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型实验
- 共4868题
(2015秋•枣庄校级月考)下面表格中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结论均正确且相符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变黑与浓硫酸的脱水性有关,膨胀时C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气体,则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强氧化性,故A错误;
B.盐酸滴入Na2CO3溶液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发生了反应,故B错误;
C.湿润的红色石蕊纸变蓝,则气体为氨气,则原溶液中含有NH4+,故C正确;
D.胶体遇电解质发生聚沉,沉淀为氢氧化铁,故D错误;
故选C.
对于某些离子或物质的检验和结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不能排除银离子的干扰,氯化银难溶于盐酸,故A错误;
B.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应为二氧化碳,该溶液中可能为HCO3-或CO32-,故B正确;
C.加入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可能有Mg2+、Zn2+、Al3+等,故C错误;
D.下层显紫红色,可知碘单质溶解在四氯化碳中,则原溶液存在碘单质,故D正确.
故选BD.
下列实验处理不可行的是( )
①将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制备CH3-CH═CH2
②向甲酸(H-COOH)和甲醛的混合物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甲酸后,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检验混合物中是否含有甲醛
③向丙烯醛(CH2=CH-CHO)中滴入KMnO4(H+)溶液,观察紫色褪去,能证明结构中存在碳碳双键
④为验证某RX是碘代烷,把RX与烧碱水溶液混合加热后,将溶液冷却后再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醇消去需要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则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不反应,故错误;
②中和甲酸后,生成的HCOONa中仍含-CHO,干扰HCHO的检验,应蒸馏后在馏出物中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检验混合物中是否含有甲醛,故错误;
③C=C、-CHO均能被KMnO4氧化,应排除-CHO的干扰,再滴入KMnO4(H+)溶液,观察紫色褪去,能证明结构中存在碳碳双键,故错误;
④RX与烧碱水溶液混合加热后,水解后显碱性,应加酸性只酸性条件下再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故错误;
故选D.
(2015秋•海门市校级月考)下列对应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没有构成闭合回路,不能发生原电池反应,故A错误;
B.KMnO4溶液有强氧化性,应用酸式滴定管盛放,故B错误;
C.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第二个装置,用长颈漏斗加过氧化氢,虽然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能生成氧气,但长颈漏斗不能防止生成的氢气从长颈漏斗中逸出,所以右边的针筒中活塞不移动,故不能达到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实验目的,故C错误;
D.铁制品表面镀铜,Cu作阳极,铁制品作阴极,电解质溶液中含铜离子,图中装置符合,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银镜反应要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将乙醛滴入银氨溶液中,加热煮沸得到黑色沉淀,故A错误;
B.苯和溴在溴化铁作催化剂条件下反应制备溴苯,不能用溴水,故B错误;
C.苯酚和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故C正确;
D.1mol/L CuSO4溶液2mL和0.5mol/L NaOH溶液4mL混合后恰好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碱应过量,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乙醇易溶于水,应用苯或四氯化碳作萃取剂,故A错误;
B.石蕊在碱性条件下变为蓝色,故B正确;
C.当有大量固体析出且有少量液体剩余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故C错误;
D.氯化铝和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硫酸氢钠溶液呈酸性,可溶解氢氧化铝,故D错误.
故选B.
某课外实验小组设计的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左试管中反应生成的H2充满了左试管和试管右,且外界空气不容易进入,创造了无氧气环境,故可制备和观察氢氧化亚铁.故A正确;
B.物质燃烧的条件为充足的氧气和达到着火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热和放出氧气,使脱脂棉燃烧,故B正确;
C.二氧化氮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氮,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C错误;
D.氨在水中存在平衡:NH3+H20⇌NH3•H2O⇌NH4++OH-,氢氧化钠吸收浓氨水中的水并放出大量的热量,促使平衡逆向移动,氨气逸出,故可用此法制备少量的氨气,故D正确.
故选:C.
(2015•永州一模)下列各实验选用的实验用品不能都用到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将海带灼烧灰化,应在坩埚中加热,用到的仪器有①、②和⑨,必要时还可用到三脚架或铁架台带铁圈,故A正确;
B.过滤时用到④、⑤和⑦,故B正确;
C.萃取使用烧杯和分液漏斗,不需要使用容量瓶,故C错误;
D.加热碳酸氢钠固体并检验其产物,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选用②、③、④,故D正确.
故选C.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A正确;
B.浓硫酸溶于水要放热,所以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错误;
C.加热氯化铵生成氨气与氯化氢,氯化氢与氨气遇冷又生成氯化铵,无法获得氨气,故C错误;
D.转移液体需要用玻璃棒引流,故D错误.
故选A.
如图所示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没构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故A错误;
B.已知2NO2⇌N2O4△H<0,根据颜色的变化可知平衡移动的方向,以此可确定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故B正确;
C.氯化钠溶液呈中性,铁在食盐水中发生吸氧腐蚀,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析氢腐蚀,故C错误;
D.盐酸易挥发,不能证明碳酸比硅酸强,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容量瓶只能配制溶液,不能稀释或溶解药品,所以溶解烧碱时不能用容量瓶,应该用烧杯,故A错误;
B.洗气除杂时,要除去杂质但不能引进新的杂质,且导气管遵循“长进短出”原则,该装置符合条件,故B正确;
C.萃取时,苯密度小于水密度,所以苯在水的上层,所以含有碘的苯层应该从上口倒出,故C错误;
D.滴定管中大刻度在下边,小刻度在上边,记录滴定终点读数为19.90mL,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Cu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可制取NO,故A错误;
B.氯气易于氢氧化钠反应,导管插入液面下易发生倒吸,故B错误;
C.乙酸乙酯在NaOH溶液中水解,应选饱和碳酸钠溶液,故C错误;
D.要将CO和CO2分离,可在甲中装有NaOH溶液,用来吸收CO2,此时广口瓶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先分离出被乙中浓硫酸干燥过的纯净的CO,所以关闭b,打开a,混合气体进入左边广口瓶装置,CO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可分离出被右边广口瓶中浓硫酸干燥过的纯净的CO,故D正确.
故选ABC.
制备一溴异丙苯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装在左侧分液漏斗中的药品是反应物异丙苯和液溴,故A错误;
B.溴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一溴异丙苯不反应,氢氧化钠的作用是除去一溴异丙苯中的溴,故B错误;
C.反应生成了溴化氢溶于水中电离出溴离子和银离子,加入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溴化银,说明溴单质和苯的反应是发生了取代反应,故C正确;
D.不能洗气,应用洗气装置,故D错误.
故选C.
对于溶液中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碳酸钡和碳酸钙等沉淀都可溶于盐酸,可能含有等离子Ca2+,故A错误;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生成的沉淀也可能为AgCl,如检验SO42-,应先加入盐酸酸化,如无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溶液,如生成沉淀则可说明含有SO42-,故B错误;
C.加入足量稀盐酸无现象,可排除Ag+的影响,如再加入氯化钡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SO42-,故C正确;
D.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说明含有HCO3-或CO32-,故D错误.
故选C.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中,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氨气密度小于空气,常温下和氧气不反应,且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氨气应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则a为进气口、b为出气口,故A正确;
B.高温下,二氧化锰能和Al发生铝热反应而得到Mn,所以该装置能制得金属Mn,故B正确;
C.制取乙酸乙酯时,应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分离乙酸乙酯,因为氢氧化钠能促进乙酸乙酯水解,故C错误;
D.如果HCl极易溶于水,则容器内压强急剧减小,外界大气压不变,会导致气球膨胀,所以根据气球膨胀大小判断气体溶解性大小,故D正确;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