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和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

材料 有关资料表明,全球约有30%的土地因人类活动产生退化,每年流失土壤201亿吨。全世界每年运输中遗散到海洋中的石油高达1 000多万吨,重金属数百万吨,还有数量众多的各种垃圾。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有230亿吨,较20世纪初期增加25%;与此同时,空气中的颗粒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污染物,也在不断增加。全世界的森林面积以每年约1700万平方米的速度在减少,平均每天有140种生物灭绝。

(1)写出图中字母反映的环境问题:A             ;B        ;C              。(3分)

(2) 请简要分析世界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原因。(4分)

(3)我国北方春季常出现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                               。(2分)

正确答案

(1)土地荒漠化   酸雨危害    森林破坏

(2)沙漠边缘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过度放牧与垦殖,植被破坏严重

(3)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试题分析:

(1)A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B位于欧洲的西北部,主要环境问题是酸雨;C位于我国的三大林区,非洲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森林破坏。

(2)世界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原因是沙漠边缘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过度放牧与垦殖,植被破坏严重。

(3)我国北方春季常出现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主要和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有关。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世界重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世界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原因和我国北方春季常出现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环境保护】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生活、生产、汽车等排放的残留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大城市多年平均PM2.5的季节变化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城市PM2.5季均值季节分布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4分)

(2)简述PM2.5.污染的防治措施。(6分)

正确答案

(1) (4分)冬、春季大于夏秋季(2分);。夏秋季多雨,大气自净能力强于冬春季(2分)。

(2)(6分)加强污染源的控制(控制机动车增长,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2分);植树种草,提高大自然的自净能力(2分);加强监测、预报和管理 (2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可以看到,PM2.5季均值冬、春季大于夏秋季。这主要是夏秋季多雨,大气自净能力强于冬春季,即空气中的颗粒物被做为雨滴的凝结核和雨水一起落到地面,使大气变得洁净了。

(2)根据材料中介绍的污染物来源,加强污染源的控制。即控制机动车增长,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植被有净化空气的功能,所以要植树种草,提高大自然的自净能力。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水平,加强监测、预报和管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18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µg/m3

学校。东、北、西约1000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000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

170

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小题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4分)

小题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6分〉

小题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4分)

小题4: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4分)

正确答案

小题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小题2: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

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易扩散。

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小题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任答两点即可)

小题4: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任答四点即可)

小题1:根据表中采样点环境状况,可知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小题2:此题注意关键词“气象因素”的理解,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到风速、气温、降水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小题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主要包括云雾、降水、气温、污染大气等方面,注意抓住关键词“大气环境”,不能回答其它方面的影响。

小题4:此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回答,难度不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图(左图)

材料二:甲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联图(右图)。

小题1:材料2中①表示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受盛行风影响,该现象最有可能向_____(方向)扩展。

小题2:左图中乙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什么?

小题3:1963年,图中湖泊的面积为2.5万平方千米,到2001年,其面积已减少为不到1500平方千米。据专家预测,该湖泊20年后可能从地球上消失。试分析该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小题1:土地荒漠化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西南或南方

小题2:森林或热带雨林破坏  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温室效应增强

小题3:气候变暖、蒸发旺盛;沿湖地区用水量增大,汇入湖泊的水量减少;沿岸过度开垦,植被破坏,湖泊泥沙淤积;降水减少,气候趋向干旱。

试题分析:

小题1:材料2中反映的是土地荒漠化现象。所以①表示土地荒漠化,②表示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受盛行风影响,该现象最有可能向南扩展。

小题2:左图中乙地是热带榆林区,所以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或热带雨林破坏,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温室效应增强。

小题3:该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蒸发旺盛;沿湖地区用水量增大,汇入湖泊的水量减少;沿岸过度开垦,植被破坏,湖泊泥沙淤积;降水减少,气候趋向干旱。

点评:在热带雨林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

我国南方一些山区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加剧,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又使自然灾害影响加剧,进而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图10示意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

扼要说明为实现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正确答案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立体农业道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政府给予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答出5点即可,10分)

本题考查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措施。根据生态环境恶化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考虑,采取的措施为: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立体农业道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政府给予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等。回答本题应根据表格有针对性的回答。

下一知识点 : 环境问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