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6.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2 分

37.留学生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留学生享受唐政府的优待。为了照顾外国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宾贡进士以新罗、大食、渤海等过的留学生为多。宾贡进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十大岁考中进士,后再唐淮南节使军中任职。各国入唐学生对国际交往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在长安招聘人才,交结其他国家使节,搜集或出资购买书籍,特别是他们将学习、了解的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从而更增加了盛唐的国际色彩。

    ——摘编于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二 玻利瓦尔在书信中写道;“我被送到欧洲学习。…… 我研究过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玻利瓦尔研究者比拉认为:“近代法国作家和哲学家的作品给了他以最坚实的文化知识。孟德斯鸠的作品主要给玻利瓦尔以思想上的启迪,而卢梭的著作则引起他感情上的共鸣。”玻利瓦尔访问意大利期间,到蒙特萨克罗远足,想到罗马的光辉和贫困,激动得脸色骤变,宣誓要为美洲的独立献身。可以说,这就是解放者诞生的时刻。

    ——摘编自[委内瑞拉]傲骨斯托·米哈雷斯《解放者》

  材料三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重新探索救国真理。1901年,邹容离开重庆前往日本。到日本后,邹容一面勤奋地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论和历史,如《民约论》、《法国革命史》等书;一面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在日本期间,他还写成《革命军》一书初稿,回国后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署名出版。章太炎为之作序,称许《革命军》为“义师先声”。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入唐留学生增加唐朝国际色彩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罗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受到唐朝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玻利瓦尔的思想来源和奋斗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玻利瓦尔作为“解放者”的巨大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邹容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容等留学生所传播的革命思想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4) 简要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应如何发挥留学生归国人才的积极作用。

正确答案

(1)入唐留学生来自多国;宾贡进士在唐朝入仕做官;推动了国际交往;将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设立国学,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

(2)欧洲启蒙思想;争取美洲独立。领导了西属南美独立运动,推翻了西班牙在南美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3)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历史;投身民主革命斗争;著《革命军》。为以后革命军的兴起制造了舆论;为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思想准备。

(4)略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唐诗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2 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正确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

(2)英、法等国。  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美国总统成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3)《庶民的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

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

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李大钊: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8 分

37.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其……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列……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稽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

(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清末驻日参演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斐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摹效西法,惘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频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书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3)简述日本“摹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可通过多个主题体现出来。

(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出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单阐释。

要求: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选择要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

正确答案

(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基本原则: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作用:否定君权神授和批判君主专制;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

(3)经济政策:殖产兴业。具体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建立国营模范企业,扶持私人企业发展。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重视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长;仿效日本,维新变法。

(4)选择主题示例:

①主题:救国道路的思想探索

序号:4,5,6

②主题: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斗争

序号:3,5,11

③主题:政治领域的爱国主义表现

序号:3,5,9,10,11,12

补充的新资料:(略)

简要阐释:(略)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23.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7.学者段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到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断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7. 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7.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正确答案

D

解析

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7 分

  39.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a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学科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a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严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ae译为“科学”,呼吁。民国初年,译作“赛园斯”的科学思想。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造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星城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中国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统一形成,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中人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正确答案

(1)科举制度;“究天理”。

(2)

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3)代议制度建立;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

(4)“经济”一词,古代为“经世济民“之意,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今为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粉丝“一词旧是中国常见的食品之一,今天在各大新闻媒体中,经常会用 “粉丝”来代表忠实的歌迷、影迷等狂热者。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程朱理学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25.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挣一日之短,以后拖着长辫,心里眷念帝制的老先生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作讨论,同席笑谴,这一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35.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是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规划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正确答案

B

解析

B得3分,C得1分,D得1分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39.妇女与教育

   

  材料二: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    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正确答案

水平1: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

水平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水平和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

水平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水平4: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社会习俗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5 分

41.近代中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

  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官崎寅藏的谈话

  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张謇《对于救固储金之感言》

  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

(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示例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时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顺应了世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示例二: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是民族资本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救国思想在民族资本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示例三: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们以此作为向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具有进步意义,应予充分肯定;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陈独秀所说的“民主”,照搬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解析

从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分析近代中国三种救国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它们都出现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借鉴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指导了辛亥革命和民国的建立,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推动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在近代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大背景下,三种救国论都无法从根本上拯救中国。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下一知识点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的经济及思想解放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