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材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4分)

(2)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政府仍然坚持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6分)

正确答案

(1)状况:商人贸易活跃,为追逐利润而背井离乡;海上贸易发达;出现“夜市”和“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

(2)重农抑商。原因:统治者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为了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第(1)问,首先需要读懂材料,再提取与唐宋商业发展状况有关的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的“海客”和材料二中“客纷纷”指商人活跃,材料二中“夜市”和材料三中“草市”指当时出现“夜市”和“草市”,材料四中“盗贼”“劫杀”指商人面临安全保障问题。第(2)问,要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历来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和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有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宫城,东西4里……皇城,东西5里,115步……城市,总110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54坊及东市……街西54坊及西市。”

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广东佛山镇“……晨,街西坊工聚之……织造老板供给纺工棉花二斤,收回棉纺一斤”“织造各种布匹,工人共约五万人,工作需要紧急时,工人就大量增加。仅此地约二千五百家织布工场……远胜苏杭”。

——《手工业发展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市”和“坊”有何区别?(4分)

(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特点?(5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情况?通过材料三和前两段材料的描绘,你对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认识?(5分)

正确答案

(1)唐朝长安。“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坊”为住宅区。

(2)北宋东京。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区域,出现了“瓦肆”。

(3)清朝。丝织业发展,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加多。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但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只能缓慢发展。

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材料,并理解三则材料的关系,通过读材料判断是讲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市,并通过其中的关键字词知道分别是唐朝的长安,宋朝的东京,及清朝的佛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战国时期尽管有许多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但商业仍较前代发达。试指出这些不利因素(6分),同时分析此时商业较前代发达的主要原因和积极意义(6分)。

正确答案

不利因素: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度量衡、货币、车轨等不统一;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6分)

发达原因:封建制度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分)

积极意义:商业发展,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在商业发展中力量壮大的商人通过买田置地成为地主,增强了地主阶级的力量,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4分)

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市场和安定的社会环境,而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导致市场、货币、度量衡、车轨等的不统一阻碍了商品的流通和商业的发展。同时这个时候封建制度刚刚确立,各国为了保护封建经济,在政策上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发达的原因还是要从当时的时代特征考虑,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刚刚确立,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积极意义方面,封建制度刚刚建立的初期,商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应该还是从促进新生的生产关系发展这一角度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张:重农抑商。

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

根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日:“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摘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材料三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市舶司;十三行。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可减轻百姓负担。清朝前期对外贸易因受到严格限制而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发展,具有被动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世界之间的经济交流,给人类带来喜和忧,也改变着世界的面貌。阅读下列有关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对新土地进行殖民和占有,……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2)依据上述文字材料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3)根据材料描述英国对外贸易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这种状况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三图片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表现。中国为应对全球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达;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17世纪瓷器输入欧洲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刺激欧洲人掌握制瓷技术,制造出精美瓷器。

(2)美洲开始沦为欧洲殖民地;促进了世界物产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3)英国进口的工业原料和食品多,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耕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副产品商品化,商品经济发展;掠走财富,带了贫穷。  

(4)主要表现:生产(生产经营)的全球化、投资(金融)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中国加入WTO;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一份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运湖丝并绸缎等货,自二十余万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至少之年,亦买价至(白银)三十余万两之多。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特点:丝绸为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广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对外贸易交易量大。背景: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江南经济繁荣,丝织业发达;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口通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场景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1)《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的都市生活。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分)

场景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

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结合场景二中有关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2分)

场景三

(六七十年代发行的粮票和布票)

场景四

(3)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国发行了大量粮票、布票等,当时为什么要发行这些票证?你对这一措施有何评价?(3分)

(4)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票证,在市场上现在还能找到吗?为什么?材料四中的券证与材料三中的有何不同?(3分)

正确答案

(1)该画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2分)

(2)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

式产生较早,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带来联系与出行方式的变化;处

于沿海地区,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答出任意二点给2分)

(3)生活物资缺乏或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供应不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1分)

  这一措施有利于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但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是特殊时期实行的必要措施。(2分)

(4)答案一:找不到,因为现在经济得到发展,生活物资供给丰富,人民可以自由挑选所需物品。

答案二:在收藏市场上可以见到,人民把它作为纪念加以收藏。(2分)

材料四是现在商家为了促销发行的购物券,是商业竞争的表现,而材料三中的票证是政府为了限制自由竞争的手段。(如答: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亦可)(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由广州起航经澳门为中转港的七条国际贸易航线

——据黄启臣《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

——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引用贝罗克的计算数据

(2)根据材料二,说明1750-1900年间英、美、中三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份额变化的趋势。

                                                                                                                                                                

(3)这种经济上的变化对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正确答案

(1)特点:中国对外贸易范围遍及各大洲(扩展到美洲);广州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澳门成为(中国广州)对外贸易的中转港;出口商品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进口商品以白银和当地土特产为主(或:白银大量输入)

(2)英国制造业的比重在1750-1880年间不断提高,但1880年后开始下降。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制造业处领先地位,但进入19世纪后逐步下降。美国在世界制造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到1900年已居领先地位。

(3)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层反抗斗争中国各阶级以自身阶级利益为目标进行了探索。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中国,朝廷因战争开支或财政危机向民间借债,最早可以追回到2600年前的齐国,当时因战争费用,管子建议向民间富人借钱。从那以后,各朝代可能都这样做过。但是,在现代银行于19世纪末出现在中国之前,一方面这种私人借贷的规模有限,风险分摊的范围也很有限,传统中国的民间借贷利率在许多世纪里高于30%;另一方面借贷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到一年,这么短的期限对缓解朝廷财政危机帮助不大。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如果是民间私人之间借贷发生纠纷,被侵权方可向对方讨债,甚至打官司;可是,如果私人把钱贷给朝廷,在专制皇帝不还债时,你可能只能仰天长叹了。因此,在皇权之下,即使朝廷想借债,也不会有太多人愿意借出。中国一直没有发展出长期限的资本市场,这当然限制了朝廷解决财政危机的能力,使朝代更替的速度加快。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政府的财政与王室的财政分开,英国政府发行的债券变成了英国国债,而不再是王室的债务;因为有了议会作保证,英国国债的信誉度大大增强,成为伦敦金融市场中备受投资者追捧的证券。金融市场的活跃,吸引大量的商人与银行家们从欧洲各地迁往伦敦,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开始向伦敦转移。

——央视纪录片《华尔街》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政府向民间借债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国债所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国债的看法。

                                                                                                                                                                

正确答案

(1)结果:中国古代政府向民间借债未达到预期效果(没有很好的解决财政危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朝代的更替。原因:  ①缺少现代金融机构和体系的支持②中国古代政府向民间借债规模小、利率高、期限短。③政府专制、信用差。

(2 )作用  ①促进伦敦金融市场的活跃,使其最终成为近代国际金融贸易中心;②为近代英国大国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经济支持。原因:  ①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民主制度,提升了国债的信誉度;②现代金融机构的确立。

(3 )①国债的发行受政府信誉的影响,根本上则取决制度; ②适度、合理的发行国债可以帮助国家解决困,促进发展同时给百姓增加致富渠道。

下一知识点 : 古代的经济政策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商业的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