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氧化硫的性质
- 共1978题
某学生对SO2与漂粉精的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1)Cl2和Ca(OH)2制取漂粉精的化学方程是______.
(2)pH试纸颜色的变化说明漂粉精溶液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3)向水中持续通入SO2,未观察到白雾.推测现象i的白雾由HCl小液滴形成,进行如下实验:
a.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白雾,无变化;
b.用酸化的AgNO3溶液检验白雾,产生白色沉淀.
①实验a目的是______.
②由实验a、b不能判断白雾中含有HCl,理由是______.
(4)现象ⅱ中溶液变为黄绿色的可能原因:随溶液酸性的增强,漂粉精的有效成分和Cl-发生反应.通过进一步实验确认了这种可能性,其实验方案是______.
(5)将A瓶中混合物过滤、洗涤,得到沉淀X.
①向沉淀X中加入稀HCl,无明显变化.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沉淀X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ⅲ中黄绿色褪去的原因:______.
正确答案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碱性、漂白性
检验白雾中是否含有Cl2,排除Cl2干扰
白雾中混有SO2,SO2可与酸化的AgNO3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向漂粉精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观察溶液是否变为黄绿色
CaSO4
SO2+Cl2+2H2O=SO42-+2Cl-+4H+
解析
解:(1)氯气和碱反应,利用氢氧化钙和氯气发生反应生成次氯酸钙、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故答案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2)pH试纸先变蓝(约为12)溶液呈碱性,后褪色溶液具有漂白性,所以说明溶液呈碱性,具有漂白性;
故答案为:碱性、漂白性;
(3)向水中持续通入SO2,未观察到白雾.推测现象的白雾由HCl小液滴形成,
①.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白雾,无变化;为了检验白雾中是否含有氯气,因为含有氯气在检验氯化氢存在时产生干扰;
故答案为:检验白雾中是否含有Cl2,排除Cl2干扰;
②.用酸化的AgNO3溶液检验白雾,产生白色沉淀,若含有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会被硝酸氧化为硫酸,硫酸和硝酸银反应也可以生成硫酸银沉淀,所以通过实验不能证明一定含有氯化氢;
故答案为:白雾中混有SO2,SO2可与酸化的AgNO3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4)现象ⅱ中溶液变为黄绿色的可能原因:随溶液酸性的增强,漂粉精的有效成分和Cl-发生反应.通过进一步实验确认了这种可能性,漂粉精中成分为次氯酸钙、氯化钙,次氯酸根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溶液中可以氧化氯离子为 氯气;
故答案为:向漂粉精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观察溶液是否变为黄绿色;
(5))①取上层清液,加入BaC1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SO2被氧化为SO42-,故沉淀X为CaSO4;
②溶液呈黄绿色,有Cl2生成,Cl2与SO2反应生成盐酸与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Cl2+2H2O=SO42-+2Cl-+4H+;
故答案为:CaSO4:SO2+Cl2+2H2O=SO42-+2Cl-+4H+;
(2011秋•天山区校级期末)下列褪色过程不是因为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二氧化硫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氢溴酸,表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故A错误;
B.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显红色,氯水和碱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生成的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漂白性,再加入NaOH后不变红,是因为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故B错误;
C.二氧化硫能与品红化合生成无色的化合物,所以SO2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不是因为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故C正确;
D.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加入KOH溶液I2+2NaOH═NaI+NaIO+H2O,是因为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二氧化硫使品红退色的原理:和有机色质结合而褪色,不是氧化性的原因,且二氧化硫不能使有机色质褪色,故A错误;
B、硫化氢中的硫离子具有还原性,但是氢离子还可以表现弱的氧化性,因此硫化氢不是只具有还原性,故B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脱水性,使木棒或棉花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故C错误;
D、硫酸钡是白色不溶于盐酸的沉淀,可以做钡餐,故D正确.
故选D.
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中理论上不产生沉淀,而实际受到空气和溶液中氧气的影响很快便能观察到沉淀现象.为了避免产生沉淀,某化学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气密性检查完好后,在装置A中的多孔隔板上放上锌粒,通过______注入稀硫酸.打开活塞,将产生的氢气导入到后续装置.
②______后关闭活塞,将装置D的导管插入烧杯中.
③通过装置B的______滴加浓硫酸,产生的气体进入到BaCl2溶液中,溶液保持澄清.
④打开活塞,将产生的氢气导入后续装置一段时间.
⑤将盛有BaCl2溶液的试管从装置中取出,拔去橡皮塞用胶头滴管伸入到苯层下方滴加双氧水,随即出现白色浑浊,滴加稀盐酸并振荡,白色浑浊不消失.
⑥拆卸装置,清洗仪器,处理剩余药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①和③的空白处使用的仪器分别为______、______;
(2)装置C中苯的作用是______;
(3)实验步骤②的操作为______;
(4)实验步骤④的目的是______;
(5)写出实验步骤⑤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6)为了避免产生沉淀,你认为还应采取哪些措施,请举一例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可以通过长颈漏斗实现锌粒和酸的接触,分液漏斗的结构和长颈漏斗有很大异,分液漏斗有盖有旋塞,长颈漏斗都没有;故答案为: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2)苯密度比水小,在氯化钡溶液的上层,可以起到隔离空气的作用,故答案为:将BaCl2溶液与空气隔离;
(3)A装置获取氢气的作用是将装置中的气体赶尽,待氢气纯净后方可将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故答案为:将装置D的导管口向上,用试管收集氢气验纯,待氢气纯净;
(4)二氧化硫有毒,为了防止造成污染,在实验结束时要再次打开活塞,将产生的氢气导入后续装置一段时间,让SO2全部被氢氧化钠吸收以防止污染,故答案为:将装置D的导管口向上,用试管收集氢气验纯,待氢气纯净;
(5)双氧水具有氧化性,可以将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进而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故答案为:SO2+H2O2=H2SO4、H2SO4+BaCl2=BaSO4↓+2HCl;
(6)实验要隔绝空气中的氧气,除去氧气的方法很多,如:将BaCl2溶液煮沸驱赶其中的氧气,或者加入植物油等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有机物,故答案为:将BaCl2溶液煮沸;(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解析
解:(1)可以通过长颈漏斗实现锌粒和酸的接触,分液漏斗的结构和长颈漏斗有很大异,分液漏斗有盖有旋塞,长颈漏斗都没有;故答案为: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2)苯密度比水小,在氯化钡溶液的上层,可以起到隔离空气的作用,故答案为:将BaCl2溶液与空气隔离;
(3)A装置获取氢气的作用是将装置中的气体赶尽,待氢气纯净后方可将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故答案为:将装置D的导管口向上,用试管收集氢气验纯,待氢气纯净;
(4)二氧化硫有毒,为了防止造成污染,在实验结束时要再次打开活塞,将产生的氢气导入后续装置一段时间,让SO2全部被氢氧化钠吸收以防止污染,故答案为:将装置D的导管口向上,用试管收集氢气验纯,待氢气纯净;
(5)双氧水具有氧化性,可以将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进而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故答案为:SO2+H2O2=H2SO4、H2SO4+BaCl2=BaSO4↓+2HCl;
(6)实验要隔绝空气中的氧气,除去氧气的方法很多,如:将BaCl2溶液煮沸驱赶其中的氧气,或者加入植物油等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有机物,故答案为:将BaCl2溶液煮沸;(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C中白色沉淀是______,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2具有______性.
(3)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①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
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______;
乙在A、B间增加洗气瓶D,D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
②进行实验,B中现象:
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______.
(5)合并(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中无沉淀生成,而C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铜和浓硫酸加热条件下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CuSO4+SO2↑+2H2O;
(2)A中生成气体SO2,C中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说明C中沉淀为是BaSO4,原因是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能将SO2氧化为SO42-,说明SO2具有还原性;
(3)C中发生的反应是3SO2+3Ba2++2NO3-+2H2O═3BaSO4↓+2NO↑+4H+,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则是硝酸还原生成的NO遇O2生成了红棕色的NO2之故,化学方程式是2NO+O2═2NO2;
(4)A中白雾与氯化钡反应能生成BaSO4沉淀,故其可能含有SO3或H2SO4,;甲同学为排除装置内空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Cu与浓硫酸反应前,可先通一会儿N2;A中白雾可能含有SO3或H2SO4,乙同学为除去白雾或SO2中的SO3,可在A、B间增加一个盛放浓硫酸或饱和NaHSO3溶液的洗气瓶;在甲、乙两同学的实验中,B中均出现了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说明该白色沉淀都是BaSO4,由于甲同学没有排除白雾的干扰,故生成BaSO4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SO42-+Ba2+═BaSO4↓;乙同学没有排除空气的干扰,其生成BaSO4的离子方程式为2Ba2++2SO2+O2+2H2O═2BaSO4↓+4H+,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氧气的量,所以甲中产生大量白色沉淀,乙中产生少量白色沉淀;
(5)合并甲、乙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时,B中无沉淀生成,C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
故答案为:(1)Cu+2H2SO4═CuSO4+SO2↑+2H2O;
(2)BaSO4,还原;
(3)2NO+O2═2NO2,
(4)①通N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饱和NaHSO3溶液;
②甲:SO42-+Ba2+═BaSO4↓,乙:2Ba2++2SO2+O2+2H2O═2BaSO4↓+4H+,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O2的量;
(5)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
解析
解:(1)铜和浓硫酸加热条件下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CuSO4+SO2↑+2H2O;
(2)A中生成气体SO2,C中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说明C中沉淀为是BaSO4,原因是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能将SO2氧化为SO42-,说明SO2具有还原性;
(3)C中发生的反应是3SO2+3Ba2++2NO3-+2H2O═3BaSO4↓+2NO↑+4H+,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则是硝酸还原生成的NO遇O2生成了红棕色的NO2之故,化学方程式是2NO+O2═2NO2;
(4)A中白雾与氯化钡反应能生成BaSO4沉淀,故其可能含有SO3或H2SO4,;甲同学为排除装置内空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Cu与浓硫酸反应前,可先通一会儿N2;A中白雾可能含有SO3或H2SO4,乙同学为除去白雾或SO2中的SO3,可在A、B间增加一个盛放浓硫酸或饱和NaHSO3溶液的洗气瓶;在甲、乙两同学的实验中,B中均出现了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说明该白色沉淀都是BaSO4,由于甲同学没有排除白雾的干扰,故生成BaSO4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SO42-+Ba2+═BaSO4↓;乙同学没有排除空气的干扰,其生成BaSO4的离子方程式为2Ba2++2SO2+O2+2H2O═2BaSO4↓+4H+,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氧气的量,所以甲中产生大量白色沉淀,乙中产生少量白色沉淀;
(5)合并甲、乙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时,B中无沉淀生成,C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
故答案为:(1)Cu+2H2SO4═CuSO4+SO2↑+2H2O;
(2)BaSO4,还原;
(3)2NO+O2═2NO2,
(4)①通N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饱和NaHSO3溶液;
②甲:SO42-+Ba2+═BaSO4↓,乙:2Ba2++2SO2+O2+2H2O═2BaSO4↓+4H+,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O2的量;
(5)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