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共748题
以下两图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情况和对外开放格局图。
请回答:
(1)图1 反映了什么问题?
(2)图2 反映了什么问题?图中所示经济特区有哪几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影响?
(4)21 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确定的?目标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图1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呈上升趋势,整体上看对外贸易出口大于进口,即处于贸易顺差状态。
(2)图2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范围扩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格局。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影响:缩小了中国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4)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1)问我国处于贸易顺差。第(2)问对外开放范围扩大。第(3)问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第(4)问是“十六大”。新中国的对外开放历来为 高考的重点内容,既是时政又是重点,关于对外开放的格局。加入世贸等内容学生应重点识记
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最近2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正确答案
①自然环境优越,经济活动承受力强;②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大;③交通、通讯发达,国内外联系便捷;④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近代科技集中的地区。近代以来,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企业集中;⑤近代以来,沿海地区文化、教育较发达,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集中,人们有较强的经营理念和经济活动能力;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有利于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发展的环境;⑦国家从改革开放的全局出发,制定了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⑧沿海地区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早,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比较快;⑨利用劳动力优势和侨乡的优势,抓住了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机遇。
这是一道跨学科综合题。旨在考查考生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作答时应着重从自然和社会角度梳理知识,不仅从近代,还从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关因素去综合分析。作答时,注意把握角度和方面,掌握一般规律和分析方法。可从自然环境、人口、市场、交通、通讯、基础、资金、文教、劳动力和政策等方面分析。
(原创)(3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政府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 英国乔治三世于1787年任命马戛尔尼率团访华,要求中国扩大通商,优待英国,并允许英国派使臣访华。因此,还准备提出六项具体的要求,即:一、英船到浙江、天津等处停泊;二、在京设立商行;三、将舟山附近小岛给英商停歇和储存货物;四、在广州附近拨一地方给英国居住,或准许澳门居住之英商出入自备;五、英国自广州下澳门,由内河行走,货物不上税或少上税;六、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
——《京华续录》(乾隆朝)卷四十七
材料三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称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曰24日)
材料四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讲话》(1991年1曰28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顺治时期实行海禁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二表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是什么?(2分)这一目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的?(2分)据《南京条约》的内容,说明马戛尔尼的要求得以实现的表现。(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特区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8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央做出这一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8分)
(5)结合上述材料,就闭关、开放与国家富强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5)
正确答案
(1)清政府盲目自大,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什么都有,不需要与外国通商(3分),另一方面,清政府害怕国人与外国人接触后会对他们的统治不利,遂加强思想控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3分)
(2)扩大通商。(2分)发动鸦片战争,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2分)协定关税;开放沿海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6分)
(3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使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凡答培养人才,获得知识;扩大对外影响可酌情给分)。(8分)
(4)标志:浦东的开发与开放(2分)。进一步发展上海和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 流域。(6分)
(5)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只有实行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经济中去,才能实现国家富强。(5分)(考生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的外交关系及对外政策的一个综合性试题。考查内容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众多。从清初的闭关锁国,到经过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国门之后的丧权辱国,再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并进一步深化。命题着眼于中国近代对外方针的变迁,题目难度适中,答题过程中要求学生紧密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各地区、各民族的相互往来,主要是依赖全球海上交通。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本大计。这方面的经验在今天仍然适用。
独立以后的荷兰凭借发达的贸易、金融业和以造船业为代表的工业技术而称雄于17世纪的世界。法国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称:“1650年,世界的中心是小小的荷兰,确切地说是阿姆斯特丹。”17世纪被称为荷兰人的“黄金时代”,荷兰的发展“奇迹”,造就了“第一个现代经济体”。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的荷兰如何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荷兰人的“黄金时代”是如何结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在《实业计划自序》中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下卷)
(2)依据材料简述孙中山的海权思想。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海权为什么不能得到保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学者从中国面临20世纪80年代世界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出发,提出只有采取率先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才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因为内地无论从区位上、与海外的联系上还是从工业基础上、科学技术水平上、劳动者的素质上,都与沿海存在差距。能较快扩大开放,转换机制,吸引海外资金和技术,吸收和借鉴外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率先接收东亚地区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的,还是沿海地区。”
——夏禹龙《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3)依据材料分析,在改革开放的前期,为什么对外开放的重点选择在沿海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荷兰掌握了巨大的海上优势。荷兰的商船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被称为“海上马车夫”,通过海外殖民活动建立起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与英国的殖民战争遭到失败,荷兰失去了海上优势,荷兰的主导地位被英国取代。(或“英国奠定了世界殖民霸权的基础”)
(2)海权关系到中国的存亡。中国要争取通往太平洋的通道(门户)。中国必须自主掌握海权。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控制,旧中国政府的腐朽无能,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
(3)沿海地区具有经济技术优势;便于吸收海外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有利于对外贸易。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1)材料一是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丰功伟绩的写照。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三位领导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提到的“老人”是谁?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举措?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与建立哪一经济体制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位老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探索,产生了什么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2)邓小平;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十一届三中全会。
(4)建立经济特区;深圳。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邓小平理论。
大熊猫是珍稀的动物,是和谐、友谊、和平的象征,也是中国的国宝,现已成为中国的一大符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学界将戴维神父发现走熊猫的日子定为1869年4月1日,……1870年,大熊猫标本在巴黎自然博物馆亮相后,引起了轰动,极大地刺激了西方探险家的好奇心,……俄国人来了,英国人来了,德国人来了。他们竞相收集熊猫皮,猎杀熊猫,或者试图将熊猫活体带走。
——谭楷《大熊猫发现140周年了》
材料二: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1990年)吉祥物“盼盼”,寓意盼望和平、友谊、盼望迎来优异成绩。
材料三:1941年,宋美龄为了感谢美国而送给美国一对大熊猫;1957年,前苏联获赠一只大熊猫平平,后又获赠一只安安;1972年,美国茯赠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1972年,日本荻赠一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熊猫逐渐成为西方寓意中国的动物,这种动物代表了西方的一种期许:有力量、很少咬人、不争肉吃,比美圆的鹰和俄罗斯的熊都要温和。
——摘自2010年第9期《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四:2005年4月,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5月3日,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宣布,大陆同胞向台湾同胞赠送一对大熊猫.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观众投票将两只熊猫命名为“团团”、“圆圆’”:2008年,“团团”、“圆圆”入台,并在台湾掀起了一股“熊猫热”。
——据人民网相关资料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大熊猫在两个历史时期所充当的不同角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两次赠送大熊猫给美国的不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你认为两只入台熊猫命名为“团团”、“圆圆”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大熊猫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角色:近代:大熊猫成为外国侵略者掠夺、猎杀的对象; 现代:大熊猫成为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
背景: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大增,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2)1941年;中美两国共同抗击反法西斯,美国给予中国抗战以极大帮助;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3)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团圆。
(4)促进科学研究;见证中国发展;发展中国外交;改善中国形象;发展两岸关系;凝聚民族感情。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斯大林规定社会主义事业同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一切东西完全对立起来,让社会主义在一个封闭的自我陶醉的环境中运行,以显示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和“优越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问题:
(1)“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上述认识,在他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这种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和苏联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在探索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体现: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影响:使苏联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发展乡镇企业;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如,建立经济特区;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当今,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
正确答案
北京奥运会的六个协办城市天津、秦皇岛、上海、沈阳、青岛和香港,其中哪些城市曾经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开辟为通商口岸,1984年又成为沿海开放城市的( )
①天津 ②秦皇岛 ③上海 ④沈阳 ⑤青岛 ⑥香港
正确答案
能反映中国已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事物或现象的是()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