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硫代硫酸钠(Na2S2O3)俗称海波,它可看成是用一个S原子取代了Na2SO4中的一个O原子而形成的。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用类比学习思想,并通过实验探究Na2S2O3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Na2S2O3与Na2SO4结构相似,化学性质是否也相似呢?

【实验探究】取适量Na2S2O3晶体,溶于水制成Na2S2O3溶液,进行如表所示的探究,完成表中有关内容。

【实验结论】探究①                     探究②                           

根据探究①和探究②的结论,Na2S2O3和Na2SO4化学性质                 

【问题讨论】

(1)甲同学向探究②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据此甲同学认为氯水可将Na2S2O3氧化。你认为此方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请你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Na2S2O3能被氯水氧化。你设计的方案是      

正确答案

A.用玻璃棒蘸取Na2S2O3溶液点在pH试纸上,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1分)

i. S2O32+H2OHS2O3+OH(2分)

B. 有淡黄色沉淀(1分),有无色刺液性气味气体产生(1分)

iii. S2O32+4Cl2+5H2O=2SO42+8Cl+10H+(2分)

探究①:Na2S2O3溶液呈碱性(1分),能与强酸反应(1分)。

探究②:Na2S2O3具有还原性(1分),不相似(1分)。

【问题与讨论】(1)不正确,因为氯水中含有Cl(1分)。

(2)取少量探究②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滴入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说明Na2S2O3被氯水氧化。(1分)

试题分析:A.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该步操作是测定溶液pH值的,因此正确的操作应该是用玻璃棒蘸取Na2S2O3溶液点在pH试纸上,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i.溶液显碱性,说明酸根水解,离子方程式为S2O32+H2OHS2O3+OH

B.根据反应的生成物有单质硫和 二氧化硫生成可知,实验现象为有淡黄色沉淀,有无色刺液性气味气体产生。

iii.氯水颜色变浅说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即硫代硫酸钠被氧化,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O32+4Cl2+5H2O=2SO42+8Cl+10H+

根据实验操作以及实验现象可知探究①是探究Na2S2O3溶液呈碱性,能与强酸反应。探究②是探究Na2S2O3具有还原性。由于硫酸钠不能与强酸反应,也没有还原性,所以二者的性质不相似。

【问题与讨论】(1)因为氯水中含有Cl也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因此结论是不正确的。

(2)由于氧化产物是硫酸钠,因此可以通过验证硫酸根的生成即可,则实验操作为取少量探究②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滴入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说明Na2S2O3被氯水氧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进行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写出钠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后,同学们发现除了得到黄色物质外,产物中还有黑色物质。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产生的黑色固体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工业上采用铁环作阴极电解得到金属钠。实验室中金属钠的标签主要内容如下:

提出猜想:

猜想1:钠附着煤油,煤油的不完全燃烧可以生成碳单质;猜想2:        与钠反应也可以生成碳单质;

猜想3:                                      ;  猜想4:……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思考与交流:

同学们了解到金属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与石棉网作用也可以生成含铁的黑色物质,请你评价钠在石棉网上燃烧探究其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                              

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2(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

正确答案

2Na+O2Na2O2;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金属钠中含有的铁也可能生成黑色物质;带煤油的钠燃烧产生黑色物质较多(或不带煤油的钠燃烧不产生或产生黑色物质少);取生成的黑色物质加足量硝酸溶解,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不合理,石棉网中含有的铁元素以及空气中含有的碳元素均可能影响实验产物的鉴定。取两个坩埚各放入一小块切去表皮并擦干净煤油的钠,一个在除去CO2的空气中加热,另一个在空气中加热燃烧,观察燃烧产物的差别。

试题分析:钠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2Na2O2;猜想2:CO2与Na反应也可以生成碳单质;猜想3:金属钠中含有的杂质铁也可能生成黑色物质;验证猜想1:将一小块钠从煤油中直接取出加热燃烧,带煤油的钠燃烧产生黑色物质较多;取出一小块切去表皮并擦干净煤油的钠加热燃烧,或不带煤油的钠燃烧不产生或产生黑色物质少。证明在黑色物质中含有碳单质。验证猜想3:取生成的黑色物质加足量硝酸溶解,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黑色物质中含有铁元素。思考与交流:钠在石棉网上燃烧探究其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不合理的。原因是石棉网中含有的铁元素以及空气中含有的碳元素均可能影响实验产物的鉴定。实验验证猜想2的操作是取两个坩埚各放入一小块切去表皮并擦干净煤油的钠,一个在除去CO2的空气中加热,另一个在空气中加热燃烧,观察燃烧产物的差别。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两位同学设计了下述两个方案, 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所设计的方案一致,即可确定无色气体中一定含有SO2和CO2气体。

请你评价上述两个方案是否严密,并说明理由。

方案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正确答案

甲:不严密(1分)。若含乙烯、乙炔等气体也会使溴水褪色,因而不能确定无色气体一定含有SO2(1分)。   

乙:严密(1分)。只有SO2和CO2混合气有此现象(1分)

试题分析:方案甲让无色气体通过溴水,溴水褪色,若混合气体中含有乙烯、乙炔等气体也会使溴水褪色,因而不能确定无色气体一定含有SO2;方案乙严密,因为只有SO2和CO2混合气有此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中常见的气体物质的鉴别,该题通过评价鉴别气体物质设计的方案,该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本题难度适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为“Mg—Cu硫酸原电池电解CuCl2溶液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装置如下图所示(C1、C2均为碳棒),按要求填写下列空格。

(1)铜片上的现象是                     ,该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C1极的名称为             ,C2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3)下列关于该装置中电子流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4)原电池中稀硫酸的体积为200 mL ,物质的量浓度为1.5 mol·L-1,当电解池中某碳棒上产生3.36 L(标准状况)气体时,求:

① 有        个电子通过了电线(NA=6.02×1023) 。

② 此时原电池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

正确答案

(12分)有气泡生成,(1分)     2H+2e=H2↑(2分)

(2)阴极 (1分)           2Cl-2e=Cl2↑(2分)

(3)A D(2分)   (4)  1.806×1023  (2分)       1.5(2分)

(1)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上,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镁比铜活泼,所以镁是负极,失去电子,铜是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生成氢气,方程式为2H+2e=H2↑。

(2)C1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所以是阴极,溶液中的铜离子放电。C2极和电源的正极相连,是阳极,溶液中的氯离子在阳极失去电子,方程式为2Cl-2e=Cl2↑。

(3)电解池中,电子经导线从阳极流向外加电源的正极,然后从原电池的负极经导线传递到电解池的阴极,所以答案选AD。

(4)①电解池中产生的气体是氯气,物质的量是3.36L÷22.4L/mol=0.15mol,所以转移电子是0.15mol×2=0.3mol,电子数是0.3mol×6.02×1023/mol=1.806×1023个。

②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生成氢气是0.15mol,所以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2L×1.5mol/L×2-0.15mol×2=0.3mol,所以氢离子浓度是0.3mol÷0.2L=1.5mol/L。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9分)实验室常利用甲醛法测定(NH4)2SO4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其反应原理为:4NH4++6HCHO===3H++6H2O+(CH2)6N4H+[滴定时,1 mol(CH2)6N4H+与1 mol H+相当],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酸.某兴趣小组用甲醛法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Ⅰ:称取样品1.500 g.

步骤Ⅱ:将样品溶解后,完全转移到250 mL容量瓶中,定容,充分摇匀.

步骤Ⅲ:移取25.00 mL样品溶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10 mL 20%的中性甲醛溶液,摇匀、静置5 min后,加入1~2滴酚酞试液,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按上述操作方法再重复2次.

(1)根据步骤Ⅲ填空:

①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加入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则测得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②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水未倒尽,则滴定时用去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③滴定时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眼睛应观察______.

A.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

B.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④滴定达到终点时,酚酞指示剂由______色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__色.

(2)滴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若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为0.101 0 mol/L,则该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偏高 ②无影响 ③B ④无 粉红(或浅红)(2)18.85%

(1)①碱式滴定管如果没有用标准液润洗,则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将变小,则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②锥形瓶只能用蒸馏水润洗,所以不影响;

③滴定时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眼睛应观察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答案选B;

④滴定达到终点的判断是当加入最后一滴,溶液有无色变成粉红(或浅红)色,且30s不变色。

(2)三次实验中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分别是20.01ml、19.99ml、20.00ml,所以三次的平均值为20.00ml,所以25.00mL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2L×0.1010mol/L=0.00202mol。则原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0202mol×10=0.0202mol,所以NH4+的物质的量也是0.0202mol。因此该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2009江苏盐城调研,17)已探明我国锰矿储量占世界第三位,但富矿仅占6.4%,每年尚需进口大量锰矿石。有人设计了把我国的菱锰矿(MnCO3)(贫矿)转化为高品位“菱锰矿砂(MnCO3)”的绿色工艺。该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A中含有两种气体,溶液C与气体A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锰的化合物用途广泛,例如MnO2、KMnO4都是重要的锰化合物。MnO2可用于制备KMnO4,一般是先由MnO2在碱性条件下与O2反应制备得到K2MnO4,再由K2MnO4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制备KMnO4

方法一:电解法:2K2MnO4+2H2O2KMnO4+2KOH+H2

方法二:CO2法:3K2MnO4+2CO2====2KMnO4+MnO2↓+2K2CO3

①写出MnO2得到K2MnO4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上两种制备方法,方法一相对于方法二,所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KMnO4粉末在低温下与浓硫酸作用,可生成油状液体,它在0 ℃以下是稳定的,室温下会立即发生爆炸分解,分解产物为MnO2和O2,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MnSO4+2NH3+CO2+H2O====MnCO3↓+(NH4)2SO4

(2)①2MnO2+4KOH+O2====2K2MnO4+2H2O

②方法一可使K2MnO4完全转变成KMnO4,副产品KOH回收后可用于MnO2的碱熔氧化;得到的KMnO4较纯净

③Mn2O7

(1)由信息可知反应前后Mn的化合价不变,所以A中气体只能是NH3、CO2,固体B为MnSO4。(2)②从元素守恒的角度分析,方法一中所有的Mn都转变为了KMnO4,得到的KMnO4较纯净;从原料利用的角度分析,副产品KOH回收后可再用。③由分解产物只有Mn、O两种元素可知该物质为+7价Mn的氧化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8分)某小组取一定质量的FeSO4固体,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已知:SO2熔点–72℃,沸点–10℃;SO3熔点16.8℃,沸点44.8℃。

(1)实验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2)分解过程除产生使木条复燃的气体外,仅由A中固体颜色变化推测,还一定有______气体,依据是_______。

(3)实验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4)某同学依据B中的现象,认为FeSO4分解一定有SO3生成。你认为是否正确,原因是(用必要的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解释)_______。

正确答案

(1)Fe2O3+6H+=2Fe3++3H2O (2)SO2   因为有Fe2O3生成,在FeSO4中只有+6价S元素有氧化性,能被还原。因此一定有SO2生成。

(3)2Fe3++SO2+2H2O = 2Fe2++SO42+4H+

(4)不正确,因为分解有O2和SO2生成,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2SO2+O2+2H2O = 2H2SO4,故无论分解反应是否有SO3生成,都会有此现象

试题分析:同样的根据试验的现象分析综合,可以得到以下信息:①中现象D试管中有无色液体,已知:SO2熔点–72℃,沸点–10℃;SO3熔点16.8℃,沸点44.8℃。所以生成物肯定有SO2。①中现象A中固体变为红棕色,生成了Fe2O3③充分反应,停止加热,冷却后,取A中固体,加盐酸,固体溶解,溶液呈黄色是FeCl3

②中用带有火星的木条靠近装置D的导管口,木条复燃,肯定有O2。所以基本点信息就可以确定。

(1)实验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2O3+6H+=2Fe3++3H2O(2)分解过程除产生使木条复燃的气体外,仅由A中固体颜色变化推测,还一定有SO2气体,依据是因为有Fe2O3生成,在FeSO4中只有+6价S元素有氧化性,能被还原。因此一定有SO2生成(3)实验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Fe3++SO2+2H2O = 2Fe2++SO42+4H+(4)某同学依据B中的现象,认为FeSO4分解一定有SO3生成。不正确,因为分解有O2和SO2生成,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2SO2+O2+2H2O = 2H2SO4,故无论分解反应是否有SO3生成,都会有此现象。

点评:对实验目的,过程,现象,结论的具体分析找到突破口,联系结点,达到解决的目的。也是高考对学生实验综合素质、化学实验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目前市场销售的某种食用精制盐包装袋上有如下说明:

(1)碘酸钾与碘化钾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配平化学方程式(将化学计量数填于空白处)

   KIO3   KI+   H2SO4   K2SO4   I2   H2O

(2)上述反应生成的I2可用四氯化碳检验。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Na2SO3稀溶液,将I2还原,以回收四氯化碳。

①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某学生设计回收四氯化碳的操作步骤为:

a 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

b 加入适量;

c 分离出下层液体。

以上设计中遗漏的操作及在上述步骤中的位置是                      

(3)已知:I2+2S2O32=2I+S4O62。某学生测定食用精制盐的碘含量,其步骤为:

a 准确称取wg食盐,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

b 用稀硫酸酸化所得溶液,加入足量KI溶液,使KIO3与KI反应完全;

c 以淀粉为指示剂,逐滴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1.00×103mol·L1的Na2S2O3溶液24.00mL,恰好反应完全。

①判断c中反应恰好完全依据的现象是                     

②b中反应所产生的I2的物质的量是         mol。

③根据以上实验和包装袋说明,所测精制盐的碘含量是(以含w的代数式表示)    mg/kg。

正确答案

(1)1、5、3、3、3、3

(2)①I2+SO32-+H2O=2I-+SO42-+2H+    ②在步骤b后,增加操作: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后静置

(3)①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   ②1.2×105   ③5.08×102/w  或508/w

试题分析:(1)根据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方程式为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

(2)①Na2SO3溶液与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I2+SO32-+H2O=2I-+SO42-+2H+

②回收CCl4的时候,加入Na2SO3溶液后,要振荡静置,然后才能分液,所以在步骤b后,增加操作: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后静置。

(3)①以淀粉做指示剂的时候,当I2反应完后,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②反应后生成I2的物质的量为

精制盐的含碘量为

点评:本题很基础,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某兴趣小组,对物质A的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如下系列研究:

实验1:对A的溶液进行了焰色反应;现象:火焰呈绿色。

实验2:从A的溶液中获取固体A。

实验3:加热干燥的固体A9.4g,出现大量的红棕色气体,经处理集得不溶于水的气体0.56L(标况下),且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残留黑色固体4.0g。

实验4:用酒精喷灯再对黑色固体加热,待固体完全变红,又集得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0.28L(标况下)。

资料:①氧化亚铜属碱性氧化物,在酸性介质中能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在空气中灼烧会转化为黑色固体,而在高温下较为稳定。

②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1000℃左右;

根据题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中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时,一次完整的操作次序为     (填序号,可重复);

a.灼烧           b.用盐酸清洗铂丝        c. 用铂丝蘸取待测液     

(2)实验2中如何从溶液中获取固体A?                          

实验中所需主要的仪器有:铁架台(附铁圈)、                       

(3)实验3中经处理集得不溶于水的气体0.56L,这里的“经处理”是将气体通过      ,然后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4)写出实验3中的分解反应式:                              

(5)写出实验4中的分解反应式:                              

(6)实验4中红色固体为纯净物,化学式可以通过计算来确定,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确定,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确定方案,并写出所发生的反应式。        

正确答案

(1)acaba

(2)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蒸发皿、烧杯、玻璃棒、漏斗

(3)碱石灰(或固体氢氧化钠)

(4)2Cu(NO3)2  2CuO + 4NO2 ↑+ O2

(5)4CuO 2Cu2O + O2

(6)(4分)取红色固体加足量稀硫酸,溶液变蓝且仍有红色固体,可确定原固体为Cu2O;

Cu2O+H2SO4 =" Cu" + CuSO4+H2O。

(或取一定量的红色固体,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根据灼烧前后固体质量变化来确定;

2Cu2O + O24CuO )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共3分)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填序号)           

E.在中学《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测定》的实验中,称量操作至少需要三次

F.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少量硫酸会产生沉淀

G.用结晶法可以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在硬质玻璃管巾放人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石棉绒是耐高温材料,与水、与铁不反应)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就町以完成“高温下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烧瓶中所放的固体是______;

(2)某同学为了研究一定时问内铁粉的转化率,设计了如下实验: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铁粉进行反应,测量反应后生成气体的体积,计算铁粉的转化率.

①该同学应该先点燃______(填“A”或“B”,下同)处的酒精灯(或酒精喷灯),一段时间后,再点燃______处的酒精灯(或酒精喷灯);测量气体体积不可以选用上图中的______装置(填“甲”、“乙”、“丙”或“丁”).

②称取1.0g铁粉与适量石棉绒混合,然后加热反应一段时间.若测出的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44.8mL,则铁粉的转化率为

(3)为了分析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是否含有+3价的Fe,该同学将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全部取出置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溶解后过滤,立即向滤液巾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请你在下表中将该同学滴加KSCN溶液后观察到的现象补充完整,并写出相应的结论与解释.

正确答案

(1)根据装置图中仪器形状和用途判断仪器名称为球形干燥管,烧瓶中加入碎瓷片防止加热暴沸,

故答案为:球形干燥管,碎瓷片;

(2)①高温铁和水蒸气反应,所以装置A处加热产生水蒸气,再点燃B装置处的酒精灯,甲中导气管位置错误,排水量气不能排除水,不可以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乙丙丁都可以利用装置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故答案为:A,B,甲;

②称取1.0g铁粉与适量石棉绒混合,然后加热反应一段时间.若测出的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44.8mL,生成的气体是氢气,物质的量为0.002mol,依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到反应铁的质量:

3Fe+4H2OFe3O4+4H2,则铁粉的转化率为

3×56g 4mol

m 0.002mol

m=0.084g,铁粉的转化率=×100%=8.4%,

故答案为:8.4%;

(3)为了证明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含有+3价的Fe,取出少量混合物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分析铁离子的存在,铁离子遇硫氰酸钾溶液会变血红色;铁剩余会在溶液中和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依据溶液颜色分析离子存在,血红色说明一定含三价铁离子,不变血红色,不能证明一定不含有铁离子;

故答案为: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单质碘有非常重要的用途,它的制备一般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海带、海藻燃烧后所得的灰份中含I-,从中获得I-,由I-制备I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请回答:

(1)步骤①中灼烧海带用到的实验仪器有坩埚钳、铁三脚架、泥三角、酒精灯和______(填字母).

A.试管B.瓷坩埚C.烧杯D.量筒

(2)步骤③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

(3)步骤④中氧化剂最好选用______(填字母)

A.浓硫酸B.新制氯水

C.酸性KMnO4溶液D.3%H2O2溶液和稀H2SO4混合液

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4)步骤⑤中,学生选择用苯来提取碘,还可以用下列______(填字母)来提取碘.

A.乙酸B.四氯化碳C.酒精D.己烷

(5)步骤⑤中,为了检验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是否还含有单质碘,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__,如果看到______,则证明溶液中还含有碘.

(6)步骤⑤中为了得到含碘苯溶液,某学生设计了以下操作步骤:

a.将含碘的水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

b.加入适量的苯

c.分离出下层液体

d.分离出上层液体,即得到含碘苯溶液

以上设计中有遗漏的操作.应该在步骤______(填字母)后,增加操作:______.

方法二:从智利硝石中获得碘酸钠(NaIO3),再用NaHSO3把碘酸钠还原为I2.实际生产中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先用适量的NaHSO3将碘酸钠还原成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IO3-+3HSO3-=I-+3SO42-+3H+

第二步:向所得的酸性I-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碘酸钠(NaIO3)溶液便有碘析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方法一、(1)固体的灼烧应在坩埚中进行,实验仪器有坩埚钳、铁三脚架、泥三角、酒精灯和瓷坩埚,

故答案为:B;

(2)由悬浊液得到溶液,应进行过滤,故答案为:过滤;

(3)步骤④中选择氧化剂时,要考查尽量不引入新的杂质,可选用3%H2O2溶液和稀H2SO4混合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H2O2+2H+═I2+2H2O,

故答案为:D;2I-+H2O2+2H+═I2+2H2O;

(4)乙酸和酒精与水混溶,不能用作萃取剂,四氯化碳和己烷不溶于水,且碘在二者中的溶解度较大,可用作萃取剂,故答案为:B、D;

(5)淀粉与碘变蓝色,在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后,溶液分层,且下层为紫红色,则可用淀粉或四氯化碳检验,

故答案为:淀粉溶液;溶液变蓝;或CCl4;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6)萃取时,加入萃取剂之后,应充分振荡,使碘和萃取剂充分接触、溶解,达到萃取的目的,

故答案为:b;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后静置;

方法二、IO3-与I-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IO3-+5I-+6H+=3I2+3H2O,

故答案为:IO3-+5I-+6H+=3I2+3H2O.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氧化二氯是棕黄色刺激性气体,熔点:-116℃,沸点3.8℃.氧化二氯不稳定,接触一般有机物易爆炸;它易溶于水(1:100),同时反应生成次氯酸溶液;制备出之后要冷却成固态以便操作和贮存.制备少量Cl2O,是用干燥的氯气和HgO反应(还生成HgO•HgCl2).装置示意如图(铁架台和夹持仪器已略去).

(1)A中盛有的深色固体试剂a是 ,分液漏斗中试剂b是 

(2)B中盛有液体c是 ,C中的液体d是 

(3)D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E中的保温瓶中盛有致冷剂,它应是 (在干冰、冰水、液态空气中选择),在E的内管得到的氧化二氯中可能含有杂质是 

(5)装置A、B、C间的连接方式与D、E间的连接方式有明显的区别,这区别是 ,用这些不同的连接方式的主要理由是 .

正确答案

(1)由装置图可知,A中发生反应制备氯气,反应不需加热,深色固体试剂a与溶液b反应,通常应为高锰酸钾与浓盐酸,故a为高锰酸钾,b为浓盐酸.

故答案为:高锰酸钾;浓盐酸.

(2)HCl易挥发,A中生成的氯气中含有HCl、H2O,用饱和食盐水吸收HCl,用浓硫酸干燥,先除氯化氢,后干燥.故B中盛有液体c是试剂饱和食盐水,C中的液体d是浓硫酸.

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3)由信息可知,D中氯气与HgO反应生成Cl2O与HgO•HgCl2.反应方程式为2HgO+2Cl2=Cl2O+HgO•HgCl2

故答案为:2HgO+2Cl2=Cl2O+HgO•HgCl2

(4)由题目信息可知,氧化二氯气体的熔点-116℃,熔点很低.所以选择沸点很低的液态空气进行制冷.

根据工艺流程可知,D中反应氯气可能不能成分反应,由于氯气易液化,所以E的内管得到的氧化二氯中可能含有杂质是液氯.

故答案为:液态空气;液氯.

(5)由信息可知,氧化二氯不稳定,接触一般有机物易爆炸,因此 Cl2O不能与有机物接触,所以A、B、C间用乳胶管连接,D、E间不能乳胶管连接.

故答案为:A、B、C间用乳胶管连接,D、E间不能乳胶管连接;Cl2O遇有机物易爆炸.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亚硫酸钠中有+4价的硫,它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现有试剂:溴水、硫化钠溶液、亚硫酸钠溶液、稀硫酸、烧碱溶液、氨水.

①要证明Na2SO3具有还原性,应选用的试剂有______;现象是______.

②要证明Na2SO3具有氧化性,应选用的试剂有______、稀硫酸.现象是______.

正确答案

①要证明Na2SO3具有还原性,应选用具有氧化性的试剂,在所给的试剂中溴水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且溴水有颜色,反应现象明显,若Na2SO3具有还原性,则会使溴水的橙色褪去,

故答案为:溴水;溴水褪色;

②要证明Na2SO3具有氧化性,应选用具有还原性的试剂,硫化钠溶液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酸性条件下,Na2SO3和Na2S反应生成S,产生浅黄色沉淀,

故答案为:Na2S溶液;生成浅黄色沉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某研究性小组用0.20 mol/L 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白醋(指示剂为酚酞)。

请回答:

(1)下图表示50 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若A与C刻度间相差1ml,A处的刻度为20,此时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                            mL。

(2)滴定过程中,眼睛始终注视                              ,直到锥形瓶中液体的颜色……。

     

(3)同学们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取白醋 20.00 ml, 实验结果记录如上表:请计算白醋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操作时用白醋润洗锥形瓶,对滴定结果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下同)。若用白醋润洗酸式滴定管,对滴定结果产生的影响是       

(5)若滴定终点时测得pH=7。下列离子浓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12分)(1)>29.60Ml  (2)锥形瓶中液体颜色的变化

(3)0.25 mol/L  (4)偏大   无影响  (5)C

试题分析:(1)滴定管的刻度自上而下是逐渐增大的,且能准确读数到0.1ml,所以根据图中刻度线的位置可知,此时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大于50.00ml-20.40ml=29.60ml。

(2)滴定过程中,眼睛始终注视锥形瓶中液体颜色的变化,直到锥形瓶中液体的颜色发生变化。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三次实验中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分别是24.98ml、25.02mol、26.32ml,显然第三次的实验误差太大,舍去,则实际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平均值是(24.98ml+25.02mol)÷2=25.00ml,所以白醋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4)操作时用白醋润洗锥形瓶,则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增加,则滴定结果偏大。若用白醋润洗酸式滴定管,则测定结果不影响。

(5)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Na+)+c(H+)=c(OH)+c(CH3COO),由于溶液显中性,则c(H+)=c(OH),所以c(Na+)=c(CH3COO),答案选C。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基础性强,难易适中,贴近高考。该题在注重对学生基础性知识巩固与训练的同时,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该题的难点在于误差分析和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研究型实验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