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型实验
- 共4868题
表中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均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气体用湿润KI-淀粉试纸检验,试纸变蓝,因浓硝酸易挥发,且具有强氧化性,则不能说明NO2为酸性气体,故A错误;
B.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中可能含Ag+或SO42-,但二者不能同时存在,故B错误;
C.向甲苯中滴入少量浓溴水,振荡,静置,溶液分层,上层呈橙红色,下层几乎无色,发生了萃取,不发生化学反应,故C错误;
D.在稀AgNO3溶液中先加入少量0.1mol/L NaCl溶液,再加入少量0.1mol/L NaI溶液,发生沉淀的转化,先产生白色沉淀,后出现黄色沉淀,则说明Ksp(AgCl)>Ksp(AgI),故D正确;
故选D.
(2015秋•安徽校级月考)下列装置或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两种高锰酸钾的浓度不同,颜色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应保证高锰酸钾浓度相同,用不同浓度的草酸来做实验,故A错误;
B.中和滴定时,NaOH溶液应该盛放在碱式滴定管中,该实验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定管是酸式滴定管,故B错误;
C.N2O4是红棕色气体,放入热水中,平衡逆向移动,放入冷水中平衡正向移动,所以依据气体颜色变化,证明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故C正确;
D.中和热的测定中,温度计测量混合溶液温度,该操作错误,故D错误;
故选C.
下表中,对陈述I、II的正确性及两者间因果关系的判断,完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因为Al和Al2O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则不要盛放酸性或碱性较强的液体食物,二者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
B.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而干燥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故B错误;
C.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无因果关系,故C正确;
D.铁和铝与浓硫酸或浓硝酸发生钝化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某同学通过系列实验探究Mg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加到水中,而不能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得到稀硫酸,故A错误;
B.将NaOH溶液缓慢滴入MgSO4溶液中,镁离子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故B正确;
C.过滤操作应利用玻璃棒引流,将浊液倒入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故C错误;
D.灼烧固体应用坩埚,不能用蒸发皿,故D错误;
故选B.
(2015秋•嘉兴校级月考)利用如图M、N两个装置进行相关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与氯化钡不反应,无白色沉淀,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应先通入氨气,故B错误;
C.氯气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氮气,生成的氯化氢会与氨反应生成氯化铵,故C正确;
D.氨气与氧气常温下不反应,无二氧化氮生成,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KMnO4在酸性条件下被还原生成Mn2+,KMnO4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溶液紫色消失,可说明高锰酸钾被还原,故A正确;
B.KNO3和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同,其中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可用重结晶发生分离,故B正确;
C.硫酸铜的物质的量是0.1mol,但溶液的体积为1L,所以配制溶液的浓度等于0.1mol/L,故C正确;
D.铜棒导热,使反应中放出的热量散失,温度降低,比真实值小,故D错误.
故选D.
(2015•潮州二模)下列各选项陈述Ⅰ和陈述Ⅱ均正确且二者有因果关系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碳酸氢根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溶液呈碱性,故A错误;
B.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吸收氯化氢,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故B错误;
C.Cl2使润湿的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的布条不褪色,说明氯气无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则次氯酸的氧化性比氯气的强,陈述均合理,存在因果关系,故C正确;
D.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检验有机物中的溴元素时,先将溴元素转化为溴离子,再用硝酸酸化溶液,最后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溴离子,如果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就说明含有溴元素,否则没有溴元素,故A正确;
B.加入稀硫酸后,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而干扰实验,所以不能实现实验目的,故B错误;
C.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可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说明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I-+Br2=2Br-+I2,溴是氧化剂、碘是氧化产物,所以溴的氧化性大于碘,所以能实现实验目的,故C正确;
D.溶解度大的物质能向溶解度小的物质转化,将FeCl3溶液加入Mg(OH)2悬浊液中,振荡,可观察到沉淀由白色变为红褐色,说明Fe(OH)3的溶解度小于Mg(OH)2,所以能实现实验目的,故D正确;
故选B.
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氨气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应用碱石灰干燥,故A错误;
B.二者均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不能除杂,应加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气来除杂,故B错误;
C.碘单质遇淀粉试液变蓝色,碘酸钾中不含碘单质,所以与淀粉实验不反应变色,故C错误;
D.温度不同,导致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的平衡改变而向吸热或者方向移动,能达到目的,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过量铁粉,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加入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故A错误;
B.Cu和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u+2Fe3+=Cu2++2Fe2+,所以没有黑色沉淀生成,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故B错误;
C.将铝箔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铝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形成氧化膜,三氧化二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包住了熔化的铝,所以加热铝箔的时候铝熔化了但是不会滴落,故C错误;
D.NaHCO3固体受热易分解,碳酸钠受热不分解,可证明,故D正确;
故选D.
(2016春•信阳校级月考)下列有关实验用品的使用或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性,如果溶液呈酸性,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故A正确;
B.量筒是量器,既不能用于配制溶液,也不能作为反应容器,故B错误;
C.配制稀硫酸时,先向烧杯中注入水,再加浓硫酸稀释,否则以引起液体飞溅,故C错误;
D.向燃着的酒精灯中加酒精,极容易引发火灾,是严禁的错误行为,故D错误.
故选A.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中,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甲为原电池装置,锌比铁活泼,铁为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可防止铁钉生锈,故A不选;
B.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且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可萃取,静置后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B不选;
C.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故C选;
D.用海水制取淡水,用蒸馏的方法制备,题中装置符合蒸馏操作的要求,故D不选.
故选C.
表中“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氨水和氯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不溶于弱碱,最终沉淀不溶解,故A错误;
B.AgCl的溶度积大于AgI,向新生成的AgC1浊液中滴入KI溶液,振荡可生成AgI黄色沉淀,故B错误;
C.次氯酸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加入品红褪色,故C正确;
D.通入二氧化氮,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硝酸,溶液最终生成硫酸钡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2015秋•广东校级期末)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固定装置略去)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碱式滴定管的下方是橡胶管,图中滴定管是酸式滴定管,只能盛放酸,故A错误;
B.中和热的测定中,温度计应该测量溶液的温度,故B错误;
C.根据烧瓶内气体的颜色深浅,判断可逆反应的方向,利用该装置可验证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故C正确;
D.硫酸铜、氯化铁的阴离子、阳离子均不相同,不能比较Cu2+、Fe3+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也可能与阴离子有关,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转移液体需要使用玻璃棒引流,以免液体溅出,故A正确;
B.冷凝水方向错误,下进上出,故B错误;
C.采用蒸发的方法从饱和食盐水中获取NaCl晶体,蒸发时用蒸发皿,灼烧药品时用坩埚,故C错误;
D.酒精和水能互溶,不分层,故D错误.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