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 共975题
美国建国以后,棉花种植不断地扩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棉花王国”。棉花的种植对于美国意味着什么?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小题1:概述棉花产量和奴隶人数的变化情况。(2分)
小题2:这种变化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小题3:为什么图表中的年代只列到了1860年?(3分)
正确答案
小题1:棉花产量和奴隶人数持续增长。
小题2:奴隶制不断扩张;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的对立加剧;美国社会走向分裂。
小题3: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1861年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随后林肯颁布《解放黑奴宣言》,黑人奴隶制度被废除。
略
(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1世纪,阿拉伯商人将精美的细棉布带入欧洲。15世纪,英格兰出现棉花种植,随后被英国殖民者带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18世纪中叶,棉纺织业率先出现了机器生产,英国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工业化生产扩大了对棉花的需求。英属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棉花主要供应地。创造了所谓“棉花王国”的神话。美国的南方种植园主千方百计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并且认为“人们不敢向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开战,因为棉花就是王。”
——摘编自[法]埃里克·奥森纳《棉花国之旅》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原料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种植业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10分)
正确答案
(1)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10分)
(2)促进南部经济发展;加强与英国的经济联系;推动奴隶制的扩展;加剧南北矛盾,加速美国内战的爆发。(10分)
试题分析:(1)紧密结合材料,从材料中仔细提取答案。如政府政策的推动: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技术的改进与推广:“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等等;
(2)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解答,因为材料中棉花的种植对美国的影响只有这两处:“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和“成为英国的棉花主要供应地”;而其他的影响必须结合教材所学知识来解答了,因为种植业主要在南方,种植园主扩展种植园,因而实行的黑人奴隶制度也不断扩大;而且因为南方种植棉花主要供应英国,使得本国北方缺少南方的工业原料和工业市场,所以随着南方的扩展,南北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材料三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创造的这种政治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设置体现了什么原则?(5分)
(3)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上述材料体现的三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请概括说明这三种政治模式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5分)
正确答案
(1)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控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和内阁掌握实权,君主变为虚君。
(2)三省互相监督,皇权高度集中;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
(3)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2分)共性:权力的制约与监督(1分);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英国与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3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是指避免君主专制的举措,可以从国王与议会的关系以及国王与内阁的关系两个方面回答。(2)解读图片内容能明显看出唐代实行三生六部体制,其突出特点是三省互相监督,皇权高度集中;美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模式,客观上实现了分权与制衡。(3)从材料三文字描述中可以判断出政治制度是指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综合材料二三内容,可以看出三者的共性在于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其本质的区别在于阶级属性或本质的差异,即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英国与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材料二 (西方政治制度)在新兴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其他因素作用下,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已经进行了调整,其具体运行机制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大众社会普选权的实现、政党政治的兴起和政治权利中心的改变……在英国,战争极大地扩大了劳合•乔治和丘吉尔的权力。二战以后,旧体制造成的动荡不安的局面更加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戴高乐制定的第五共和国宪法剥夺了议会选举总统的权利……从此,国家政治中的最高权力从议会专制总统手中,“议会至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1)为达到“所要保持的自由”,联邦派所作出的重大举措是什么?试做简要评价。(10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现代西方现代政治运作机制的主要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现代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认识。(3分)
正确答案
(1)举措:颁布《1787年宪法》,建立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建立美国联邦政府。(4分)评价: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6分)
(2)变化:实行普选权;政党制政治兴起;政治权利中心变化:议会地位虚弱、加强总统权力、扩大国家机器、设立新的机构等。(4分)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西方社会的变化,社会化大生产导致一系列新问题出现;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等。(6分)
(3)政治制度不是固定的,是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不是孤立的,是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3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可以看出联邦派主张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利,保障自由。他们通过了1787年宪法,通过分权制衡保障民主。(2)从材料“这些变化主要包括大众社会普选权的实现、政党政治的兴起和政治权利中心的改变”进行分析概括主要内容。行政权力逐渐的扩大。原因主要从生产力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3)给我们的启示是政治体制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制的政体。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和民主的原则。在各机构之间、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两党之间实行相互的制衡。这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分权争衡的理念。美国政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7分)
材料一
“美国国民,为建设更完美之合众国,……并谋今后国民永久乐享自由之幸福起见,爰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如下:
第一条第一项: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第二项: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第三项:合众国参议院由各州州议会选出参议员二人组成之。……
第二条第一项: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
第三条第一项: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约法特别规定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发布命令必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中国近现代史资料》
材料三
美国宪法不仅确立了一系列宪政原则,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种妥协精神,达成了各阶层共享政权的约定。宪法不仅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而且在实施中也变成了一种妥协的机制。这种在确定原则框架内反复发生的妥协,构成了美国宪政的突出特点,也使它能够适应复杂多样、变化不定的社会形势。正因为如此,美国宪法具有了恒久的魅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部宪法的主要相同点。(9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两部宪法制定的直接原因有何不同?在政体上有何差异? (10分)
(3)除上述不同之外,从材料一、二中你还可找出什么不同点?(6分)中国《临时约法》是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模本而制订的,为何还会存在这些不同点?(4分)
(4)两部宪法的命运怎样?材料三认为美国宪法最突出的魅力是什么? (8分)
正确答案
(1)相同点: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等原则,都是资产阶级宪法。(9分)
(2)直接原因:美国是独立战争胜利后,需要一部宪法为建国提供法律依据而制定。(3分)《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建立民国后准备让位于袁世凯,为维护民主共和制而颁布。(3分)
政体:美国宪法规定实行总统共和制,《临时约法》确立的是议会共和制(责任内阁制)。(4分)
(3)不同:美国:规定选举人有资格之限制,没有保障全体国民的选举权;(2分)也没有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2分)中国则反之。(2分)
美国宪法制订之初是国内势力妥协的结果,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后来作了修改补充; (2分)中国《临时约法》是参考修改后的版本而制订的。(2分)
(4)《临时约法》是一纸空文,由于孙中山等资产阶级政党没有掌握政权,很快被袁世凯废除。(3分)1787年宪法历经200多年至今仍在使用。(3分)是一种各阶层共享政权的妥协精神。并确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共和政体。(2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