乙同学将甲的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了图2装置进行实验.
①在实验中,要使B中的气体始终保持无色,其操作是______.
②如果开启a和c,关闭b,装置里液面上空间的体积为VmL,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实验在标准状况下进行,全部氧气通过反应转化为硝酸;实验开始时加入的铜为mg,实验完毕后剩余的铜为ng,所得溶液体积也是VmL.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
(4)丙同学采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将活塞打开,从U形管的长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U形管短管中充满液体时,立即关闭活塞.铜与稀硝酸开始反应产生NO气体.
①当______时反应、自动停止,在______处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
②为了证明Cu与稀HNO3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而不是N2,需要的简单操作是______.
③图3装置与图1、图2装置相比,优点是______.
正确答案
(1)金属铜能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即3Cu+8HNO3=3Cu(NO3)2+2NO↑+4H2O,
故答案为:3Cu+8HNO3=3Cu(NO3)2+2NO↑+4H2O;
(2)根据一氧化氮易和氧气反应的性质,可以得出:由于反应开始时产生的NO与烧瓶内空气中O2作用生成NO2,NO2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水倒吸入至一定高度后,当烧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后,生成的NO排出导管口,即有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由于反应开始时产生的NO与烧瓶内空气中O2作用生成NO2,NO2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水倒吸入至一定高度后,当烧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后,生成的NO排出导管口,即有气泡产生;
(3)①一氧化氮不和氧气结合的途径是先关闭a,开启b和c一段时间,再关b开a,
故答案为:先关闭a,开启b和c一段时间,再关b开a;
②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硝酸的反应为:4NO+3O2+2H2O=4HNO3,设生成硝酸的物质的量为x,则
4NO+3O2+2H2O=4HNO3
4 3 4
x
则,解得x=0.0125Vmol,根据c=
,则硝酸的浓度是0.0125mol•L-1,故答案为:0.0125mol•L-1;
(4)①硝酸与铜丝脱离接触时,反应即刻停止,此时在U形管短管上部(或U形管左管上部)察到无色的NO气体,
故答案为:硝酸与铜丝脱离接触;U形管短管上部(或U形管左管上部);
②一氧化氮极易和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但是氮气不具有此性质,所以可以再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打开,如果在分液漏斗中观察到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则证明Cu与稀HNO3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而不是N2,
故答案为:再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打开,在分液漏斗中观察到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③图3装置与图1、图2装置相比,能探究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物为NO,此外还可以验证NO被氧化成NO2的过程,
故答案为:能探究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物为NO,且可以验证NO被氧化成NO2的过程.
解析
(1)金属铜能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即3Cu+8HNO3=3Cu(NO3)2+2NO↑+4H2O,
故答案为:3Cu+8HNO3=3Cu(NO3)2+2NO↑+4H2O;
(2)根据一氧化氮易和氧气反应的性质,可以得出:由于反应开始时产生的NO与烧瓶内空气中O2作用生成NO2,NO2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水倒吸入至一定高度后,当烧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后,生成的NO排出导管口,即有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由于反应开始时产生的NO与烧瓶内空气中O2作用生成NO2,NO2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水倒吸入至一定高度后,当烧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后,生成的NO排出导管口,即有气泡产生;
(3)①一氧化氮不和氧气结合的途径是先关闭a,开启b和c一段时间,再关b开a,
故答案为:先关闭a,开启b和c一段时间,再关b开a;
②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硝酸的反应为:4NO+3O2+2H2O=4HNO3,设生成硝酸的物质的量为x,则
4NO+3O2+2H2O=4HNO3
4 3 4
x
则,解得x=0.0125Vmol,根据c=
,则硝酸的浓度是0.0125mol•L-1,故答案为:0.0125mol•L-1;
(4)①硝酸与铜丝脱离接触时,反应即刻停止,此时在U形管短管上部(或U形管左管上部)察到无色的NO气体,
故答案为:硝酸与铜丝脱离接触;U形管短管上部(或U形管左管上部);
②一氧化氮极易和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但是氮气不具有此性质,所以可以再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打开,如果在分液漏斗中观察到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则证明Cu与稀HNO3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而不是N2,
故答案为:再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打开,在分液漏斗中观察到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③图3装置与图1、图2装置相比,能探究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物为NO,此外还可以验证NO被氧化成NO2的过程,
故答案为:能探究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物为NO,且可以验证NO被氧化成NO2的过程.
下列实验操作或处理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反应生成沉淀,而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把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加热到呈红褐色液体,即得到氢氧化铁胶体,故A错误;
B.氯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应向高处跑,故B错误;
C.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应加入沙子可掩盖钠,隔绝空气,可起到灭火的作用,故C错误;
D.每次做完焰色反应实验后,铂丝会留有杂质,为除去杂质用盐酸洗涤,盐酸可以溶解氧化物等杂质且易挥发,不会残留痕迹,故D正确.
故选D.
在环境检测中常用检气管法来测定空气中S02的含量,原理是S02与KIO3发生反应,用一种有机物作指示剂,其可能反应如下(未配平):①KIO3+SO2+H2O→I2+H2SO4+KHSO4 ②KIO3+SO2+H2O→KI+H2SO4,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反应①中,反应前后溶液的颜色变化明显,而反应②中,反应前后没有明显现象,所以设计检气管的原理应该选反应①.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