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氧化硫的性质
- 共1978题
如图: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褪色.由此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中含有水蒸气,遇到有色布条,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起漂白作用;
A、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D中可以是浓硫酸吸收氯气中的水蒸气,干燥的氯气不能漂白有色布条,所以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故A正确;
B、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D中使水时,氯气通过后会含有水蒸气,会使有色布条褪色,故B错误;
C、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D中是饱和食盐水时,氯气通过后会含有水蒸气,会使有色布条褪色,故C错误;
D、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中含有水蒸气,故D错误;
故选:A;
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碳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X气体为CO2和SO2的混合气体,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Y气体是NO2,SO2+H2O+NO2=H2SO4+NO,故洗气瓶中产生的是硫酸钡沉淀,Z处逸出的气体中有CO2和NO,NO遇到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了红棕色的NO2.
A.H2SO4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BaSO4,二氧化碳不与氯化钡反应,所以没有BaCO3生成,故A错误;
B.因CO2不与氯化钡反应,从导管中逸出因为SO2+H2O+NO2=H2SO4+NO,故B错误;
C.H2SO4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BaSO4,二氧化碳不与氯化钡反应,所以没有BaCO3生成,故C错误;
D.反应生成的NO在Z导管口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呈红棕色,故D正确;
故选D.
如图是检验气体性质的一种实验装置,请回答:
(1)当X为二氧化硫气体,Y为滴有酚酞的稀氢氧化钠溶液时,可观察到溶液褪色,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具有______性;如果Y为品红溶液时,也可观察到溶液褪色,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硫具有______性.
(2)仍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各组实验,也能看到溶液褪色现象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X为甲烷,Y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②X为乙醛,Y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③X为乙烯,Y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正确答案
酸
漂白
②、③
解析
解:(1)将二氧化硫通入到氢氧化钠酚酞试液中,溶液褪色,氢氧化钠具有碱性,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无色酚酞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呈现无色,所以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硫水溶液具有酸性;
二氧化硫和有色物质反应生成无色物质而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二氧化硫体现漂白性,
故答案为:酸性;漂白性;
(2)①甲烷性质较稳定,和强酸、强碱、大部分强氧化剂不反应,所以甲烷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则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故错误;
②乙醛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生成乙酸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正确;
③乙烯能和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而使溴水褪色,故正确;
故选②、③.
将SO2通入显红色的酚酞试剂中,发现红色消失,这主要是因为SO2(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因二氧化硫不能使指示剂褪色,酚酞显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着碱性的物质,红色褪去,说明溶液中存没有碱性的物质,是由于二氧化硫溶于水后显酸性,可将碱性物质中和,
故选C.
有一无色气体,经检验知其组成成分的最大范围是SO2和CO2.为了进一步弄清该气体的组成成 分,甲、乙两位同学各自设计了实验方案(以下的方案甲和方案乙),并都在实验报告的结论栏内写明“该混合气体由SO2和CO2组成”.
请回答问题:(1)已审查知,上述两个实验方案中有一个是明显不合理,它是______,不合理的主要理由是______.
(2)在认为合理的实验方案中,将气体通入有色溶液的操作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是(答题时注意: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是合格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因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气体为SO2,若SO2过量,SO2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完全褪色,只能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SO2,但不能说明SO2全部被吸收;
(2)因气体被溶液吸收时,其流速和在液面下的深度对吸收率影响很大,故答案为:导入气体的导管要插至溶液的底部;气体的流速要小.
解析
解:(1)因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气体为SO2,若SO2过量,SO2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完全褪色,只能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SO2,但不能说明SO2全部被吸收;
(2)因气体被溶液吸收时,其流速和在液面下的深度对吸收率影响很大,故答案为:导入气体的导管要插至溶液的底部;气体的流速要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