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共1631题
用中和滴定法测定烧碱的纯度,若烧碱中含有少量不与酸作用的可溶性杂质,试根据实验回答:
(1)准确称取4.1g烧碱样品.
(2)将样品配成250mL待测液,需要的仪器有小烧杯、玻璃棒、______、胶头滴管.
(3)用______量取10mL待测液于______中(填仪器名称),并滴加几滴甲基橙作指示剂.
(4)用0.2010mol•L-1标准盐酸滴定待测烧碱溶液,滴定时______手旋转______式滴定管的玻璃活塞,______手不停地摇动锥形瓶,两眼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直到滴定终点,滴定终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PH约为______,达到终点的具体现象是:______.
(5)若两次实验滴定的数据如下表:
根据上表数据,计算待测烧碱溶液的浓度:______.
(6)根据上述各数据,计算烧碱的纯度:______
(7)滴定时,滴定管尖嘴部分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了无气泡,测定结果将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其它操作均正确).
正确答案
(2)将样品配成250mL待测液,需要250mL容量瓶,故答案为:250mL容量瓶;
(3)烧碱溶液需要用碱式滴定管量取,用锥形瓶盛放待测液,故答案为:碱式滴定管;锥形瓶;
(4)滴定时左手旋转酸式滴定管的玻璃活塞,右手不停地摇动锥形瓶,两眼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滴定终点现象是: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且半分钟不变色;
故答案为:左;酸; 右; 3.1~4.4;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且半分钟不变色;
(5)标准液的体积分别为:19.90mL,20.10mL,两组数据都有效,平均体积为20.00mL,带人公式可得:c(待测)==
=0.4020 mol•L-1;
故答案为:0.4020 mol•L-1;
(6)m(烧碱)═C(烧碱)•V(烧碱溶液)•M(烧碱)═0.4020mol•L-1×0.25L×40g/mol=4.020g,烧碱的纯度ω(烧碱)=×100%=98.05%;
故答案为:98.05%;
(7)滴定管尖嘴部分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了无气泡,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偏大,浓度偏高,故答案为:偏高.
为除去粗盐中的Ca2+、Mg2+、Fe3+、SO42-以及泥沙等杂质,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步骤如下(用于沉淀的试剂稍过量):
(1)第⑤步实验操作需要烧杯、______、______等玻璃仪器.
(2)步骤2中,判断加入B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______
(3)除杂试剂BaCl2、NaOH、Na2CO3、加入的顺序还可以是(用化学式回答)______.
(4)若先用盐酸调pH值再过滤,将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其原因是______.
(5)为检验精盐纯度,需配制200mL 1mol/L NaCl(精盐)溶液,如图是该同学转移溶液的示意图,图中的错误是:______
(6)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情况会使结果偏低的是______
A.称量时,托盘天平左盘加砝码,右盘加氯化钠
B.移液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未倒出
C.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观察液面
D.定容后,倒置容量瓶摇匀经平放静置,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定容.
正确答案
(1)实现沉淀和溶液分离的方法是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故答案为:漏斗;玻璃棒;
(2)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是为了除去硫酸根离子,如果氯化钡过量,则硫酸根离子已经除净,反之回升逾硫酸根,可以在②步后的上层清液中,再滴入氯化钡溶液,若溶液未变浑浊,则说明所加的氯化钡已过量,
故答案为:在②步后的上层清液中,再滴入氯化钡溶液,若溶液未变浑浊,则说明所加的氯化钡已过量;
(3)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NaOH、BaCl2、Na2CO3或BaCl2、NaOH、Na2CO3,
故答案为:NaOH、BaCl2、Na2CO3或BaCl2、NaOH、Na2CO3;
(4)若先用盐酸调pH值再过滤,这样生成的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钡等均会溶解于盐酸中,影响精盐的纯度,
故答案为:在此酸度条件下,会有部分沉淀溶解,影响精盐的纯度;
(5)配制200mL 1mol/L NaCl(精盐)溶液在移液这一步中,为防止液体外溅,一定要用玻璃棒引流,配制200mL的溶液应选用200mL的容量瓶,故答案为:未用玻璃棒引流,未使用200mL的容量瓶;
(6)A.称量时,托盘天平左盘加砝码,右盘加氯化钠,则实际称得的氯化钠质量是砝码减游码质量,氯化钠的物质的量偏低,故实验结果偏低,故A正确;
B.移液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未倒出,不影响实验结果,故B错误;
C.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观察液面,则溶液的体积不足200mL,所以浓度偏高,故C错误;
D.定容后,倒置容量瓶摇匀经平放静置,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定容,相当于把溶液稀释了,故结果偏低,故D正确.
故选AD.
为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以及泥沙等杂质,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步骤如下(用于沉淀的试剂稍过量):
(1)判断B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步中,有关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先用盐酸调pH值再过滤,将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检验精盐纯度,需配制1000mL.0.2 mol/L NaCl(精盐)溶液,若定容时观察液面仰视(如图所示),会造成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填偏高或偏低 )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取第②步后的上层清液1~2滴于点滴板上,再滴入1~2滴BaCl2溶液,若溶液未变浑浊,则表明BaCl2已过量
(2)
(3)在此酸度条件下会有部分沉淀如CaCO3、BaCO3溶解,从而影响制得精盐的纯度
(4)偏小
下列有关几个定量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
B.可用25ml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mlNa2CO3 溶液
C.做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时,把加热得到的白色粉末放在空气中冷却会造成结果偏高
D.做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时,称量操作至少要有四次
E.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作为量热计的仪器装置,其保温隔热的效果一定要好
F.若酸碱用量不同,相同条件下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不同
G.用NaOH固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所用的NaOH中混有Na2O会使配制的NaOH溶液浓度偏高
H.仰视容量瓶刻线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开始仰视,放出溶液后俯视滴定管会使所量取的溶液体积偏小.
正确答案
A.因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重新配制,故A错误;
B.因Na2CO3溶液呈碱性,碱性溶液应用碱式滴定管量能装,故B正确;
C、在硫酸铜晶体(CuSO4•n H2O)结晶水含量测定中,加热前后质量的减少量即是失去结晶水的质量,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会吸收空气中的水重新形成晶体,结前后质量差减小,结果偏小,故C错误;
D、实验中为准确测定结晶水的值,应分别测定坩埚的质量、坩埚与晶体的总质量,以此测定晶体的质量,然后称量加热后坩埚与固体总质量,之后再加热,至少再称一次以判断晶体是否完全分解,所以至少称量4次,故D正确;
E、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要减少反应放出的热量,作为量热计的仪器装置,其保温隔热的效果一定要好,故E正确;
F、中和热数值取决于酸、碱的强弱,与用量无关,故F错误;
G、因等质量的Na2O、NaOH配成相同体积溶液,前者的浓度大,根据极限法,可知NaOH中混有Na2O会使配制的NaOH溶液浓度偏高,故G正确;
H、仰视容量瓶刻线,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小;量取液体时,开始仰视,读数偏小,放出溶液后俯视滴定管,读数偏大,所以量取的溶液体积偏高,故H错误;
故答案为:B、D、E、G.
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锰元素不得超过0.1mg/L.水体中的锰主要以Mn2+存在,可通过放大反应法测定自来水中Mn2+的含量,根据下列测定步骤回答问题.
步骤一:配制500mL0.10mol/L硫代硫酸钠 (Na2S2O3)标准溶液.
(1)需要称取______g硫代硫酸钠固体,配制过程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下列操作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 (填下列选项的字母序号).
A.称取硫代硫酸钠固体时,将硫代硫酸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右盘
B.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C.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入容量瓶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E.定容时,不小心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胶头滴管吸出多余的水
步骤二:取50.0mL自来水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H2 SO4酸化,然后加入过量的KIO4,发生反应
2Mn2++5IO4-+3H2O═2MnO4-+5IO3-+6H+多余的KIO4通过加入掩蔽剂来消除干扰.再加入足量的KI溶液,使之与上述反应生成的MnO4-,IO3-反应,制得待测液.
(2)加入足量的KI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是:2MnO4-+10I-+16H+═2Mn2++5I2+8H2 O、______
步骤三:用稀释至0.0010mol/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上述待测液,发生反应:I2+2Na2S2O3═2NaI+NaS4O6
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Na2S2O3溶液12.00mL
(3)滴定操作时,用______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____,测得自来水样品中锰元素的含量为______mg/L,该自来水不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正确答案
(1)n(Na2S2O3)=0.5L×0.10mol/L=0.05mol,m(Na2S2O3)=0.05mol×158g/mol=7.9g,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需要称量、溶解、洗涤、移液、定容等操作,溶解需要烧杯、玻璃棒,定容需要胶头滴管、需要500 mL容量瓶进行配制;
配制500ml 0.10mol/l:
A、应为药品放在左盘,如放在右盘会导致药品质量偏小;
B、容量瓶中的水不影响溶液的体积;
C、可造成溶质的损失;
D、可使实际容积偏低,浓度偏高;
E、可造成溶质的损失.
即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为ACE,故答案为:7.9;烧杯、玻璃棒、5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ACE;
(2)IO3-离子具有氧化性,与I-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IO3-+5I-+6H+═3I2+3H2O,
故答案为:IO3-+5I-+6H+═3I2+3H2O;
(3)淀粉遇碘变蓝色,达到滴定终点蓝色褪色,如半分钟不恢复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50.0mL自来水样品中含有xmolMn2+离子,根据2Mn2++5IO4-+3H2O═2MnO4-+5IO3-+6H+,2MnO4-+10I-+16H+═2Mn2++5I2+8H2 O、
IO3-+5I-+6H+═3I2+3H2O,则生成的MnO4-离子为xmol,IO3-离子为2.5xmol,生成的I2为2.5x+2.5x×3=10xmol,根据I2+2Na2S2O3═2NaI+NaS4O6计算,
则有10x×2=0.0010mol/L×0.012L=1.2×10-5mol,x=6×10-7mol,则1L自来水中含有Mn2+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0×6×10-7mol=1.2×10-5mol,
所以1L自来水中含有Mn2+离子的质量为1.2×10-5mol×55g/mol=0.66×10-3g,即0.66mg,
故答案为:淀粉溶液;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不恢复; 0.66.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