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共65题
10.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反复温习中医古籍,不断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启示我们()
①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是获得认识的来源
②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中医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③获得真理是中医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实践基础上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了研究的不断发展
正确答案
解析
认识的来源应该是实践,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获得认识的间接来源之一,并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所以①错误;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传统中药理论也是一种认识,②正确;
中医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实践中更好地救治伤病而不是获得真理,因为真理也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③错误;
科学研究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④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察了真理的相关知识。
1.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一的。)
3.真理是有条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是具体的。(即任何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于实践相关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必须正确地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同时,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人们获得真理也是为了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
易错点
1.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这一点需要牢记,学习只是实践的一种情况,要正确的学会区分。
2. 科学理论研究出来最终依然要回去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知识点
21.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材料中“一位农民气象员对‘蚯蚓叫,大雨到’这一农谚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故④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本题材料中“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②正确;①错误;③与题干无关。所以正确答案为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
解题思路
1、审材料,明确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
2、调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排除错误和不符合的选项,选出最佳选项。
易错点
不知道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应具体分析,不能排除无关选项。
知识点
1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材料中“一位农民气象员对‘蚯蚓叫,大雨到’这一农谚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故④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本题材料中“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故②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故不能入选;③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解题思路
1、审材料,明确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
2、调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明确并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排除不符合的选项,选出最佳选项。
易错点
不能结合材料判断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能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知识点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 )
正确答案
知识点
23.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清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④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材料中“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判断“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清青蒿素”是基于屠呦呦的科学实验(实践)。因此,第①项“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入选,而新型抗疟从无到有,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故④入选。第②项“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是主观唯心的思想,排除;第③项“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与材料无关。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政热点为素材,反映时代特点,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侧重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考生的学科素养和发展潜力;考查学生参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能力。
解题思路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易错点
对“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不理解导致误选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