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 共619题
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自然景观从①一②一③一④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 ______ ___ ;自然景观从③一⑤一⑥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_________。(2分)
(2)自然景观从①一②一③一④的变化是以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分)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体现了_______分异规律,这近似于______(A.①一②一⑨一④
B.③一⑤一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 __ 。(3分)
(4)自然景观从③一⑤一⑥依次呈现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在__________(低、中、高)纬度表现较为明显。(2分)
(5)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有什么指导意义?(1分)
正确答案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分)
(2)热量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2分)
(3) 垂直 A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3分)
(4)距海远近不同,受海洋水汽影响程度不同 中(2分)
(5)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回答合理均可得分)(1分)
沿①一②一③一④方向自赤道向两极自然带递变,属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变化为基础,其根本原因在于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的分布差异;沿③一⑤一⑥方向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递变着,属于自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基础是水分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喜马拉雅山自山脚向山顶反映了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类似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因为高度变化气温随着有规律变化着。农业生产也是一种对植物资源培植、种植的过程,要需要一定的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需求水热条件不同,可以类比到相应的自然带。
读“我国北方地区示意图”及珠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问题。(12分)
⑴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的自然带名称:A. ,B ,C 。
⑵A、B、C自然带的逐渐更替主要是由于 的变化引起的,
属于 地带分异。在 纬度表现最典型。
⑶珠峰南坡自然带谱比北坡 (复杂或简单),南坡的基带为 ,
南坡的雪线较北坡 (高或低),原因是 。
⑷我国南北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 地带分异,由于 的变化引起的。
正确答案
(1)森林 草原 荒漠
(2)水分 干湿度(经度)中
(3)复杂 常绿阔叶林带 低 西南季风的迎风坡(迎风坡),降水多
(4)纬度 热量
(1)从沿海到内陆由于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植被从森林—草原—荒漠。(2)从沿海到内陆由于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3)垂直地带性规律可知,山地的基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植被复杂。(4)南北方向的更替的规律是由赤道向二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纬度地带性规律。影响因素是热量。
读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简述山地垂直自然带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喜马拉雅山地北坡没有森林植被分布的原因。(4分)(2)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自然带多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2分)海拔过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的生长。(2分)
(2)南坡纬度较低,且山体的相对高度较大。(6分)
试题分析:(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的递变是由于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导致了水热条件的变化而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北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少,其山麓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没有森林分布。(2)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自然带多主要从相对高度、纬度位置和水热条件等因素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知识,学生只要掌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并能结合山地的水热条件分布判断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侧的自然带差异。注意结合区域实际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探究式学习——野外考察。
济南市某中学的地理奥赛小组2012年利用暑假期间(6.22~7.1)进行了一次暑假野外考察(自天山北坡起始处到顶峰)。下面是他们进行地理野外观测的部分过程和结论,据此完成相关问题。
野外考察报告
考查题目:天山北坡的地理现象考察报告
考察目的:通过野外考察,总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I考察准备:
选择野外观察路线和观察点、准备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天山垂直自然带图、请地理专家作科考指导。
附: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见图)。
(1)专家强调:“虽为夏季,此次考察请同学们莫忘带好防寒衣物”,请帮助解释理由。(3分)
II考察过程:
请对考察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小“活动”做出合理的解释。
(2)“活动1”:
当火车到达吐鲁番站后,老师买来了当地特产葡萄,提出:要想吃葡萄必须答对这个问题——吐鲁番葡萄为什么那么甜?(2分)
(3)“活动2”:
当考察队员到达针叶林带休息时,老师要求对照“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天山南坡有没有森林分布,原因是什么?(3分)
III研究结论:
(4)在撰写《考察报告》时,甲、乙两位同学对“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与他们在火车上看到的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这一现象的解释持不同的观点。甲同学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同一种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完全相同;而乙同学则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不相同。
你赞成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正确答案
(1)上山前要考虑温差,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北坡起始处与顶峰的气温相差约19.5(19~20)度。准备相应行装。(只答考虑温差得2分,算出数字得3分)
(2)该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糖分的积累(2分)
(3)南坡没有(1分)。原因是:(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北坡降水丰富),南坡位于背风坡降水不丰富。(2分)
(4)乙同学的观点正确(1分)。因为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成因是: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温度条件的影响。(3分)
试题分析:
(1)“虽为夏季,此次考察请同学们莫忘带好防寒衣物”,原因是上山前要考虑温差,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北坡起始处与顶峰的气温相差约19.5(19~20)度。准备相应行装。
(2)吐鲁番葡萄甜的原因是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3)天山南坡有没有森林分布,原因是(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北坡降水丰富),南坡位于背风坡降水不丰富。
(4)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所以乙同学的观点正确。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温度条件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天山的气候变化、吐鲁番葡萄甜的原因、南坡没有森林的原因、自然带的地域分异。
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30分)
(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10分)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
(2)图内各自然带,其气候类型在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______,其形成雨季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
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______。(4分)
(4)没有标出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没有详细画出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正确答案
(1)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⑥ 夏季盛行从印度洋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
(3)②④ ④⑤
(4)温带荒漠带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5)洋流、地形起伏、大气环流
(1)根据图示:①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图中⑥表示的自然带只要亚洲有;夏季盛行从印度洋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形成雨季。
(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②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④⑤,成因为海陆热力差异。
(4)没有标出的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随着距离海洋远近的变化,水分发生变化,植被由草原,变为草原荒漠,过渡为荒漠,体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5)该图自然带的分布主要考虑了纬度因素,洋流、地形起伏等因素没有综合考虑。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