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海上探索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朝贡关系的确立证明中原王朝的合法性。而朝贡贸易也并非以利润为导向,而是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依照“薄来厚往”的原则进行,基本上可以说是经济利益单向输出……(明清时期)在禁海政策的影响下,中国海洋活动发展逐渐偏离了正常轨道。海洋观的落后使中国对于海洋的认识始终没有达到西方近代海权的高度。网

——摘编自刘小军《关于中国当代海权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84次,入侵舰艇1860多艘,入侵兵力47万人。严酷的现实给大清国带来了强烈的思想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海权对中国的重要。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还出现了林福祥的《平海心筹》、严如煜的《洋防辑要》、李光建的《海防新编》和桂文灿的《海防要览》等一大批探讨海防问题的著作。清政府在海防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甚至一度建成一支在亚洲首屈一指的庞大舰队。

——摘编自《中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

⑴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海洋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6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4分)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海权对中国的重要”的具体表现。 (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暴露了中国海防的什么问题。(2分)

⑶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4分)

正确答案

(1)问题: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经济利益;后期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了海洋活动的正常发展;海洋观念落后,缺乏海权意识。(6分)

原因: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保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保守性和封闭性。(4分,任写两点得4分,鼓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合理答案)

(2)表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出现一批讨论海权的著作;清政府加大海防建设(4分,任写两点得4分)

问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海权意识淡薄,有海无防。(2分)

(3)略(4分,采用等级评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其目的在于通过朝贡关系的确立证明中原王朝的合法性。而朝贡贸易也并非以利润为导向,而是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可以看出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在于不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而是以政治目的为基础的。从材料“在禁海政策的影响下,中国海洋活动发展逐渐偏离了正常轨道。”可以看出海禁政策影响了对外贸易。(2)从材料“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林福祥的《平海心筹》、严如煜的《洋防辑要》、李光建的《海防新编》和桂文灿的《海防要览》等一大批探讨海防问题的著作”等信息进行概括。(3)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此类问题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艾德荣教授认为应该区分两种工业革命,一种是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另一种是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宋代与1750-1850年的英国属于前一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商业性质的城市化,交通系统逐渐发达,商品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支撑市场的组织开始发展。 ——艾德荣《重新定义工业革命:宋代与英国》

材料二  1870—1914年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通常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多个工业国家的崛起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王加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分别列举宋代与1750—1850年英国的主要科技成就。如何理解宋代是“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请以相关史实加以说明。(8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0—1914年世界市场走向成熟的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宋代主要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2分,答对两点即得2分。)

1750年—1850年英国的主要科技成就: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万能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法拉第发现电磁现象。(2分,每点1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得2分)

理解宋代是“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宋代打破城市坊市制,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达,沿海港口城市繁荣;景德镇成为“瓷都”,开始出现专业化市镇;私营手工业发展,国内贸易发展,乡村和城郭有草市,市场发展具备一定条件,手工业行会组织成立。(4分,一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得4分,要求史论结合,史实1分,论述1分。)

(2)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①是否基于科学(或科学所起作用不同)。(2分)②世界市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领先,形成一个中心或英国独霸局面(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多国竞争,形成多个中心(1分)。(每点2分,共4分。)

1870—1914年世界市场走向成熟的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2分);工业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列强全球扩张;列强资本输出;国际贸易发展;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等(2分,每点1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得2分)。(4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在宋代,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1750—1850年英国的主要科技成就”即是考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取得的成就。理解“宋代是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实际是考查宋代当时的社会背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分析1870—1914年世界市场走向成熟的原因”实际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5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以世界市场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构建,是人类历史主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步入世界市场的问题上,存在两个观点:

观点1:在16世纪和17世纪,中国是早期世界市场体系构建的“引擎”(发动机)之一。由于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并推动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铜币和其他商品进入世界市场。

观点2:鸦片战争前,中国白银开始大量外流,至二十世纪初达到高峰。此时期,中国被迫逐渐卷入世界市场,并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起,至七十年代初,一直被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隔绝在外。进入七、八十年代,中国重新进入世界市场,至本世纪,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1)据材料一的观点1,结合所学,概括16世纪和17世纪,“中国对国外白银大量需求”的原因,指出中国此阶段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6分)

(2)据材料一的观点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清朝后期白银大量外流的原因,概述中国社会为改变这一局面(在此阶段)所做的努力。(9分)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新中国政府为反击美国封锁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概述七、八十年代中国得以重新进入世界市场的国际因素。(10分)

正确答案

(1)(6分)商品经济繁荣;政府收税用白银;白银货币流通;中国白银矿产稀少;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海外贸易的发展。(任答2点得4分,不超过4分)。

主导地位。或主导国之一。2分。

(2)(9分)原因:鸦片走私及贸易;各类战争赔款;外国商品倾销;中国传统外销产品滞销。(任答2点得4分,不超过4分)。

努力:林则徐广州禁烟;开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商战”、实业救国、提倡国货、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开展清末“新政”鼓励民族企业发展;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条件;义和团运动反帝斗争。(其它言之成理亦可得分。任答1点得1分,答出2点得3分; 答出3点及以上得5分。不超过5分。)

(3)措施:(4分)一边倒(观点),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解释);抗美援朝;积极与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制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提出五项和平原则;(其它言之成理亦可得分。任答1点得2分,4分。不超过4分。)

国际因素: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席位和权益;国际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和平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任答1点得2分,不超过6分。)

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和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第一小问时间上,16、17世纪是中国的明清时期,白银是市场商品流通交易的媒介,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应和此时期中国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有关,特别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其次和张居正改革后政府的税收政策调整有关,至于中国白银矿产稀少,这个答案个人认为到不如概括为“白银矿产开采和供应量有限”更严谨科学,这个答案要点可以从材料“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中反向求证可得。第二小问,从材料中“中国是发动机之一”可以得知,是世界市场的主要推动国之一。

(2)本问主要考查考生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首先关注提问的时间段,是鸦片战争前到20世纪初,分析白银大量外流的原因,考生可以以时间为轴逐一总结与白银外流有关的史实即可;在思考第二小问时,考生应注意把题干中的问题具体转化为“鸦片战争前到20世纪中国社会为遏制白银外流做出了哪些努力?”,然后仍然以时间为轴,针对第一问中导致白银外流的原因,来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中国社会做出的反应和努力,如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逐一对应思考作答;这类正反式提问的设计和答题思路技巧,考生要认真体会。

(3)本问主要考查考生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概括1949至60年代在外交上的努力与成就即可;第二小问,注意审题是“国际因素”,然后把着眼点放在70、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总结概括。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随着明清商业的发展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对士商的评价也悄然发生变化,抑商观念开始松动,甚至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弃儒从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                

——(明)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

材料二  开国百有五十年,承平日久,人材日多,生徒日盛。学校廪增,正额之外,所谓附学者不啻数倍。此者选自有司,非通经能文者不与。虽有一二幸进,然亦鲜矣。略以吾苏一郡八州县言之,大约千有五百人。合三年所贡,不及二十; 乡试所举不及三十。

——文徵明《三学上陆冢宰书》

材料三 君讳篑……幼治书,年十九丧父居忧,读丧祭礼,乡党以孝称。遭乱,乃弃学子业不治,就市廛卖米。

——(清)朱彝尊《布衣周君墓表》

材料四 贸易之际,人以欺为计,予以不欺为计。故吾日益而彼日损。

——(明)康海《对山集》

材料五 “正德年间,岁欠歉饥,蓄储谷粟可乘时射倍利”……(徽商汪平生)“不困人于厄,悉贷诸贫,不责其息,远近德之。”

——《祁门倪氏族谱》下卷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士商地位有何新的看法? (2分)

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之际出现“弃儒从贾”现象的缘由。(2分)

依据材料四、五,指出明清时期部分商人的经商理念是什么?指出产生这种经营理念的思想根源。(4分)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清时期士人对商品经济发展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所起的作用。(4分)

正确答案

(1)打破传统市商观念,认为市商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贵贱之分)。(2分)

人口增加使科举艰难;政局动荡,生计艰难,致使士人弃儒从贾。(2分)

诚信(不欺);重义轻利。(2分)儒家文化。(2分)

改变传统观念,弃儒从贾,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分)

受重农抑商观念影响,致富后买房置地,阻碍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分)

试题分析:(1)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四民异业而同道”、“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等信息可以得出当时作者打破传统市商观念,认为市商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贵贱之分)。

(2)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三概括”。由材料二中的“虽有一二幸进,然亦鲜矣”、“略以吾苏一郡八州县言之,大约千有五百人。合三年所贡,不及二十; 乡试所举不及三十”可知人口增加使科举艰难;由材料三中的“遭乱,乃弃学子业不治,就市廛卖米”可知政局动荡,生计艰难,致使士人弃儒从贾。

(3)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四、五”回答。由材料四中的“予以不欺为计。故吾日益而彼日损”可知是诚信(不欺)的理念;“不困人于厄,悉贷诸贫,不责其息”可知重义轻利。这种观念如果找其思想根源的话,只有从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可以找到。

(4)题目要求“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中明清时期社会对士商的看法和观念的改变,认为工商皆本,可知改变传统观念,弃儒从贾,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重农抑商观念影响,致富后买房置地,会阻碍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侯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地区对外贸易的特点,(2分)并分析其原因。(2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一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3分)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3分)

正确答案

(1)特点:商品比较丰富;交流范围扩大。(2分)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官府鼓励对外贸易。(2分)

(2)因素:自然经济的束缚;官办商业的压制;重农抑商的传统。(3分)

(3)西方列强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动接受工业文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3分)

试题分析:(1)该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说明外贸的商品丰富;“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对外贸易的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有“农业发展”、“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

(2)古代商业的发展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并未形成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社会地位不高;市场开放程度的限制;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和税收政策的限制等多种因素促成的。

(3)材料三主要论证了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历史进步性。中国并不是自发地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而是在外国列强侵略之下进入的,是“欧风美雨”的的产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南北人口比例对照表

材料二:中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图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据表格分析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什么?(1分)其主要原因有哪些?(1分)

(2)民族迁徙对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何积极影响?(3分)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分析民族大迁徙对我国古代南方经济产生哪几方面的影响?(3分)

正确答案

(1)总趋势:由北向南迁移。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1分)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1分)

(2)①促进民族融合。②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③形成新的民族如回族。④推动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选3点,每点1分)

(3)影响:①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②经济重心的南移。③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大部分集中在南方(长江三角洲)。④最早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任选3点,每点1分)

本题主要考察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1)问,趋势从表中数据即可得出结论,原因主要是北方的战乱频繁和南方的相对稳定。(2)问,主要从民族迁徙对民族之间的交流所起的作用来分析,总体的作用就是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问,主要从南方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来分析,包括劳动力、技术、城市与贸易、生产关系等诸方面。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5分)人口增长与人口构成的转变,关系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徽商澹漪子所著《天下路程图引》,刊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书中汇集明水陆路引100条,以记载水陆交通路线的站名和里距为主,同时涉及沿途各地的物产风情、名胜古迹以及具体的交通条件等。如卷一《芜湖由安庆转至团风镇路》:“安庆府,竹牌头搭石牌小船,八十里至石碑。如水小,就在此雇驴。如水大,竞搭船至太湖县起旱,头口钱略可省些。五十里至仓下。中伙。三十里至太湖县。”

——王子今《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材料二:下表是16至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1)据材料指出明朝时期的商业发展有怎样的特点?(5分)

(2)表格内容反映英国城市居民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团结合作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安徽大学珍藏的康熙年间“新安人”谢胪一的一份商业经营合同书。

合同书原文如下:

立议合同汪元长、谢胪一,向因两家各有绸布店业开立  汉镇,历年收看客货,以致获利艰难。今两家情同志合,议请谢占武兄坐庄苏州,置买绸布等货。开单下苏(注:苏指苏州。下同。编者注),公同酌议:各开各店应用之货,以便配搭发卖;所买之货来汉(注:汉指汉口。下同。编者注),照单均分,毋得推诿:在汉置粮等货下苏,得利照本分息。在苏对会亲友银两置货,倘货未到,两会票先至,各照来信会票应付。其有货来,或要多收者,照苏原价加利三厘钱,以补少收之家。又,在汉两店来往,议定现兑银两,加利五厘钱。庶彼此通融而攸远矣。但两地买卖货物,不得徇私肥己,倘有此情,神明鉴察。今欲有凭,立此合同二纸,各执一纸存据。

计开:

一议谢占武兄俸金九五色银三十两

一议公账之银无得代亲友买物

(1)依据材料指出康熙年间徽商经营活动的特点。(4分)并分析这种经营活动对徽商的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2分)

材料二 右图所示宣传画 

(2)你从材料二中可以解读出哪些信息?并指出依据。(8分)

材料三  1870年各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材料四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0%。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

——据高德步著《世界经济通史》整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两种做法的目的。(4分)为规划世界经济秩序、防止悲剧重演,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为此做了哪些努力?(4分)这些努力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特点:利用成熟完备的合同内容规范行业内的商业经营活动;行商和坐商相结合,经营方式日趋成熟;讲求分工与协作,利益与责任共担。(4分,两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发挥集体力量,增强外部竞争力,推动徽商的整体发展。(2分)

(2)历史信息:①宣传画出现的历史背景是八一三事变;(2分)

②宣传画作者、发布者,以及国民政府都主张(或赞成)团结起来、一致抗日。(2分)

依据:①宣传画中的文字,如“八一三”,“全民抗战”,“唤起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2分)

②画面中人群的涌动及画中紧握步枪高高举起的健壮有力的手,队伍中飘扬着的青天白日旗。(2分)

(3)19世纪上半叶英国目的:完成工业革命,希望凭借经济实力的强大扩大对外贸易。(2分)1929~1933年美国目的:转嫁危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缓解经济危机)。(2分)

努力: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2分)签署《关贸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2分)

影响: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世界经济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4分) (2点即可)。

(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各题总分)

试题分析:

从材料的解读来看,利用成熟完备的合同内容规范行业内的商业经营活动;行商和坐商相结合,经营方式日趋成熟;讲求分工与协作,利益与责任共担。这些做法有利于规避内部恶性竞争,优势互补,发挥集体力量,增强外部竞争力,推动徽商的整体发展。

(2)从图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宣传画出现的历史背景是八一三事变;主张(或赞成)全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宣传画中的文字,如“八一三”,“全民抗战”,“唤起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画面中人群的涌动及画中紧握步枪高高举起的健壮有力的手,队伍中飘扬着的青天白日旗。

(3)19世纪上半叶英国目的: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有大量的商品需要投放国际市场,因此需要自由贸易,于是降低关税,希望凭借经济实力的强大扩大对外贸易。1929~1933年美国目的:转嫁危机,禁止货物进口冲击国内市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

为了改变恶性竞争,随意提高关税,阻碍世界贸易,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签署《关贸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这些努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世界经济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问。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己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企业产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之后有了比较快的发展,1912—1919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朱伟东《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民族工业在1912—1919年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6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为何把这一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2分)

正确答案

(1)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任意四点得8分)

(2)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被近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③群众性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⑤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2分。若答“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给1分)

试题分析:(1)因素: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回答,所以由材料一中的“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精通批发和零售”、“有了专业经理”、“有理财专家”等信息得出答案即可。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包括中外两大方面的原因。诸如: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被近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③群众性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⑤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的原因:主要考虑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无论是隋唐时期,还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都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及至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更是紧紧连在了一起。请结合唐朝、明朝及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手工业、工业城市分布情况,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在唐朝和明朝时期,除当时的都城外,这些城市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它们的发展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3分).

(2)明朝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明朝中后期,城市的发展又增加了什么新因素?这些新因素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洋务运动时期,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4)洋务派兴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它在客观上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你对此进行简要的评价。(3分)

正确答案

(1)原因:当时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发展趋势:反映了我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2)明朝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生产性和商业性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削弱。新因素: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思想家。(3)特点: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原因:这些城市大都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些城市倾销商品,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扩大了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4)洋务派兴办洋务的目的是维护、巩固清朝统治。客观上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人才。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本题以现实热点——城市发展为主线,把唐朝、明朝和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手工业、工业城市分布联结起来,时间跨度大,综合性强。考生解题时切勿心慌,要一步一步来。本题以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为切人点,引出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本题属于“无图考图”题,要求学生对这三个时期的城市分布图记忆明确,考查学生把图表放人大的历史背景中的分析、概括能力。因此学生应纵向分析概括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从中提炼出唐朝、明朝及洋务时期的相关内容。

下一知识点 : 古代的经济政策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商业的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