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共69题
26.2008年7月我国曾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行动等文明指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公布后,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这说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辨别能力。难度中等。A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决定于”错误,关系颠倒了;B与题意无关;材料强调了通过调查,并公布结果,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体现了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要求;D“社会意识”说法不正确,应为“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
知识点
7.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这些词语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正确答案
解析
2008年的十大流行词语属于意识或主观认识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故选B;③④项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
21.历史上的不少文化现象、社会习俗和价值取向,依然保存在汉字中。比如,功亏一篑的“篑”字,是指装土的竹筐。古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要“九尺之高台”,一筐土都不可少,反映的是一种敬畏之心。这表明( )
①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0.新时代新形势不仅需要新的发展观、改革观,还需要新的安全观,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②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
③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在实践过程中被推翻
④综合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0.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网络语言( )
①来源于人们的主动创造,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②是社会意识的反映,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定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
④是社会意识对一定社会群体共同社会经历的反映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9.2013年沉淀了很多流行语,如:“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等。这些流行语背后,都有一段令人或共鸣或讥讽的故事。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是因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这是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影响具有历史性,B正确;A本身说法错误;
C中的“无法预测”说法错误;D说法错误,事件的客观性不会因为不当评价而受到影响。
知识点
26.北京的四合院一般正房高于侧房,面积也比侧房大。住房安排上一般是家长住在正房,晚辈住在厢房或者是耳房,一家老少,从上到下,什么辈分的人住什么样的房,一切都是按规矩来。四合院的房屋布局合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人伦礼节,这反映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37.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014年教师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交流时说,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材料中习总书记的思想进行阐释。
(2)将传统文化普及传承到青少年中,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请综合运用所学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谈谈国家应该如何作为?
(3)如果设计“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方案,请根据本校校情,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完成下表:(不得出现学校名称)
正确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④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所以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承到青少年中。
(2)政治:①政府要切实履行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普及传承工作。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党要把将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承到青少年中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③人大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要为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和传承中提供法律、监督等保障。
文化: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说明:“本校主要校情”要紧扣“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方案;活动主题只要切合“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方案即可(如:校园文化环境布置、讲礼仪知孝道、感恩教育、爱国爱校爱班教育、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主要内容和形式要具体、切合实际。
解析
略。
知识点
37.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个性化、非主流的表达方式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流行风尚。这些网络语言日益显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一份媒体总结的《网络流行语盘点》中“不作死就不会死”“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画面太美我不敢看”这些网络流行语赫然上榜。对此,社会上存在两种看法:第一种是,网络语言代表着一种新的语言文化,其中不乏充满活力和新意的话语,从某种角度讲,是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第二种是,打破语法常规拼凑出来的网络语言也让人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汉语的发展。
你认同哪种观点?请用一定的哲理来简要论证你认为正确的看法的合理性。
正确答案
认同第一种看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网络流行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变化发展,也使语言增加了新意和活力。
认同第二种看法: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语言文化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人为打破常规拼凑出来的网络语言,影响汉语言发展。
解析
略。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