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共77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隆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腾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分析该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
正确答案
(1)政策:海禁政策(闭关政策)。限制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目塞听、固步自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
(2)状况:近代中国大量输出农产品;大量输入技术和工业品;洋人控制关税(操纵市场);双方交往中西方占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并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绸布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瑞蚨祥1862 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 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 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中“青岛瑞蚨祥生产经营销售额变化曲线图”,说说1912年—1925年、1937年—1949年这两个阶段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扼要指出这两个阶段发生变化的相应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受通商口岸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1912年至1925年变化趋势:短暂的繁荣或短暂的春天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欧洲列强忙于;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爱国热忱推动;国内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反帝爱国的群众运动1937年至1949年:日益萎缩直至陷入绝境原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和经济掠夺:美国的经济侵略加剧;官僚资本的排挤;国民政府加税及通货膨胀
西方世界的挑战
材料一:第三十四款 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
——《望厦条约》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此表所列为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单位:万英镑)
材料三: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这些问题汇合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1856年,三国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朝廷告知可允许作一些合理的小变动,但重大条款不予考虑,以免万年和约《南京条约》失去其意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问题:
(1) 材料一中《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款规定了什么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所述的“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的原因是什么?当时中国内部正面临怎样的统治危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清政府应对西方世界挑战态度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条约一经签订,双方应遵守;如确因情况变化,须经双方协商而定。
(2)中国人民购买力低下;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目的没有实现;
(3)对华商品倾销额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与中国方面打交道不顺畅;战后商品价格下降造成经济损失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威胁清政府统治。
(4)“略”(言之有理即可)。
2008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68周年。那么,请你判断,170年前,我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是
[ ]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洋货涌入中国市场,导致“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它所反映的实质是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