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 共56题
20.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计时,而要做到准确方便计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立杆测影,划分一日”,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原子钟……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
①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能够获得全部真理
②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③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④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表明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正确答案
解析
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说明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错误,人类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④错误,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所以正确答案为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认识的发展历程的知识
解题思路
1、审材料,明确考查的是认识的发展历程的知识,人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结合材料,调动生活与哲学认识论的相关知识,排除与题意无关和错误的选项①④
易错点
不知道人类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不知道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知识点
20.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浪潮正席卷全球。VR技术是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等技术,创造出一种让人身临其境体验的人机交互手段。它可以广泛应用于规划设计、古迹复原、教育培训等众多领域,促进了全息视频、电子游戏、VR眼镜等新产业发展。借助VR技术,可以使我们
①避免认识存在的主观性
②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③摆脱客观条件对实践的制约
④拓展与深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正确答案
解析
借助VR技术,可以使我们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拓展与深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错误,认识的主观性不可避免;③错误,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不可能摆脱客观条件对实践的制约。所以正确答案为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等知识
解题思路
1、审材料,明确考查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等知识。
2、结合材料,调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排除与题意无关的选项①③。选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不知道人认识的主观性不可避免;不知道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知识点
29.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正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治国理政总体方针略的发展所体现的哲理是( )
正确答案
知识点
10.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变化说明
①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②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③真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 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正确答案
解析
四个选项表述是正确的,但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理论、认识上的变化,没有说明这一变化对实践的作用,也没有实践方面的分析。故排除①④。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强调了治国理念的变化,并没有提及这一理念对实践的作用以及实践对这一理念的作用。故排除故排除①④。
易错点
做选择题时既要考虑选项本身表述是否正确,也要根据材料,看其是否符合题意。
知识点
9.新西兰一家园艺研究所研究发现,水果成熟时会释放挥发性的化合物,而且随着成熟程度的增加,其浓度也会有所变化。研究人员正是根据水果这一特性,制成了一种能“感知”水果是否成熟的标签。当水果成熟时,标签通过感知其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而变换颜色。新西兰发明感知水果成熟度的变色标签纸的出现说明
①感知水果成熟度变色标签纸的产生是人脑的机能
②实践创新的发展使得人类认识对象和范围的日趋广阔
③人类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让我们能动认识世界
④人类发明感知水果成熟度变色标签纸源于意识的自主选择性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以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为背景材料,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但是不能直接产生物质,实践才能直接产生物质,所以①表述是错误的;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②正确,科研成果的出现也体现的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③入选;④观点错误,意识不是发明感知水果成熟度变色标签纸的来源。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主观题和选择题都常出现,常以一切科研成果的出现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区分意识能动性的三个表现,知道意识的作用是第二性的,具有间接性。实践才是直接的。
解题思路
1、阅读材料,正确理解材料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2、调动知识,,知道意识的能动性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能创造物质 不能作为创造物质的来源排除①④,选出正确选项B
易错点
未能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性是间接性的, 不能直接创造物质,不能作为创造物质的源泉,不能排除错误选项①④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