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变化: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

(2)原因:两汉时期,国家大一统,为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着中央和地方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

(3)启示: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血缘、门第、等级。

(2 )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 )九品中正制。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 )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血缘、门第、等级。

(2 )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 )九品中正制。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 )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示,分析图示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选官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大概从宋元以后,越南、日本、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3)依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察举制度。推荐。

(2)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

(3)影响: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外选拔人才和官员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一知识点 : 九品中正制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谏议制度(隋唐的门下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