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3.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法相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5.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者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60 分

  39.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

(2)读图6,指出从扬州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到长安依次经过_______河、黄河、_______河。

(3)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

(5)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6)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2)隋(大)运  渭

(3)孟津以东河段属黄河下游,河道开阔,水流平稳,运粮船航行顺畅。但洪水期水流湍急,大旱时河道浅窄,大船难行,甚至停运。孟津以西至潼关河段属黄河中游,落差大,水流湍急,河道狭窄,多险滩,运粮船航行困难。

(4)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

(5)政策支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财政资金支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等;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规模化经营等。

(6)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界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及地理位置可得出结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成为定都咸阳、长安的主要因素。

(2)读图,根据图中图例的提示可推断是隋运河和渭河。

(3)此题关键是考察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是航运方面。主要抓住河水流速大小,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再加上水量的变化,说明既可。

(4)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于,洛阳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加上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洛阳成为“二京”之一。本题以三农中的农业问题为载体设置试题,从经济常识和中学常识角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指向不是很明确,回答难度大。本题不仅仅局限于材料,但是知识点较明了,就是考察我国发展农业的措施,属经济常识第四课内容,这是复习时的一个重点。

(6)指向非常明确,相对容易。本题设问简单明了,回答问题需要答出联系的主要知识点,然后结合材料加以论证即可。

知识点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水利事业工程建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3 分

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抖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 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正确答案

(1)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

(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

38.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所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栗。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马克思在这里是用来“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总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 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 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正确答案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 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工商业市镇自然经济解体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0 分

  35.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正确答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且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

38.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的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有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正确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海禁政策西学东渐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