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这次会议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0年的改革以1992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92年前后,对内改革的重心有什么不同?推动重心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0年来,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

正确答案

(1)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1992年前:改革原有的经济体制中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1992年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因素: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3)①: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②:开放14个沿海城市。 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有线新闻网援引摩根大通分析师的话说,“中国经济在今后的十几年里仍然将保持以8%的速度增长,而日本只有1%。用不了十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成为日本的两倍。”美国有线新闻网还报道说,尽管中国目前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迟早将取代美国的位置,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材料二  当年日本经济崛起给欧美国家所带来的震撼,一点也不比现在的中国弱。这一点在20世纪80年代更为突出。当时日本借助汽车和半导体业的异军突起,在制造业上已凌驾于美国之上。日本公司在此期间向全球扩张,在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游乐业等各个领域全面出击,不过几年时间,日本的海外资产急速攀升到上万亿美元的水平。

——程亚文《GDP第二:日本的前车之鉴》

请回答:

(1) 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但未能变为现实,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分析今天取得GDP世界第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大跃进”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使我国经济发展得以利用外资,拓展对外贸易,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管理经济经验;采取正确的外交政策,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为经济建设培养了人才,提供了科技支持。

(2)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在放松对日本的经济制裁的同时,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所需的资金与物资。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对日本经济发展由扶植变为扼制,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美国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打压日本经济,使日本经济损失惨重,并出现了20年的经济停滞。

(3)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2)读上图,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正确答案

(1)选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圈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2: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2)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据此回答:

(1)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该会议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90年代初,中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发格局,请简述其形成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92年,中国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了序幕。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3)①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为经济特区。1988年确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最大) ②1984年决定开放大连、连云港、南通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4)“南方谈话”。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位伟大人物分别创立了哪三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分别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民主义产生的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各种方案屡屡碰壁;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开始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背景:文革的结束;相对宽松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本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验教训,进行探索。

(4)“三民主义指导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毛泽东思想指导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1842年对西方开放之前的八十五年中,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开放口岸……中国人的对外贸易态度衍生自封贡心态。中国人设想,富足的中华上国无需外来货物,仁慈的皇帝允许通商乃是一种对洋人赐恩的标志及使其感恩戴德的手段。因此,通商是一种特权,中国可以因洋人的任何过失取消这种特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材料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九八四年)

材料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摘自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  

请问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清朝皇帝视允许通商为对“洋人赐恩的标志”的的本质问题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主张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理由。就在这一年,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内容,分析中央表示对经济特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请谈谈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哪些因素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本质问题: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封贡心态的存在;长期闭关锁国导致对外界的无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部市场的排斥。

(2)理由:当今世界的开放性;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闭关自守会导致落后。举措:开放天津、上海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3)经济特区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全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最高统治者的个人认识;国家实力;国际环境;国家利益。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此,学术界和政府各部门均进行了“改革开放30年回眸”研讨和纪念活动。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     

材料二:……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  

——摘自胡锦涛2008年12月《30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演讲稿

材料三: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3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30年来引领中国人民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三个历史节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②宁波、温州。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2)①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②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③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3)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各地区、各民族的相互往来,主要是依赖全球海上交通。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本大计。这方面的经验在今天仍然适用。

独立以后的荷兰凭借发达的贸易、金融业和以造船业为代表的工业技术而称雄于17世纪的世界。法国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称:“1650年,世界的中心是小小的荷兰,确切地说是阿姆斯特丹。”17世纪被称为荷兰人的“黄金时代”,荷兰的发展“奇迹”,造就了“第一个现代经济体”。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的荷兰如何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荷兰人的“黄金时代”是如何结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在《实业计划自序》中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下卷)

(2)依据材料简述孙中山的海权思想。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海权为什么不能得到保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学者从中国面临20世纪80年代世界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出发,提出只有采取率先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才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因为内地无论从区位上、与海外的联系上还是从工业基础上、科学技术水平上、劳动者的素质上,都与沿海存在差距。能较快扩大开放,转换机制,吸引海外资金和技术,吸收和借鉴外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率先接收东亚地区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的,还是沿海地区。”

——夏禹龙《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3)依据材料分析,在改革开放的前期,为什么对外开放的重点选择在沿海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荷兰掌握了巨大的海上优势。荷兰的商船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被称为“海上马车夫”,通过海外殖民活动建立起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与英国的殖民战争遭到失败,荷兰失去了海上优势,荷兰的主导地位被英国取代。(或“英国奠定了世界殖民霸权的基础”)

(2)海权关系到中国的存亡。中国要争取通往太平洋的通道(门户)。中国必须自主掌握海权。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控制,旧中国政府的腐朽无能,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

(3)沿海地区具有经济技术优势;便于吸收海外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有利于对外贸易。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斯大林规定社会主义事业同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一切东西完全对立起来,让社会主义在一个封闭的自我陶醉的环境中运行,以显示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和“优越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问题:

(1)“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上述认识,在他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这种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和苏联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在探索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体现: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影响:使苏联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发展乡镇企业;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如,建立经济特区;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当今,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

A海南岛

B深圳

C上海浦东

D广州

正确答案

C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