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5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4年英国颁布的《专利法》规定,发明人享有14年的专利和特权,“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使用这项发明”。这部专利法被看作近代专利制度的最早起源。此后,美、法、德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研究统计,《专利法》出台后的200年里,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1680—1689年,登记53项发明专利;1690—1699年,登记102项发明专利;1700—1759年,登记379项发明专利。由于专利制度保障,很多商人投资各种发明创造,为新发明的市场化提供制度保证。例如,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的运行效率,获得专利,得到了巴洛克、博尔顿等企业家的风险投资,促进了蒸汽机技术的市场化进程。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0年登记专利,该专利在英国得到广泛推广。

——摘编自何成刚:《拓宽史学视野,提升史学水平》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引入中国。但洋务运动以“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把中国专利制度引上了畸形发展之路,直至清王朝覆灭,清政府始终没有正式的专利法规出台。以下为洋务运动时期部分有代表性的专利案例:

——摘编自刘秀平;《迟滞与成长——近代中国专利制度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若无英国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来必有可能”。李约瑟之谜全新解释:专利制度导致近代中国与欧洲在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模式上产生巨大分野,进而导致产业革命在欧洲而非中国发生。

——摘编自何成刚:《拓宽史学视野,提升史学水平》

36.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推行专利制度的历史背景,比较晚清中国专利制度与西方近代专利制度的主要不同。

37.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西方近代专利制度与晚清中国推行专利制度的影响。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背景:

①两次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兴起,市场竞争激烈;

②西方近代专利制度的引入;

③洋务运动发展官督商办民用企业的需要。

不同:

①西方近代专利制度产生早,发展快;而晚清中国专利制度引进晚,发展慢。

②西方近代专利制度以保护知识与技术产权为核心;而晚清中国专利制度以保护企业垄断经营权为主。

③  西方各国都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而晚清中国始终没有正式的专利法规出台。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能力。“背景”结合材料信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引入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不同”:“这部专利法被看作近代专利制度的最早起源。此后,美、法、德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由于专利制度保障,很多商人投资各种发明创造,为新发明的市场化提供制度保证”。结合两则材料对比回答。

考查方向

近代中外经济制度:专利制度

解题思路

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回答“背景”;通过材料之间对比按要点归纳回答“不同”

易错点

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回答。

教师点评

充分发掘材料信息是关键。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影响:西方近代专利制度推动了发明创造与技术革新,促进了欧美工业革命的发生,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

晚清:中国专利制度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对于集中资本、防止国内过度竞争与外商排挤、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但变相的专卖与垄断经营,又阻碍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和晚清社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能力。有关“影响”的信息:“研究统计,《专利法》出台后的200年里,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由于专利制度保障,很多商人投资各种发明创造,为新发明的市场化提供制度保证”。“洋务运动以’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把中国专利制度引上了畸形发展之路,直至清王朝覆灭,清政府始终没有正式的专利法规出台”。

考查方向

近代中外经济制度:专利制度

解题思路

提取材料有关“影响”的信息,结合所学全面回答。

易错点

回答不全面。

教师点评

结合材料,准确回答。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7. 1876 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西学东渐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7.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时期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西学东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 分

34.清末的文章《狮子吼》中说:法国革了几次命,终成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明末清初我中国亦有一个卢骚(卢梭)——黄宗羲,他写的书已包含民约之理,比《民约论》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以上情形体现了

A.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

B.《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

C.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常见现象

D.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

正确答案

C

清末由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亡图存,所以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常见现象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西学东渐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10.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幅地图的绘制者是

A沈括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徐光启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西学东渐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西学东渐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4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 ~ 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西学东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8 分

  3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格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王,亦同此理;今尔国遣排尔(指马格尔尼)前来祝福,自应尊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者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3)概括轮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 “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西学东渐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

38.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的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有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正确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海禁政策西学东渐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15.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正确答案

D

解析

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由时间限定即可排除A项。由题干引文中的“创世”“变局”“不世出之机”可知该文作者积极评价西学之东渐,是主张适应时代需要进行变革的,排除B、D两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

知识点

西学东渐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西学东渐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6.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这反映作者(  )

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西学东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0 分

2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若从清未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西学东渐维新变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7 分

  39.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a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学科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a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严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ae译为“科学”,呼吁。民国初年,译作“赛园斯”的科学思想。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造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星城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中国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统一形成,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中人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正确答案

(1)科举制度;“究天理”。

(2)

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3)代议制度建立;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

(4)“经济”一词,古代为“经世济民“之意,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今为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粉丝“一词旧是中国常见的食品之一,今天在各大新闻媒体中,经常会用 “粉丝”来代表忠实的歌迷、影迷等狂热者。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程朱理学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9.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西学东渐
下一知识点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的经济及思想解放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