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尽或感邪复发,咽痒咳痰不爽,痰稠粘者,宜选用

A.三拗汤
B.止嗽散
C.桑杏汤
D.麻杏石甘汤
E.杏苏散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点评析] 1.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2.病因病机:(1)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2)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3)病位在肺,其他脏腑所致咳嗽皆须通过肺脏,肺为咳嗽的主脏。基本病机是内外邪气干肺,肺气不清,肺失宜肃,肺气上逆迫于气道而为咳。(4)外感咳嗽病变性质属实,为外邪犯肺,以风寒为多;内伤咳嗽病变性质为邪实与正虚并见,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
3.临床表现: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本病证的主要症状。咳嗽的病程、时间、节律、性质、声音;咳痰的色、质、量、味等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4.鉴别诊断:
(1)哮病、喘病:哮病和喘病虽然也会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2)肺胀:肺胀常伴有咳嗽症状,但肺胀有久患咳、哮、喘等病证的病史,除咳嗽症状外,还有胸部膨满,喘逆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颜面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肺痨: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尚有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等主要症状,具有传染性,X线胸部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4)肺癌:肺癌常以咳嗽或咯血为主要症状,但多发于40岁以上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一般咳嗽病证不具有这些特点,肺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5.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6.治疗原则:外感咳嗽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
7.分证论治:(1)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2)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化痰止咳;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扶正治则指导下确定的治法( )

A.发汗
B.滋阴
C.养血
D.益气
E.扶阳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发汗属于祛邪治则指导下确立的治法。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用扶正的方法治疗痰病适用于( )。

A.以邪实为主要矛盾,但正气已衰的虚实兼夹证
B.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C.以正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
D.以正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较为强盛的虚性病
E.以上均不是

正确答案

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要点是“扶正祛邪的运用”。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如用扶正的方法治疗痰病。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扶正治则指导下确定的治法( )

A.发汗
B.滋阴
C.养血
D.益气
E.扶阳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发汗属于祛邪治则指导下确立的治法。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用扶正的方法治疗痰病适用于( )

A.以邪实为主要矛盾,但正气已衰的虚实兼夹证
B.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袁的实性病证
C.以正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较为强盛的虚性病证
D.以正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
E.以上均不是

正确答案

D

解析

[知识点] 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用扶正的方法治疗痰病适用于( )

A.以邪实为主要矛盾,但正气已衰的虚实兼夹证
B.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袁的实性病证
C.以正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较为强盛的虚性病证
D.以正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
E.以上均不是

正确答案

D

解析

[知识点] 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尽或感邪复发,咽痒咳痰不爽,痰稠粘者,宜选用

A.三拗汤
B.止嗽散
C.桑杏汤
D.麻杏石甘汤
E.杏苏散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点评析] 1.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2.病因病机:(1)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2)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3)病位在肺,其他脏腑所致咳嗽皆须通过肺脏,肺为咳嗽的主脏。基本病机是内外邪气干肺,肺气不清,肺失宜肃,肺气上逆迫于气道而为咳。(4)外感咳嗽病变性质属实,为外邪犯肺,以风寒为多;内伤咳嗽病变性质为邪实与正虚并见,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 3.临床表现: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本病证的主要症状。咳嗽的病程、时间、节律、性质、声音;咳痰的色、质、量、味等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4.鉴别诊断: (1)哮病、喘病:哮病和喘病虽然也会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2)肺胀:肺胀常伴有咳嗽症状,但肺胀有久患咳、哮、喘等病证的病史,除咳嗽症状外,还有胸部膨满,喘逆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颜面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肺痨: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尚有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等主要症状,具有传染性,X线胸部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4)肺癌:肺癌常以咳嗽或咯血为主要症状,但多发于40岁以上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一般咳嗽病证不具有这些特点,肺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5.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6.治疗原则:外感咳嗽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 7.分证论治:(1)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2)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化痰止咳;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左某,男,45岁。患慢性肝炎10余年。近一周来出现腹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疼痛,纳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爽,小便短少,苔白腻,脉弦。此时治疗宜用

A.柴胡疏肝散
B.五苓散
C.胃苓汤
D.调营饮
E.中满分消丸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点评析] 1.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2.病因病机:(1)情志所伤、酒食不节、感染血吸虫、黄疸、积证失治、脾肾亏虚等因素引发或加重鼓胀。(2)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气、血、水也常相因为病。(3)本虚标实,虚实并见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4)鼓胀的病变部位在肝、脾、肾,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
3.临床表现:初起脘腹作胀,腹渐胀大,按之柔软,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及移动性浊音。继则腹部胀满膨隆,高于胸部,仰卧位时腹部胀满以两侧为甚,按之如囊裹水,病甚者腹部膨隆坚满,脐突皮光,四肢消瘦,或肢体浮肿。皮色苍黄,腹部青筋暴露,颈胸部可见赤丝血缕,手部可现肝掌。危重阶段尚可见吐血便血,神昏,痉厥等象。
4.鉴别诊断:(1)水肿病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2)肠覃是一种小腹内生长肿物,而月经又能按时来潮的病证,类似卵巢囊肿。
5.辨证要点:(1)辨缓急。(2)辨虚实的主次。 (3)辨气滞、血瘀、水停的主次。
6.治疗原则:治疗以攻补兼施为原则,实证为主则着重祛邪治标,虚证为主则侧重扶正补虚。
7.分证论治:(1)气滞湿阻:疏肝理气,健脾利水,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舟车丸。(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7)鼓胀出血: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8)鼓胀神昏: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月.或用醒脑静注射液。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心脏病病人患感冒后先治疗感冒,属于

A.祛邪
B.扶正
C.标本同治
D.急则治标
E.缓则治本

正确答案

D

解析

在先病为本而后病为标的关系中,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如心脏病的治疗过程中,病人得了轻微感冒,也当先将后病感冒治好,方可使先病即心脏病的治疗方案得以实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金匮治疗虚劳病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虚劳病的治疗特点如下:
一是虚劳皆由五脏气血虚损而成,但在治疗上重视补益脾肾二脏;
二是对阴阳两虚的错综复杂病症治疗的重点是补脾胃,建中气,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三是对虚劳病虚实夹杂,虚多邪少者,宜扶正以祛邪,邪重而致虚者,宜祛邪为主;
四是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治疗上侧重甘温调补脾气。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痴呆的治疗大法是

A.开窍醒神,祛邪补虚
B.解郁散结,补虚益损
C.理气解郁,畅达神机
D.调整阴阳,泄火豁痰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痴呆的治疗当以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治其标,补虚扶正、充髓养脑治其本。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心血瘀阻型心痛的症状特点是

A.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B.胸痛彻背,感寒痛甚
C.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
D.胸闷如窒而痛,肢体沉重
E.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点评析] 1.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2.病因病机:(1)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诱发胸痹心痛。(2)病机关键在于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的关系。病性有虚实两方面,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3)病情发展,可见:瘀血闭阻心脉,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而表现为心动悸,脉络代,甚至脉微欲绝;心肾阳衰,水邪泛滥;凌心射肺而为咳喘、水肿。
3.临床表现:以胸闷、心痛、短气为主要证候特征。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表现为胸骨后或左胸发作性闷痛,不适,甚至剧痛向左肩背沿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放射,持续时间短暂。多伴有短气乏力,自汗心悸,甚至喘促,脉结代。多数患者休息或除去诱因后症状可以缓解。胸痛持续时间多为数秒钟至15分钟之内。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休息或服药后仍不能缓解,伴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结代,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为真心痛的证候特征。
4.鉴别诊断:(1)胃痛: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并多伴有消化系统症状。 (2)胸痛、胁痛。
5.辨证要点:(1)辨疼痛部位。(2)辨疼痛性质。(3)辨疼痛程度、持续时间。
6.治疗原则: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补虚与祛邪的目的都在于使心脉气血流通,通则不痛,故活血通络法在不同的证型中可视病情,随证配合。
7.分证论治:(1)寒凝心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痹;当归四逆汤;阴寒极盛,治以温阳逐寒止痛,方用乌头赤石脂丸。(1)气滞心胸,疏调气机,活血舒脉;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4)瘀血痹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5)心气不足,补养心气,鼓动心脉;保元汤。(6)心阴亏损,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7)心阳不振,补益阳气,温振心阳;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痹证的治法有

A.祛邪通络
B.养血活血
C.补肾温阳
D.健脾益气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解释] 痹证的基本治疗: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后期还适当配伍补益正气之剂。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心血瘀阻型心痛的症状特点是()

A.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B.胸痛彻背,感寒痛甚 
C.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 
D.胸闷如窒而痛,肢体沉重 
E.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正确答案

A

解析

1.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2.病因病机:(1)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诱发胸痹心痛。(2)病机关键在于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的关系。病性有虚实两方面,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3)病情发展,可见:瘀血闭阻心脉,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而表现为心动悸,脉络代,甚至脉微欲绝;心肾阳衰,水邪泛滥;凌心射肺而为咳喘、水肿。
3.临床表现:以胸闷、心痛、短气为主要证候特征。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表现为胸骨后或左胸发作性闷痛,不适,甚至剧痛向左肩背沿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放射,持续时间短暂。多伴有短气乏力,自汗心悸,甚至喘促,脉结代。多数患者休息或除去诱因后症状可以缓解。胸痛持续时间多为数秒钟至15分钟之内。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休息或服药后仍不能缓解,伴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结代,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为真心痛的证候特征。
4.鉴别诊断:(1)胃痛: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并多伴有消化系统症状。 (2)胸痛、胁痛。
5.辨证要点:(1)辨疼痛部位。(2)辨疼痛性质。(3)辨疼痛程度、持续时间。
6.治疗原则: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补虚与祛邪的目的都在于使心脉气血流通,通则不痛,故活血通络法在不同的证型中可视病情,随证配合。
7.分证论治:(1)寒凝心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痹;当归四逆汤;阴寒极盛,治以温阳逐寒止痛,方用乌头赤石脂丸。(1)气滞心胸,疏调气机,活血舒脉;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4)瘀血痹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5)心气不足,补养心气,鼓动心脉;保元汤。(6)心阴亏损,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7)心阳不振,补益阳气,温振心阳;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哪些

正确答案

其一,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其二,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运用《内经》以来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其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使外感病的治疗有规律可循.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其四,制定了诸如治病求本、扶下祛邪、调理阴阳等若干基本治则,并首次全面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其五,创制和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其六,记载了汤剂、丸剂、含咽剂、灌肠剂、肛门等不同的剂型,为中药制剂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伤寒论》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后世临床学的发展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下一知识点 : 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